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19年11月,協約國與保加利亞在塞納河畔簽訂了《訥伊條約》,該條約在保加利亞的國史中被標為“第二場民族災難”(第一場是保加利亞在1913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戰敗)。條約迫使保加利亞割讓色雷斯西部地區(最終給了希臘)及西部邊境地區,並賠償1000萬英鎊。

  1920年6月4日,匈牙利與協約國簽訂《特里亞農條約》,其領土被縮小至昔日奧匈帝國戰前領土的28%,它不但成了一個內陸國家,還被迫支付高額的戰爭賠款。

  由此看來,奧斯曼帝國也沒有任何理由奢望協約國能對自己網開一面了。事實上,德國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包含了《國際聯盟盟約》,其中規定國際法律的裁決交由託管體系處理,而這個體系就是特意為分治奧斯曼帝國設立的。《盟約》第22條寫道:“先前屬於土耳其帝國的某些區域現已條件成熟,可暫時承認其獨立,由一托管國向其提供行政諮詢,並協助進行管治,直至該地區有能力實現完全獨立。”[11]

  土耳其代表團回到伊斯坦堡後,戰勝的協約國就最終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領土展開最後一輪談判。1920年4月,英、法、意三國總理在義大利的度假勝地聖雷莫會面,試圖解決“海珊—麥克馬洪通信”、《賽克斯—皮克特協定》及《貝爾福宣言》之間存在的矛盾,日本作為中立觀察員參與討論的全過程。經過六天的討論,三國一致同意由英國掌管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地區)和美索不達米亞,法國掌握敘利亞地區(包括黎巴嫩),義大利政府則暫不表態,直到其在安納托利亞的利益得到滿足。

  協約國在分治阿拉伯土地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後,便立即開始擬定與奧斯曼帝國和約的最終條款。1920年5月,協約國向“高門”提交第一份和約草案,它對土耳其人來說簡直糟糕至極。這份草案不但將阿拉伯各行省全部託管給歐洲國家,還企圖分治安納托利亞地區,在曾經低他們一等的民族和對他們不懷好意的鄰居之間分配土耳其人的聚居地。

  根據和約草案,安納托利亞東部將被一分為二,分別由亞美尼亞人和庫德人支配。東北方的各個行省,包括特拉布宗、埃爾祖魯姆、比特利斯和凡城將被劃給亞美尼亞人。這四個行省享有完全的自由,並經美國仲裁脫離奧斯曼帝國,加入在高加索新建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其首都為葉里溫)。庫德人區則相對較小,以迪亞爾巴吉爾為中心,與亞美尼亞人區的南部邊界毗鄰。和約規定庫德人也享有完全的自由,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建國。

  在安納托利亞西部,港城士麥那(今伊茲密爾)及其內陸腹地被交由希臘管理。希臘政府被要求協助當地希臘人選出議會,方便將來通過立法讓士麥那與希臘王國統一。土屬色雷斯大部分也同樣割讓給了希臘,包括埃迪爾內(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失去該地,後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將其收復)。奧斯曼帝國甚至還將失去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各條戰略航道的控制權。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將被收歸國際委員會所有,土耳其只有在加入國際聯盟後才能加入該委員會。[12]

  對安納托利亞的分治並未就此結束。英、法、意三國之間還另外達成協議,要將安納托利亞的地中海地區分給法國和義大利。奇里乞亞沿海地區至內陸的錫瓦斯被割給法國,義大利則要求獲得安納托利亞西南部地區,包括安塔利亞港和內陸城市科尼亞。如此一來,土耳其的地中海沿岸名義上雖然仍屬奧斯曼帝國,但實則被法國和義大利殖民。[13]

  這份和約草案留給土耳其人的土地微乎其微,奧斯曼帝國將僅剩安納托利亞中部一些沒有人感興趣的地區:布爾薩、安卡拉,瀕臨黑海的薩姆松,還有首都伊斯坦堡。就連伊斯坦堡都是有條件授予土耳其人:如若奧斯曼政府不能信守條約,協約國便威脅要將君士坦丁堡從戰后土耳其的版圖中移除。

  這些條款在奧斯曼帝國引發了大規模抗議。外國軍隊駐留土耳其領土已經激起土耳其人的強烈憎恨。1919年5月,加里波利的英雄,全國最受尊敬的軍事領袖穆斯塔法·凱末爾帕夏被派往薩姆松,以確保按照停戰條款遣散奧斯曼軍。在義大利和希臘分別於1919年4月和5月占領奇里乞亞和伊茲密爾後,穆斯塔法·凱末爾決定違抗遣散軍隊的命令,轉而組織抵抗力量,抗擊外國部隊入侵安納托利亞。他在安納托利亞中部城鎮安卡拉設立基地,並發起土耳其民族運動。該運動代表土耳其人民的政治意願,其影響力開始逐漸與伊斯坦堡的奧斯曼政府不相上下。

  1919年7月至9月期間,土耳其民族運動分別在埃爾祖魯姆和錫瓦斯召開會議,制定了《民族公約》,並確立了該運動的宗旨。《民族公約》尋求通過明確各項原則建立“一個安定的奧斯曼蘇丹國”,達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民族公約》的框架制定者可以接受失去阿拉伯各行省,也願意為確保海峽自由通行而進行談判。但他們拒絕割讓“居住著占人口多數的奧斯曼(即土耳其)穆斯林”的領土,聲稱這些領土上的居民“宗教、種族和目標都一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將其割裂”。伊斯坦堡的奧斯曼帝國議會在最後一次會議時,決定與安卡拉的土耳其民族運動站在一起,並於1920年1月以壓倒性的多數票通過了《民族公約》。[14]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