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史達林解圍行動的失敗似乎預示了列寧格勒註定要被德軍攻占。希特勒已經下令德軍摧毀列寧格勒這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發源地,它的失守似乎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隨著難民潮水般地湧入,列寧格勒的人口超過了300萬。列寧格勒南去的通道已被德軍切斷,而北去的通道也被急於為冬季戰爭復仇的芬蘭軍隊封鎖。
共產黨的領袖們為食物儲備焦急萬分。11月1日,他們意識到列寧格勒的食品儲備僅能維持一周的時間。而冬季日益逼近,城內嚴重缺乏燃料,房屋無法供暖——電力每天只能配給供應一小時。緊隨而來的是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長期圍困。在這次圍困中,有將近100萬人死於寒冷和長期的飢餓,這個數字相當於英國或美國在整個二戰中死亡人數的3倍。少得可憐的補給只能提供給戰鬥在第一線的人們。整個冬季及初春,德軍一直保持著對列寧格勒的嚴密封鎖,蘇軍任何突圍的嘗試都遭到阻擊。
春季解凍
1942年初期,蘇軍以流暢的作戰行動將入侵的德軍分割成了許多孤立的小塊。蘇聯西北方面軍在瓦爾代高地突破了德軍防線,並相繼包圍了德軍幾個師。陷入包圍的德軍都聚集在機場周圍。憑藉德國空軍的空中補給,被圍德軍堅守著他們的環形防線,等待即將到來的援救,或是——在馮·澤德利茨將軍的6個師陷入傑米揚斯克包圍的情況下——實施突圍。澤德利茨的部隊奮戰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安全地穿過厚厚的積雪。支撐德軍此次大規模脫困行動的是空中補給和鐵一般不許投降的命令。
//
---------------
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2)
---------------
春季來臨,大地解凍,雙方的軍事行動都因此而陷入停頓。地面解凍後,原本鐵一樣堅硬的地面變成了難以通行的泥濘,寸步難行,德軍再一次獲得喘息之機。由於德軍距莫斯科只有不到300公里的距離——這個距離德軍裝甲師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可穿越,因此,蘇軍將部隊集中於莫斯科周圍。這是顯而易見的軍事策略,但它是錯誤的。
根據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統計,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傷亡人數達37.6萬人,另有將近兩倍於此的人數死於凍傷和疾病。到了1942年4月初,東線的德軍僅有62.5萬人。
不過,德軍也造成了紅軍40多萬人的傷亡,許多德國將士都在考慮紅軍是否具有承受如此打擊的能力。在德軍看來,蘇軍在軍事技能上的欠缺似乎只能用盲目但常常是無用的勇敢來彌補。戈培爾諷刺蘇軍就像一台毫無頭腦的機器。在1945年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印象一直留在人們心中。
在反攻行動中,紅軍對其對手的殘暴本質有了真正的了解。在退卻過程中,德軍實行了極其殘酷的焦土政策。在被蘇軍解放的各個村莊裡,都留下了德軍暴行的證據。房屋全被燒光,牲畜被宰殺,婦女和兒童被驅趕到雪地里凍死或就地槍決。
在德軍入侵蘇聯初期,將其視為解放者的一些普通的蘇聯農民,在德軍更加殘暴的行徑面前,曾經的由衷欣喜變為了刻骨的仇恨。大批蘇聯人都躲到森林裡和西伯利亞大草原上避難,並在那裡參加了游擊隊,和德國占領軍展開了游擊戰。
為了打贏即將到來的戰役,希特勒需要補充其作戰損失,為此他要求僕從國補足所缺兵員。羅馬尼亞和義大利在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50萬軍隊。但是按照德軍的標準,這些僕從國的軍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嚴重缺乏訓練,因此主要用於守護無戰事的地區,擔負進攻任務的主要是德軍部隊。此外,德國還通過各種方法增加東線兵力,包括用從東歐抓獲的勞工代替德國民間勞力,從駐守西歐的各師級部隊中抽調所屬營級部隊,提前一年徵召下年度兵役等,使德軍在蘇聯前線的兵力急增至270萬人。諸如此類的兵源增加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希特勒此舉可謂是孤注一擲。
在武器裝備方面,德國人也正在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雖然德國的國內經濟當時並沒有處於完全的戰爭軌道上。輕型坦克的生產已經停止,中型坦克加裝了厚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德軍“豹”Ⅳ型坦克裝備了被證實具有很強的反坦克能力的75毫米口徑長身管火炮。通過這種改進,德軍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在蘇軍性能優異的T-34型坦克投入戰場後所面臨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德軍還投入使用了更多數量的越野車,使裝甲擲彈兵能夠更緊密地跟在坦克後面,提高他們的成功機率。由於其搭乘的半履帶車輛上裝有輕型裝甲和加農炮,因此,這些士兵無須下車即可進行某種程度的戰鬥。儘管如此,德軍仍然對於馬車運輸寄予了極大的信任,這一點是不應忽視的。
德軍的夏季攻勢
在4月5日簽署的第41號指令里,希特勒宣稱:“敵人人力和物力都已遭受了巨大損失。在取得了表面上的初期勝利後,敵人為了擴大戰果,在冬季攻勢中已經耗盡了計劃用於稍後軍事行動的大部分後備力量。”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希特勒制定了德軍在即將開始的代號為“藍色行動”的夏季攻勢中的目標。他要求經過調整現已達215個師的德軍一舉殲滅蘇軍最後的殘存部隊,並儘可能多地奪取德國戰爭經濟賴以生存的重要原材料資源。
共產黨的領袖們為食物儲備焦急萬分。11月1日,他們意識到列寧格勒的食品儲備僅能維持一周的時間。而冬季日益逼近,城內嚴重缺乏燃料,房屋無法供暖——電力每天只能配給供應一小時。緊隨而來的是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長期圍困。在這次圍困中,有將近100萬人死於寒冷和長期的飢餓,這個數字相當於英國或美國在整個二戰中死亡人數的3倍。少得可憐的補給只能提供給戰鬥在第一線的人們。整個冬季及初春,德軍一直保持著對列寧格勒的嚴密封鎖,蘇軍任何突圍的嘗試都遭到阻擊。
春季解凍
1942年初期,蘇軍以流暢的作戰行動將入侵的德軍分割成了許多孤立的小塊。蘇聯西北方面軍在瓦爾代高地突破了德軍防線,並相繼包圍了德軍幾個師。陷入包圍的德軍都聚集在機場周圍。憑藉德國空軍的空中補給,被圍德軍堅守著他們的環形防線,等待即將到來的援救,或是——在馮·澤德利茨將軍的6個師陷入傑米揚斯克包圍的情況下——實施突圍。澤德利茨的部隊奮戰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安全地穿過厚厚的積雪。支撐德軍此次大規模脫困行動的是空中補給和鐵一般不許投降的命令。
//
---------------
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2)
---------------
春季來臨,大地解凍,雙方的軍事行動都因此而陷入停頓。地面解凍後,原本鐵一樣堅硬的地面變成了難以通行的泥濘,寸步難行,德軍再一次獲得喘息之機。由於德軍距莫斯科只有不到300公里的距離——這個距離德軍裝甲師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可穿越,因此,蘇軍將部隊集中於莫斯科周圍。這是顯而易見的軍事策略,但它是錯誤的。
根據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統計,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傷亡人數達37.6萬人,另有將近兩倍於此的人數死於凍傷和疾病。到了1942年4月初,東線的德軍僅有62.5萬人。
不過,德軍也造成了紅軍40多萬人的傷亡,許多德國將士都在考慮紅軍是否具有承受如此打擊的能力。在德軍看來,蘇軍在軍事技能上的欠缺似乎只能用盲目但常常是無用的勇敢來彌補。戈培爾諷刺蘇軍就像一台毫無頭腦的機器。在1945年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印象一直留在人們心中。
在反攻行動中,紅軍對其對手的殘暴本質有了真正的了解。在退卻過程中,德軍實行了極其殘酷的焦土政策。在被蘇軍解放的各個村莊裡,都留下了德軍暴行的證據。房屋全被燒光,牲畜被宰殺,婦女和兒童被驅趕到雪地里凍死或就地槍決。
在德軍入侵蘇聯初期,將其視為解放者的一些普通的蘇聯農民,在德軍更加殘暴的行徑面前,曾經的由衷欣喜變為了刻骨的仇恨。大批蘇聯人都躲到森林裡和西伯利亞大草原上避難,並在那裡參加了游擊隊,和德國占領軍展開了游擊戰。
為了打贏即將到來的戰役,希特勒需要補充其作戰損失,為此他要求僕從國補足所缺兵員。羅馬尼亞和義大利在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50萬軍隊。但是按照德軍的標準,這些僕從國的軍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嚴重缺乏訓練,因此主要用於守護無戰事的地區,擔負進攻任務的主要是德軍部隊。此外,德國還通過各種方法增加東線兵力,包括用從東歐抓獲的勞工代替德國民間勞力,從駐守西歐的各師級部隊中抽調所屬營級部隊,提前一年徵召下年度兵役等,使德軍在蘇聯前線的兵力急增至270萬人。諸如此類的兵源增加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希特勒此舉可謂是孤注一擲。
在武器裝備方面,德國人也正在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雖然德國的國內經濟當時並沒有處於完全的戰爭軌道上。輕型坦克的生產已經停止,中型坦克加裝了厚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德軍“豹”Ⅳ型坦克裝備了被證實具有很強的反坦克能力的75毫米口徑長身管火炮。通過這種改進,德軍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在蘇軍性能優異的T-34型坦克投入戰場後所面臨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德軍還投入使用了更多數量的越野車,使裝甲擲彈兵能夠更緊密地跟在坦克後面,提高他們的成功機率。由於其搭乘的半履帶車輛上裝有輕型裝甲和加農炮,因此,這些士兵無須下車即可進行某種程度的戰鬥。儘管如此,德軍仍然對於馬車運輸寄予了極大的信任,這一點是不應忽視的。
德軍的夏季攻勢
在4月5日簽署的第41號指令里,希特勒宣稱:“敵人人力和物力都已遭受了巨大損失。在取得了表面上的初期勝利後,敵人為了擴大戰果,在冬季攻勢中已經耗盡了計劃用於稍後軍事行動的大部分後備力量。”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希特勒制定了德軍在即將開始的代號為“藍色行動”的夏季攻勢中的目標。他要求經過調整現已達215個師的德軍一舉殲滅蘇軍最後的殘存部隊,並儘可能多地奪取德國戰爭經濟賴以生存的重要原材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