第93頁
這時候,被魏明帝派在司馬懿軍中作為“監軍”的賈詡,實在看不過去,就忍不住,責備司馬懿,說:“你怕蜀國的兵,像怕老虎一樣。天下的人都會笑你,你怎麼辦?”
司馬懿這才有點兒覺得難為情。同時,張郃等人也紛紛請求出戰,與“蜀兵”一決雌雄。司馬懿於是勉強下令,在五月辛巳日出戰。
五月辛巳日這一天,雙方的主力死拚,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諸葛亮把部隊分為三部,分別由魏延、高翔、吳班三個人境率,把魏軍打得隔成幾片,一一包圍、殲滅。
惡戰了整整一天後,司馬懿差不多是全軍覆沒,只剩下他本人與幾位親信落荒而走。諸葛亮所獲得的戰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張角弩,與三千顆魏軍軍官的頭。
雙方參加作戰的兵力,似乎均在五萬人以上。諸葛亮是在建興五年帶了十萬人來到漢中;這一次,他留了兩萬人在漢中,交給李嚴坐鎮,可能也分撥了一些兵在祁山及幾個其他的兵略要地。帶到上鄭來的,應該有六七萬人,或是更多。
司馬懿帶了多少兵來,待考。總不會少過諸葛亮的部隊。魏國的領土大,人民多,兵員與糧食都是一向不成什麼問題的。諸葛亮竟然能於萬分困難之中,能採取攻勢的主動,而且打勝,真值得我們佩服。
上邽之役以後,雙方有一個多月不曾有多大接觸。漢方的漢中留守兼代拆代行丞相事務的李嚴,派人通知諸葛亮,說由於大雨阻塞了道路,軍糧恐怕不能繼續向前方運到,叫諸葛亮撤退。諸葛亮於是就在六月間撤退。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追到“木門”,遇到諸葛亮的伏兵,死於亂箭之下。
諸葛亮回到漢中以後,才知道雖然有過大雨,而軍糧的運輸並沒有李嚴所說的那麼嚴重。這一位李嚴居心不良。他自己要求諸葛亮撤退,卻在諸葛亮回師的消息到達漢中之時,故作驚訝之狀,說“糧食很充足,丞相怎麼撤退了呢?”李嚴隨即(一)想殺掉軍糧的督運官岑述,以推諉自己不熱心運糧的責任;(二)報告後主,說諸葛亮並非真正撤退,面是“偽退”,以“誘賊與戰”。李嚴這一著很陰險。這是把撤退的事說成諸葛亮主動,不是他李嚴主動。而且把“誘敵”未成的責任,也加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把李嚴前後寫給自己的書信與公文,匯集起來,叫李嚴自己下一個結論,李嚴承認自己前後矛盾,甘願受罰。諸葛亮上表給後主,把李嚴的本兼各職免了,所封的爵位也削除了,叫李嚴以平民的身份,從漢中郡搬到梓潼郡去住。
李嚴的兒子李豐,被諸葛亮從江州都督的職位上,調到丞相府,當“中郎將”軍階的參軍。諸葛亮勉勵李豐,說:“我和你的父親,本是同心合力,為興復漢室而共事的,我沒想到,彼此之間的關係中邊發生變化。倘若你的父親知過能改,回心轉意,你也能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推心從事’。那麼,‘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你的父親仍有可以替國家出力的機會)。”
從這一件處理李嚴犯罪的方式上,我們可以認識諸葛亮的為人:公私分明,而十分忠厚。
後來,渚葛亮去世,李嚴在梓潼聽到消息,非常傷感。他知道,請葛亮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人能寬恕他的過失,或重用他的才能。他絕瞭望,不久便發病而死。
《資治通鑑》在敘述他的這一段經過之時,稱他為“李平”。這是因為他本來雖叫李嚴,其後自己改名為李平(《資治通鑑》也稱大將王平為何平。那是因為,王平曾經一度做何家的養子;他曾經在張魯降魏前後,也降了魏,那時候還是叫做何平。到了劉備拿下漢中之時,王平歸附了劉備,複姓原來的王。但是魏方的人不知道他復了姓,仍舊稱他為何平。司馬光及其助手,所根據的關於王平的資料,大概是魏方人士所寫)。
諸葛亮的兵多(十萬人左右),每個月所需要的軍糧自然也多,當時的漢中與四川雖則出產糧食,卻很不容易運到秦嶺之北。諸葛亮在建興九年的上邽之役,所以能夠獲勝,原因之一是有了“木牛”。木牛被有些人,尤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描寫成一種神秘的,甚至是能夠自動的運輸工具。實際上,它也依然是要掌人力來推動,不過是由於構造得巧,可能外形像一條牛,或載重的能力像一條牛而已。諸葛亮在南陽郡鄧縣的隆中躬耕過(隆中在今天襄陽縣之西),那時候南陽可能已經有了我在民國初年所見到的一種叫做“土牛”的車子。也許,當時還不曾有“土牛”,是諸葛亮先發明了“木牛”,其後才慢慢地傳回了今天的河南省的。另一個可能與“木牛”有關係的東西,是今天成都一帶都有的“雞公車”。雞公車,頭小身大,像一隻“雞公”(公雞),它也是車輪小,與“土牛”相同,推起來十分省力。兩者所不同的地方是:土牛的小車輪在前,而車身是一塊長方形斜板(前窄後寬);雞公車是小車輪在車身之中。車身也是前窄後寬(這兩種車子都比江蘇各地所能見到的大車子省力)。大車子是有一個很大的輪子在車的中央,直徑幾乎有三尺左右,推起來十分費力,雖則車輪的兩旁每一邊可以坐一個人或兩個小孩,或載一頭肥豬。
司馬懿這才有點兒覺得難為情。同時,張郃等人也紛紛請求出戰,與“蜀兵”一決雌雄。司馬懿於是勉強下令,在五月辛巳日出戰。
五月辛巳日這一天,雙方的主力死拚,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諸葛亮把部隊分為三部,分別由魏延、高翔、吳班三個人境率,把魏軍打得隔成幾片,一一包圍、殲滅。
惡戰了整整一天後,司馬懿差不多是全軍覆沒,只剩下他本人與幾位親信落荒而走。諸葛亮所獲得的戰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張角弩,與三千顆魏軍軍官的頭。
雙方參加作戰的兵力,似乎均在五萬人以上。諸葛亮是在建興五年帶了十萬人來到漢中;這一次,他留了兩萬人在漢中,交給李嚴坐鎮,可能也分撥了一些兵在祁山及幾個其他的兵略要地。帶到上鄭來的,應該有六七萬人,或是更多。
司馬懿帶了多少兵來,待考。總不會少過諸葛亮的部隊。魏國的領土大,人民多,兵員與糧食都是一向不成什麼問題的。諸葛亮竟然能於萬分困難之中,能採取攻勢的主動,而且打勝,真值得我們佩服。
上邽之役以後,雙方有一個多月不曾有多大接觸。漢方的漢中留守兼代拆代行丞相事務的李嚴,派人通知諸葛亮,說由於大雨阻塞了道路,軍糧恐怕不能繼續向前方運到,叫諸葛亮撤退。諸葛亮於是就在六月間撤退。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追到“木門”,遇到諸葛亮的伏兵,死於亂箭之下。
諸葛亮回到漢中以後,才知道雖然有過大雨,而軍糧的運輸並沒有李嚴所說的那麼嚴重。這一位李嚴居心不良。他自己要求諸葛亮撤退,卻在諸葛亮回師的消息到達漢中之時,故作驚訝之狀,說“糧食很充足,丞相怎麼撤退了呢?”李嚴隨即(一)想殺掉軍糧的督運官岑述,以推諉自己不熱心運糧的責任;(二)報告後主,說諸葛亮並非真正撤退,面是“偽退”,以“誘賊與戰”。李嚴這一著很陰險。這是把撤退的事說成諸葛亮主動,不是他李嚴主動。而且把“誘敵”未成的責任,也加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把李嚴前後寫給自己的書信與公文,匯集起來,叫李嚴自己下一個結論,李嚴承認自己前後矛盾,甘願受罰。諸葛亮上表給後主,把李嚴的本兼各職免了,所封的爵位也削除了,叫李嚴以平民的身份,從漢中郡搬到梓潼郡去住。
李嚴的兒子李豐,被諸葛亮從江州都督的職位上,調到丞相府,當“中郎將”軍階的參軍。諸葛亮勉勵李豐,說:“我和你的父親,本是同心合力,為興復漢室而共事的,我沒想到,彼此之間的關係中邊發生變化。倘若你的父親知過能改,回心轉意,你也能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推心從事’。那麼,‘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你的父親仍有可以替國家出力的機會)。”
從這一件處理李嚴犯罪的方式上,我們可以認識諸葛亮的為人:公私分明,而十分忠厚。
後來,渚葛亮去世,李嚴在梓潼聽到消息,非常傷感。他知道,請葛亮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人能寬恕他的過失,或重用他的才能。他絕瞭望,不久便發病而死。
《資治通鑑》在敘述他的這一段經過之時,稱他為“李平”。這是因為他本來雖叫李嚴,其後自己改名為李平(《資治通鑑》也稱大將王平為何平。那是因為,王平曾經一度做何家的養子;他曾經在張魯降魏前後,也降了魏,那時候還是叫做何平。到了劉備拿下漢中之時,王平歸附了劉備,複姓原來的王。但是魏方的人不知道他復了姓,仍舊稱他為何平。司馬光及其助手,所根據的關於王平的資料,大概是魏方人士所寫)。
諸葛亮的兵多(十萬人左右),每個月所需要的軍糧自然也多,當時的漢中與四川雖則出產糧食,卻很不容易運到秦嶺之北。諸葛亮在建興九年的上邽之役,所以能夠獲勝,原因之一是有了“木牛”。木牛被有些人,尤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描寫成一種神秘的,甚至是能夠自動的運輸工具。實際上,它也依然是要掌人力來推動,不過是由於構造得巧,可能外形像一條牛,或載重的能力像一條牛而已。諸葛亮在南陽郡鄧縣的隆中躬耕過(隆中在今天襄陽縣之西),那時候南陽可能已經有了我在民國初年所見到的一種叫做“土牛”的車子。也許,當時還不曾有“土牛”,是諸葛亮先發明了“木牛”,其後才慢慢地傳回了今天的河南省的。另一個可能與“木牛”有關係的東西,是今天成都一帶都有的“雞公車”。雞公車,頭小身大,像一隻“雞公”(公雞),它也是車輪小,與“土牛”相同,推起來十分省力。兩者所不同的地方是:土牛的小車輪在前,而車身是一塊長方形斜板(前窄後寬);雞公車是小車輪在車身之中。車身也是前窄後寬(這兩種車子都比江蘇各地所能見到的大車子省力)。大車子是有一個很大的輪子在車的中央,直徑幾乎有三尺左右,推起來十分費力,雖則車輪的兩旁每一邊可以坐一個人或兩個小孩,或載一頭肥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