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
---------------
海上戰爭(2)
---------------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傷損看起來很輕微。被擊中的部位在吃水線下方,對其航行速度略有影響,並造成了油料的泄漏。德國海軍艦隊指揮官海軍上將盧金斯下令“俾斯麥”號與“歐根親王”號分開行動,獨自返回布雷斯特港,在那裡與“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會合。現在想來,盧金斯當時應該返回挪威水域,可能還會順路擊敗“威爾斯親王”號。然後,等到“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建造完畢後,兩艘強大的戰列艦就可攜手再次在大西洋上稱雄。
雖然盧金斯成功地擺脫了跟蹤的英國巡洋艦,但“俾斯麥”號在5月26日上午又被一架“卡塔利娜”水上飛機發現。當時,“俾斯麥”號已經遠離了英國本土艦隊,即將進入友方的空中防護範圍,能夠對其進行攻擊的只有航空母艦艦載機。從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5架“旗魚”艦載機對“俾斯麥”號發起了攻擊,使其駕駛裝置失靈。
由於無法航行,“俾斯麥”號在5月27日上午被追上並遭到了戰列艦“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的攻擊。不到一個小時,這艘德國戰艦就被英國海軍35.5厘米和40厘米口徑的火炮擊中。隨後趕來的“多塞西爾”號重型巡洋艦對其發起了最後的致命一擊。在遭受了3枚魚雷的打擊後,“俾斯麥”號開始從尾部下沉,最終連同盧金斯將軍和2192名船員一起沉入海底。
U型潛艇戰
德國海軍還大量使用了武裝商船巡洋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船隻在設計上很像普通的商船,但在其偽裝下卻隱藏著重型武器。從其所擊沉的船隻數量來看,武裝商船巡洋艦的戰果並不大,而且從來也沒有對盟國的制海權構成威脅。但是,武裝商船巡洋艦的攻擊活動卻使商船極為恐慌,迫使皇家海軍派出大量兵力對其進行追捕。在1941年底之前,德國武裝商船巡洋艦在遠洋水域的大部分行動都是成功的。
雖然德國宣傳機器不斷將海軍的水面襲擊事跡作為典型材料大肆宣揚,但德國海軍卻無法集中其大型軍艦對盟軍實施決定性的打擊,零散的破交行動充其量只能對盟軍起到騷擾作用。
與水面艦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部隊卻對盟軍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海軍上將非常看重潛艇。他認為要完成對英國的海上封鎖,需要一支由250艘左右或者300艘潛艇組成的艦隊。根據希特勒戰前的“Z計劃”,即野心勃勃的納粹海軍建造計劃,德國計劃到1943年建成這樣一支艦隊並形成戰鬥力。但在建成強大潛艇艦隊的同時,德國還計劃組建兩個巨型戰列艦中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由於德國最高統帥部偏愛戰列艦,潛艇的建造計劃便被置於次要地位而被推遲,而在鄧尼茨看來,這是不切實際的。他認為,只有依靠潛艇,才有希望完成對英國的封鎖。
鄧尼茨對潛艇的認識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是最早大量使用潛艇對敵軍商船進行攻擊的部隊,儘管當時的潛艇在構建上還比較粗糙簡單,但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德國的U型潛艇對英國在地中海的貿易造成了巨大打擊,而1917~1918年的無限制潛艇戰幾乎使英國屈服。這也是在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發展潛艇部隊的一個主要原因。
儘管受條約的限制,德國還是於1922年和1927年分別在荷蘭和柏林秘密建立了潛艇設計辦公室。在1932年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幾個月,魏瑪政府就通過了包括16艘U型潛艇在內的海軍建造計劃。納粹崛起後又加速了海軍建造計劃的實施。1935年,赫爾曼·戈林向世界宣布德國將重建武裝,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希特勒還努力使英國與德國簽訂了《海軍協議》,協議允許德國的海軍力量最高達到皇家海軍實力的45%。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英國在一戰中有過受潛艇攻擊的痛苦的經歷,協議卻允許德國潛艇部隊在總噸位上與英國一致。
//
---------------
海上戰爭(3)
---------------
也就是在這一年,鄧尼茨受命指揮德國戰後第一支小型潛艇艦隊,並開始著手訓練一支新型潛艇艦隊,以完成德國海軍在一戰時期險些完成的任務。在掌管了德國潛艇部隊後,鄧尼茨便確定了最適合近海及遠洋作戰的潛艇類型及其建造數量。
鄧尼茨所確定的需求之一就是建造一種近海潛艇,於是,TypeⅡ型潛艇迅速投產。實戰表明,TypeⅡ型潛艇身手靈活,機動性強,可以在25秒鐘內急速潛航。由於艇體小,易於操縱,很快就贏得了“獨木舟”的綽號。但是,體積小和武器負載輕同樣也影響了其遠洋作戰能力,因此,1941年德國停止了該型潛艇的生產。
在大西洋海戰中,德國使用的主要是TypeⅦ型潛艇。像TypeⅡ型潛艇一樣,TypeⅦ型潛艇最初是打算用於對芬蘭作戰的,建造於1930年。該型潛艇的生產數量很多,到戰爭結束時,超過了800艘。雖然德國打算將這種潛艇用於遠洋作戰,但為了在條約限制內最大限度地生產該型潛艇,其體積相對受到了限制,這反而增強了其靈活性和快速潛航的能力。
---------------
海上戰爭(2)
---------------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傷損看起來很輕微。被擊中的部位在吃水線下方,對其航行速度略有影響,並造成了油料的泄漏。德國海軍艦隊指揮官海軍上將盧金斯下令“俾斯麥”號與“歐根親王”號分開行動,獨自返回布雷斯特港,在那裡與“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會合。現在想來,盧金斯當時應該返回挪威水域,可能還會順路擊敗“威爾斯親王”號。然後,等到“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建造完畢後,兩艘強大的戰列艦就可攜手再次在大西洋上稱雄。
雖然盧金斯成功地擺脫了跟蹤的英國巡洋艦,但“俾斯麥”號在5月26日上午又被一架“卡塔利娜”水上飛機發現。當時,“俾斯麥”號已經遠離了英國本土艦隊,即將進入友方的空中防護範圍,能夠對其進行攻擊的只有航空母艦艦載機。從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5架“旗魚”艦載機對“俾斯麥”號發起了攻擊,使其駕駛裝置失靈。
由於無法航行,“俾斯麥”號在5月27日上午被追上並遭到了戰列艦“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的攻擊。不到一個小時,這艘德國戰艦就被英國海軍35.5厘米和40厘米口徑的火炮擊中。隨後趕來的“多塞西爾”號重型巡洋艦對其發起了最後的致命一擊。在遭受了3枚魚雷的打擊後,“俾斯麥”號開始從尾部下沉,最終連同盧金斯將軍和2192名船員一起沉入海底。
U型潛艇戰
德國海軍還大量使用了武裝商船巡洋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船隻在設計上很像普通的商船,但在其偽裝下卻隱藏著重型武器。從其所擊沉的船隻數量來看,武裝商船巡洋艦的戰果並不大,而且從來也沒有對盟國的制海權構成威脅。但是,武裝商船巡洋艦的攻擊活動卻使商船極為恐慌,迫使皇家海軍派出大量兵力對其進行追捕。在1941年底之前,德國武裝商船巡洋艦在遠洋水域的大部分行動都是成功的。
雖然德國宣傳機器不斷將海軍的水面襲擊事跡作為典型材料大肆宣揚,但德國海軍卻無法集中其大型軍艦對盟軍實施決定性的打擊,零散的破交行動充其量只能對盟軍起到騷擾作用。
與水面艦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部隊卻對盟軍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海軍上將非常看重潛艇。他認為要完成對英國的海上封鎖,需要一支由250艘左右或者300艘潛艇組成的艦隊。根據希特勒戰前的“Z計劃”,即野心勃勃的納粹海軍建造計劃,德國計劃到1943年建成這樣一支艦隊並形成戰鬥力。但在建成強大潛艇艦隊的同時,德國還計劃組建兩個巨型戰列艦中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由於德國最高統帥部偏愛戰列艦,潛艇的建造計劃便被置於次要地位而被推遲,而在鄧尼茨看來,這是不切實際的。他認為,只有依靠潛艇,才有希望完成對英國的封鎖。
鄧尼茨對潛艇的認識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是最早大量使用潛艇對敵軍商船進行攻擊的部隊,儘管當時的潛艇在構建上還比較粗糙簡單,但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德國的U型潛艇對英國在地中海的貿易造成了巨大打擊,而1917~1918年的無限制潛艇戰幾乎使英國屈服。這也是在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發展潛艇部隊的一個主要原因。
儘管受條約的限制,德國還是於1922年和1927年分別在荷蘭和柏林秘密建立了潛艇設計辦公室。在1932年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幾個月,魏瑪政府就通過了包括16艘U型潛艇在內的海軍建造計劃。納粹崛起後又加速了海軍建造計劃的實施。1935年,赫爾曼·戈林向世界宣布德國將重建武裝,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希特勒還努力使英國與德國簽訂了《海軍協議》,協議允許德國的海軍力量最高達到皇家海軍實力的45%。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英國在一戰中有過受潛艇攻擊的痛苦的經歷,協議卻允許德國潛艇部隊在總噸位上與英國一致。
//
---------------
海上戰爭(3)
---------------
也就是在這一年,鄧尼茨受命指揮德國戰後第一支小型潛艇艦隊,並開始著手訓練一支新型潛艇艦隊,以完成德國海軍在一戰時期險些完成的任務。在掌管了德國潛艇部隊後,鄧尼茨便確定了最適合近海及遠洋作戰的潛艇類型及其建造數量。
鄧尼茨所確定的需求之一就是建造一種近海潛艇,於是,TypeⅡ型潛艇迅速投產。實戰表明,TypeⅡ型潛艇身手靈活,機動性強,可以在25秒鐘內急速潛航。由於艇體小,易於操縱,很快就贏得了“獨木舟”的綽號。但是,體積小和武器負載輕同樣也影響了其遠洋作戰能力,因此,1941年德國停止了該型潛艇的生產。
在大西洋海戰中,德國使用的主要是TypeⅦ型潛艇。像TypeⅡ型潛艇一樣,TypeⅦ型潛艇最初是打算用於對芬蘭作戰的,建造於1930年。該型潛艇的生產數量很多,到戰爭結束時,超過了800艘。雖然德國打算將這種潛艇用於遠洋作戰,但為了在條約限制內最大限度地生產該型潛艇,其體積相對受到了限制,這反而增強了其靈活性和快速潛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