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王嗣宗知道張詠愛書,多少猜到他心意,嘆道:“我跟張兄一樣,為那些書痛心不已。張兄,你雖能證明潘閬沒有殺人,但有死者親口指證他,他就是首要嫌疑人,我還是要帶他回去,讓當晚在場的老僕辨認。”張詠道:“是,參軍儘管秉公辦事即是。”
王嗣宗便命人扶了潘閬出來,正遇到一名黑衣帶刀武士,傲然道:“我是晉王府的侍衛,奉命來請潘大夫到府上治病。”
王嗣宗雖是狀元及第,但聲名不佳,也不如何討皇帝歡喜,全虧晉王趙光義一句話才補了開封府的參軍之位,一聽對方是晉王府的人,忙道:“是。不過潘大夫宿酒未醒,下官這就親自送他隨官人去晉王府。”
張詠瞧在眼中,不免暗暗搖頭,出門來向家尋了向敏中,告知昨晚袁慶被殺一事。
向敏中沉吟道:“你我均是知情者,此事潘閬難脫干係,只是一旦追查,他的身份就會暴露。”張詠道:“潘閬確實是我們的朋友,然而袁慶總是無辜,我們不能讓他白白死去。”
向敏中道:“張兄預備如何做?”張詠道:“我想等潘閬回來,好好與他談一次,讓他自己去開封府自首,說出真相來。”向敏中道:“果真能如此,再好不過。我與張兄同去等他回來。”
二人遂回來興國坊等待潘閬,但一直到晚上,仍不見他回來。倒是唐曉英背著個包袱中途來過一次,告知要離開京師,回去亳州蒙城家鄉。
張詠知道樊樓不能開張,她無以謀生,忙道:“英娘這麼急麼?何不等高瓊回來再說。聽說官家、晉王一行已經離開洛陽,正在回開封的途中,再過兩三日就該到了。”唐曉英搖搖頭,道:“我還是不要再見他的好。”
張詠知道高瓊極為愛慕唐曉英,偏偏又是她的殺父殺母仇人,後來二人關係雖有所緩解,但終究她還是難解心結,也許離開反倒是一件好事。只得說了幾句保重的話,又盡取囊中銀兩,交給唐曉英作盤纏,送出門去。
潘閬自宿醉中被王嗣宗扶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張詠倒是反客為主,成了看家護院的主人。他知道潘閬與袁慶之死有關,很可能已經畏罪潛逃,也不敢到開封府報告失蹤。
不幾日,皇帝率領群臣回到京師,市井之間又熱鬧了許多。
高瓊得知唐曉英已經回去家鄉,只留了一套親手縫製的衣衫給他,不免鬱郁滿懷。張詠勸道:“你曾犯了大錯,無論怎麼彌補,它終究還是發生過,你不能指望英娘就此忘記過去。世事傷情,人心蕪雜,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二人終究有緣無份,還是看開些吧。”
高瓊咬了咬嘴唇,舉拳便朝面前的樹幹砸去。張詠一下子感覺到他此刻無可奈何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跟著淒涼起來,開始有些後悔剛才說了那樣的話。
好半晌,高瓊才道:“你說得對,我也該回去了。”張詠道:“正好我有件事要拜託你。”托他去打聽潘閬下落。
高瓊道:“我聽侍衛向大王稟告,府里有人得了重病,確實請潘閬來過,至於他後來去了哪裡,晉王府的人又怎會知道?”
張詠心念一動,暗道:“晉王府的要害人物都跟隨晉王去了洛陽,是誰得了重病治癒後還要特意向晉王稟告?莫非是潘閬見了什麼不該見的事,被晉王府的侍衛殺了滅口?”忙問道,“那得重病的人是誰?”高瓊果然露出警惕之色來,呆了一呆,才道:“不過是府中家眷。”
張詠知道他沒有說實話,逼問也無用處,只道:“高兄若知道潘閬下落,一定帶他來見我。”
高瓊聽到阿圖向晉王稟告林絳曾瀕臨垂死,不得已請了名醫潘閬來晉王府救治,心道:“怕是他早被滅口,從人間消失了。”不好明說,只得答應下來。
張詠又問道:“你這次跟隨晉王到洛陽,可知道遷都之議最終結果如何?”高瓊搖頭道:“我只負責晉王宿衛,政事一概不知。”頓了頓,又道,“不過官家已經命河南知府焦繼勛整治洛陽宮室。”張詠嘆道:“如此便可看出官家遷都的決心了。”
皇帝雖然沒有明確宣布要遷都洛陽,但他回到開封后種種舉止極為反常,先是下旨增加晉王和皇二子趙德芳食邑,又以皇二弟趙廷美和皇長子趙德昭並加開府儀同三司。這一舉措,被認為是趙匡胤在可以提高趙廷美、趙德昭、尤其是皇二子趙德芳的地位。
六月,趙匡胤親至晉王府,命所有侍從退出,只與晉王在室內密談。門外侍衛的高瓊忽聽得官家高聲呼喊,搶進去一看,晉王已經昏倒在地,全無知覺。御醫趕到後,點燃艾草反覆炙烤晉王身體,趙光義才甦醒過來,見兄長猶站立床前,只默默流淚。之後官家和晉王絕口不提此事,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日經過情形還是慢慢傳了出去。有人背地裡議論說,晉王之所以忽然暈厥,是因為官家向他攤了牌,明確表示要遷都洛陽,且要立皇二子趙德芳為太子。
這次事件後,晉王長期臥病在床,官家則頻繁出巡——先後到新龍興寺、等覺院、東染院;又到控鶴營看騎士射箭;到開寶寺觀經;再到西教場觀看飛山軍士發機石。
八月,趙匡胤親自過問樊樓事件,詔命三司使王仁贍務必儘快解決。樊樓關門,不但群情洶洶,且極大地影響了朝廷稅收,據說趙匡胤因為此事對遼國和北漢大起恨意。正好此時北漢派一萬大軍渡過黃河,進攻党項銀州,党項首領李光睿急忙飛書向大宋求援,趙匡胤遂出師有名,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美為都虞侯,分別率領五路大軍北伐北漢。
王嗣宗便命人扶了潘閬出來,正遇到一名黑衣帶刀武士,傲然道:“我是晉王府的侍衛,奉命來請潘大夫到府上治病。”
王嗣宗雖是狀元及第,但聲名不佳,也不如何討皇帝歡喜,全虧晉王趙光義一句話才補了開封府的參軍之位,一聽對方是晉王府的人,忙道:“是。不過潘大夫宿酒未醒,下官這就親自送他隨官人去晉王府。”
張詠瞧在眼中,不免暗暗搖頭,出門來向家尋了向敏中,告知昨晚袁慶被殺一事。
向敏中沉吟道:“你我均是知情者,此事潘閬難脫干係,只是一旦追查,他的身份就會暴露。”張詠道:“潘閬確實是我們的朋友,然而袁慶總是無辜,我們不能讓他白白死去。”
向敏中道:“張兄預備如何做?”張詠道:“我想等潘閬回來,好好與他談一次,讓他自己去開封府自首,說出真相來。”向敏中道:“果真能如此,再好不過。我與張兄同去等他回來。”
二人遂回來興國坊等待潘閬,但一直到晚上,仍不見他回來。倒是唐曉英背著個包袱中途來過一次,告知要離開京師,回去亳州蒙城家鄉。
張詠知道樊樓不能開張,她無以謀生,忙道:“英娘這麼急麼?何不等高瓊回來再說。聽說官家、晉王一行已經離開洛陽,正在回開封的途中,再過兩三日就該到了。”唐曉英搖搖頭,道:“我還是不要再見他的好。”
張詠知道高瓊極為愛慕唐曉英,偏偏又是她的殺父殺母仇人,後來二人關係雖有所緩解,但終究她還是難解心結,也許離開反倒是一件好事。只得說了幾句保重的話,又盡取囊中銀兩,交給唐曉英作盤纏,送出門去。
潘閬自宿醉中被王嗣宗扶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張詠倒是反客為主,成了看家護院的主人。他知道潘閬與袁慶之死有關,很可能已經畏罪潛逃,也不敢到開封府報告失蹤。
不幾日,皇帝率領群臣回到京師,市井之間又熱鬧了許多。
高瓊得知唐曉英已經回去家鄉,只留了一套親手縫製的衣衫給他,不免鬱郁滿懷。張詠勸道:“你曾犯了大錯,無論怎麼彌補,它終究還是發生過,你不能指望英娘就此忘記過去。世事傷情,人心蕪雜,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二人終究有緣無份,還是看開些吧。”
高瓊咬了咬嘴唇,舉拳便朝面前的樹幹砸去。張詠一下子感覺到他此刻無可奈何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跟著淒涼起來,開始有些後悔剛才說了那樣的話。
好半晌,高瓊才道:“你說得對,我也該回去了。”張詠道:“正好我有件事要拜託你。”托他去打聽潘閬下落。
高瓊道:“我聽侍衛向大王稟告,府里有人得了重病,確實請潘閬來過,至於他後來去了哪裡,晉王府的人又怎會知道?”
張詠心念一動,暗道:“晉王府的要害人物都跟隨晉王去了洛陽,是誰得了重病治癒後還要特意向晉王稟告?莫非是潘閬見了什麼不該見的事,被晉王府的侍衛殺了滅口?”忙問道,“那得重病的人是誰?”高瓊果然露出警惕之色來,呆了一呆,才道:“不過是府中家眷。”
張詠知道他沒有說實話,逼問也無用處,只道:“高兄若知道潘閬下落,一定帶他來見我。”
高瓊聽到阿圖向晉王稟告林絳曾瀕臨垂死,不得已請了名醫潘閬來晉王府救治,心道:“怕是他早被滅口,從人間消失了。”不好明說,只得答應下來。
張詠又問道:“你這次跟隨晉王到洛陽,可知道遷都之議最終結果如何?”高瓊搖頭道:“我只負責晉王宿衛,政事一概不知。”頓了頓,又道,“不過官家已經命河南知府焦繼勛整治洛陽宮室。”張詠嘆道:“如此便可看出官家遷都的決心了。”
皇帝雖然沒有明確宣布要遷都洛陽,但他回到開封后種種舉止極為反常,先是下旨增加晉王和皇二子趙德芳食邑,又以皇二弟趙廷美和皇長子趙德昭並加開府儀同三司。這一舉措,被認為是趙匡胤在可以提高趙廷美、趙德昭、尤其是皇二子趙德芳的地位。
六月,趙匡胤親至晉王府,命所有侍從退出,只與晉王在室內密談。門外侍衛的高瓊忽聽得官家高聲呼喊,搶進去一看,晉王已經昏倒在地,全無知覺。御醫趕到後,點燃艾草反覆炙烤晉王身體,趙光義才甦醒過來,見兄長猶站立床前,只默默流淚。之後官家和晉王絕口不提此事,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日經過情形還是慢慢傳了出去。有人背地裡議論說,晉王之所以忽然暈厥,是因為官家向他攤了牌,明確表示要遷都洛陽,且要立皇二子趙德芳為太子。
這次事件後,晉王長期臥病在床,官家則頻繁出巡——先後到新龍興寺、等覺院、東染院;又到控鶴營看騎士射箭;到開寶寺觀經;再到西教場觀看飛山軍士發機石。
八月,趙匡胤親自過問樊樓事件,詔命三司使王仁贍務必儘快解決。樊樓關門,不但群情洶洶,且極大地影響了朝廷稅收,據說趙匡胤因為此事對遼國和北漢大起恨意。正好此時北漢派一萬大軍渡過黃河,進攻党項銀州,党項首領李光睿急忙飛書向大宋求援,趙匡胤遂出師有名,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美為都虞侯,分別率領五路大軍北伐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