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向敏中心道:“原來是符太后失手弒父。”只是有些奇怪潘閬為何稱親生母親為“符太后”,見他眼淚流出,極見悲傷,不便再多說什麼,只問道,“那你今後有什麼打算?”潘閬道:“不知道。不過既然你們已經知道我的真實身份,我當然是要先搬離這裡,以免將來連累你們。”
忽有人在門外叫道:“潘大夫在麼?小的是晉王府的,府上眷屬得了急病,請潘郎去看看。”潘閬應了一聲,提了藥箱出去。向敏中和張詠相對無言,就此散去。
次日一早,開封府司寇參軍王嗣宗率人來拍門。這王嗣宗正是前汴陽坊正王倉之侄,去年參加乙亥科科考,為當屆狀元,只是他這個狀元並非會試第一名,而是殿試狀元,且得到的很有些不雅。
按照慣例,舉子會試合格後,還要參加皇帝親自在講武殿主持的殿試。殿試也不是以文章優劣論高下,而是考三題,以先交卷而又無大的差錯者為狀元。正好王嗣宗和趙昌言同時交卷,二人各不相讓,誰當狀元便成為了難題。趙匡胤便叫來二人,道:“你們都說自己先交卷,都應該當狀元,但狀元只能有一個。看來你們的文才不相上下,但不知武藝誰優誰劣。這樣吧,你們就在此打一架,哪個贏了,哪個就當狀元。”
王嗣宗和趙昌言便當著皇帝的面大打出手。王嗣宗與趙昌言同是汾州人,知道對方是個禿子,在搏鬥時總朝他腦袋打去,最終將其幞頭打落,露出一顆光溜溜的禿子腦袋。趙昌言當中出醜,羞憤難言,最終敗下陣來。王嗣宗由此輕鬆取得狀元之位,但也在京師傳為笑柄,尤其他參考前曾向知貢舉王祐行卷一事被揭露後,更為士大夫所不恥。
王嗣宗中狀元後,本該外放為官,但機緣巧合下得以補授開封府司寇參軍,可謂十分幸運了。他倒也知恩圖報,走馬上任時正逢判官姚恕被貶,遂以證據不足為由,將王祐之子王旦傾心相戀的前刑吏劉昌之女劉念從牢里取保釋放了出來。傳說姚恕得罪晉王失寵與前任宰相趙普有關,他被罷判官後奉命出京治理黃河,不久因治河不力被殺,屍體拋入黃河,落了個屍骨無存的下場。
張詠來開門時,見王嗣宗身後儘是全副武裝的吏卒,還有手持弓弩的捕盜弓手,不由得一愣,問道:“參軍是來捕人麼?”王嗣宗道:“不錯。昨晚翰林院供奉袁慶家發生命案和失火案,袁供奉臨死前向家人指認是潘閬所為。”張詠道:“什麼?袁供奉不是因為私鹽被逮去開封府了麼?”
王嗣宗道:“昨日袁供奉確實被逮來了開封府,後來知府王仁贍相公聽說究竟,道:‘袁供奉家資富饒,僅家中藏書樓的書畫珍品便可抵百萬錢,如何會販賣一包私鹽?’下令釋放。誰料到袁供奉晚上回家後也不理睬家人,直奔藏書樓,正見到藏書樓火起,一名黑衣人從樓里出來,見到袁供奉,上前便是一刀。等家人趕來,黑衣男子已不知去向,只見到袁供奉倒在血泊中,以及癱倒一旁起不來身的老僕人。袁供奉臨死不斷叫著‘潘郎’,今日一早袁家人到開封府報案,當值的官吏記得昨日巡鋪卒押袁供奉來開封府領賞時,報上的證人名字中有張兄和潘閬的名字,我才由此尋來。”
張詠道:“原來如此。不過潘閬昨日自從晉王府回來後就一直飲酒不停,直到喝得爛醉如泥,還是我扶他進房睡下,至今未醒,如何半夜潛出去放火殺人?”
王嗣宗道:“我自是信得過張兄的話,不過還是查驗一下為好。”帶人闖進房中,果見潘閬渾身酒氣,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上前推了一下也不醒。
王嗣宗道:“這可奇了。既是跟潘閬無關,袁供奉為何死前不斷念他的名字?”
張詠忙問道:“袁家的藏書樓怎樣了?”王嗣宗道:“書畫之類最懼火苗,當然是燒了個精光,可惜!幸運的是,袁氏藏書樓單獨建在一處,與房舍住處並不相連,才沒有引發更大的災難。張兄,這案子是我上任以來接手的第一件命案,務請你和向兄多幫忙。昨日巡鋪卒報了你、向兄和潘閬的名字列作證人,那麼袁供奉因攜帶私鹽被逮時,你三人都在現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詠已經大致猜到怎麼究竟,遲疑了下,道:“我們三人是在名妓蔡奴那裡遇到袁供奉,後來一道出來,預備去袁家看書賞畫,半路他包袱里掉出了私鹽,我們也很吃驚。至於潘閬,不瞞參軍,我昨夜一直未睡,只在堂中翻書,我敢以個人名義擔保潘閬昨夜沒有出去放火殺人。參軍何不去雞兒巷問問那蔡奴?”
王嗣宗道:“蔡奴麼,昨晚王仁贍相公府上有宴會,特別邀請了她侍酒,我也在場,親眼所見,怕是她現在人還在王相公府上未起身。”
張詠原以為是蔡奴連夜去袁氏藏書樓放火,意在毀掉那幅《沈君與蔡奴》,以保護潘閬,然而她既在王仁贍府上佐宴陪酒,以她的聲名地位,當然是寸步難離,又怎能溜出去放火殺人?但這起先縱火後殺人的事件絕非偶然,一定跟潘閬有關,說不定是什麼後周遺臣為了保護他而下的手。他跟袁慶只見過兩面,並無交情,可一想到那本《春秋繁露》,以及滿樓未見的珍籍善本,不免十分心痛。
忽有人在門外叫道:“潘大夫在麼?小的是晉王府的,府上眷屬得了急病,請潘郎去看看。”潘閬應了一聲,提了藥箱出去。向敏中和張詠相對無言,就此散去。
次日一早,開封府司寇參軍王嗣宗率人來拍門。這王嗣宗正是前汴陽坊正王倉之侄,去年參加乙亥科科考,為當屆狀元,只是他這個狀元並非會試第一名,而是殿試狀元,且得到的很有些不雅。
按照慣例,舉子會試合格後,還要參加皇帝親自在講武殿主持的殿試。殿試也不是以文章優劣論高下,而是考三題,以先交卷而又無大的差錯者為狀元。正好王嗣宗和趙昌言同時交卷,二人各不相讓,誰當狀元便成為了難題。趙匡胤便叫來二人,道:“你們都說自己先交卷,都應該當狀元,但狀元只能有一個。看來你們的文才不相上下,但不知武藝誰優誰劣。這樣吧,你們就在此打一架,哪個贏了,哪個就當狀元。”
王嗣宗和趙昌言便當著皇帝的面大打出手。王嗣宗與趙昌言同是汾州人,知道對方是個禿子,在搏鬥時總朝他腦袋打去,最終將其幞頭打落,露出一顆光溜溜的禿子腦袋。趙昌言當中出醜,羞憤難言,最終敗下陣來。王嗣宗由此輕鬆取得狀元之位,但也在京師傳為笑柄,尤其他參考前曾向知貢舉王祐行卷一事被揭露後,更為士大夫所不恥。
王嗣宗中狀元後,本該外放為官,但機緣巧合下得以補授開封府司寇參軍,可謂十分幸運了。他倒也知恩圖報,走馬上任時正逢判官姚恕被貶,遂以證據不足為由,將王祐之子王旦傾心相戀的前刑吏劉昌之女劉念從牢里取保釋放了出來。傳說姚恕得罪晉王失寵與前任宰相趙普有關,他被罷判官後奉命出京治理黃河,不久因治河不力被殺,屍體拋入黃河,落了個屍骨無存的下場。
張詠來開門時,見王嗣宗身後儘是全副武裝的吏卒,還有手持弓弩的捕盜弓手,不由得一愣,問道:“參軍是來捕人麼?”王嗣宗道:“不錯。昨晚翰林院供奉袁慶家發生命案和失火案,袁供奉臨死前向家人指認是潘閬所為。”張詠道:“什麼?袁供奉不是因為私鹽被逮去開封府了麼?”
王嗣宗道:“昨日袁供奉確實被逮來了開封府,後來知府王仁贍相公聽說究竟,道:‘袁供奉家資富饒,僅家中藏書樓的書畫珍品便可抵百萬錢,如何會販賣一包私鹽?’下令釋放。誰料到袁供奉晚上回家後也不理睬家人,直奔藏書樓,正見到藏書樓火起,一名黑衣人從樓里出來,見到袁供奉,上前便是一刀。等家人趕來,黑衣男子已不知去向,只見到袁供奉倒在血泊中,以及癱倒一旁起不來身的老僕人。袁供奉臨死不斷叫著‘潘郎’,今日一早袁家人到開封府報案,當值的官吏記得昨日巡鋪卒押袁供奉來開封府領賞時,報上的證人名字中有張兄和潘閬的名字,我才由此尋來。”
張詠道:“原來如此。不過潘閬昨日自從晉王府回來後就一直飲酒不停,直到喝得爛醉如泥,還是我扶他進房睡下,至今未醒,如何半夜潛出去放火殺人?”
王嗣宗道:“我自是信得過張兄的話,不過還是查驗一下為好。”帶人闖進房中,果見潘閬渾身酒氣,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上前推了一下也不醒。
王嗣宗道:“這可奇了。既是跟潘閬無關,袁供奉為何死前不斷念他的名字?”
張詠忙問道:“袁家的藏書樓怎樣了?”王嗣宗道:“書畫之類最懼火苗,當然是燒了個精光,可惜!幸運的是,袁氏藏書樓單獨建在一處,與房舍住處並不相連,才沒有引發更大的災難。張兄,這案子是我上任以來接手的第一件命案,務請你和向兄多幫忙。昨日巡鋪卒報了你、向兄和潘閬的名字列作證人,那麼袁供奉因攜帶私鹽被逮時,你三人都在現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詠已經大致猜到怎麼究竟,遲疑了下,道:“我們三人是在名妓蔡奴那裡遇到袁供奉,後來一道出來,預備去袁家看書賞畫,半路他包袱里掉出了私鹽,我們也很吃驚。至於潘閬,不瞞參軍,我昨夜一直未睡,只在堂中翻書,我敢以個人名義擔保潘閬昨夜沒有出去放火殺人。參軍何不去雞兒巷問問那蔡奴?”
王嗣宗道:“蔡奴麼,昨晚王仁贍相公府上有宴會,特別邀請了她侍酒,我也在場,親眼所見,怕是她現在人還在王相公府上未起身。”
張詠原以為是蔡奴連夜去袁氏藏書樓放火,意在毀掉那幅《沈君與蔡奴》,以保護潘閬,然而她既在王仁贍府上佐宴陪酒,以她的聲名地位,當然是寸步難離,又怎能溜出去放火殺人?但這起先縱火後殺人的事件絕非偶然,一定跟潘閬有關,說不定是什麼後周遺臣為了保護他而下的手。他跟袁慶只見過兩面,並無交情,可一想到那本《春秋繁露》,以及滿樓未見的珍籍善本,不免十分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