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他長久地徜徉在汴河邊上,以排遣胸中鬱積。杏花吹盡,薄暮東風。河水微瀾,望眼淒迷。時地依然,斯人已杳。搔首興嘆,壯年離拆。情懷又被這水紋輕易撩撥了起來。
這一日,趕來汴京參加符彥卿葬禮的寇準又因母喪須得趕回大名府,張詠送他離去後,便約了向敏中、潘閬一道來雞兒巷拜訪蔡奴。並非他對這位汴京第一名妓有什麼非分之想,他念念不忘的無非那本在大相國寺失之臂交的《春秋繁露》,總想借來閱讀,可他與那翰林院供奉袁慶不過一面之交,且是因爭書而起,不好貿然登門,便想到了請蔡奴出面借書的法子。
事情當真是再巧不過,袁慶正在蔡奴住處,坐在花架下,一邊飲茶,一邊聽蔡奴撫琴。舒緩的旋律,動情的音符,徜徉得使人酥軟。正逍遙之時,袁慶見到女使領人進來,隨意一瞥,立時瞪大了眼睛。
張詠笑道:“袁供奉何必如此驚訝?張某不過是……”忽然意識到袁慶望的不是自己,而是身邊的潘閬,不覺一愣,問道,“小潘認得袁供奉麼?”潘閬搖頭道:“不認得。”
袁慶站起身來,道:“你……你不是幾年前為了追求蔡家娘子、在樊樓付下在座所有酒客酒錢的沈偕?”潘閬道:“什麼?”袁慶道:“我記得你!我當日也在樊樓,對你印象極深,後來還根據記憶畫了一幅《沈君與蔡奴》。”
蔡奴驚道:“這件事,怎麼從未聽官人說過?”袁慶道:“不足提,不足道。沈君,你當日豪氣蓋天,可是鎮住了所有人。”潘閬笑道:“我姓潘,不姓沈,官人怕是認錯人了。”
袁慶詫異道:“你不是沈君?蔡娘,你來看他是不是當年那位江南富豪沈偕?”蔡奴笑道:“潘郎是跟當年的沈君是有幾分相像。”袁慶搖頭道:“不是像,簡直就是同一個人。不信我回家取那幅畫來給你們瞧。”蔡奴勸道:“官人何必較真,不過是兩個長得像的人而已。”
張詠卻道:“就該較真,我倒真想看看那位沈君跟小潘有多像。袁供奉,我陪你一道回去取畫如何?”無非是要利用這個機會跟對方大套近乎,能進到袁家的藏書樓瞧上一瞧。袁慶很有幾分呆子氣,聞言忙道:“好。我家就在附近。”
蔡奴忙道:“何不一起去?奴家可以冒充是張郎的女伴,府上眷屬也不會起疑。”潘閬道:“這樣最好,我也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那幅畫呢。”袁慶道:“好。”
五人便一道往袁宅而來。袁慶抱著一包自書鋪淘的舊書,走得最慢。張詠見狀忙道:“我來幫手。”不由分說,便去拉扯包袱。袁慶也是個愛書如命的人,明知道張詠是好意,但還是不放心自己的書在旁人手中,忙往回縮。那包袱本系得松垮,被兩個大男人一奪,頓時散開,落出幾本書來,夾雜著一包鹽。
一旁有路人瞧見,立即飛奔趕去告知離得最近的巡鋪卒。宋代鹽跟茶一樣,均是官方壟斷經營物資,朝廷嚴禁販賣私鹽,凡捉住或告發販鹽一斤以上者都有重賞。
巡鋪卒聞聲而來,掂量那個鹽大約有一斤來重,登時虎下臉,問道:“這包袱是誰的?”袁慶道:“包袱是我的,不過這鹽不是我的。”
告狀的路人道:“鹽分明是從包袱中掉出來的。”袁慶道:“我是翰林院的袁供奉,怎麼會販賣私鹽?”巡鋪卒不屑地道:“晉王的手下還販賣婦女呢,供奉官人販賣私鹽算什麼。走吧,有話到開封府再說,官人別令小的為難。”又問了張詠、潘閬幾人的名字、住處,這才不由分說地將袁慶連人帶鹽一併帶走。
袁慶道:“我的書……”張詠道:“放心,書我先替供奉收好。”
向敏中搖了搖頭,轉身問道:“娘子為何要這麼做?”蔡奴道:“什麼?”向敏中道:“娘子為何要用鹽嫁禍袁供奉?”蔡奴道:“奴家不明白向郎的意思。”
向敏中道:“袁供奉是愛書之人,買書後一本一本地對齊碼好,再將包袱繫上。”一邊說著,一邊示範,將張詠手中的包袱繫上。又道,“你們發現蹊蹺了麼?”張詠道:“沒有。少賣關子,快說!”
向敏中道:“你們看,我習慣用右手,所以書頁一面的結是向前的,書背一面是向後的。而剛才書掉出來的時候,我留意到包袱書頁向後的,書背一面向前,正好相反。”
蔡奴道:“奴家還是不明白。”張詠道:“我明白了。袁慶適才一直右手抱書,他也是習慣用右手之人,他系的包袱的結的方向定然跟向兄一樣。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為有個習慣用左手的人偷偷打開過。蔡家娘子,你當日在樊樓到我們閣子來敬酒時,我就發現你是左撇子。”
蔡奴強笑道:“何以見得奴家是左撇子就一定是我?說不定是那個賣書的人系的包袱。”張詠道:“你不懂,袁供奉是愛書之人,是絕對不會多讓旁人碰一下他的書的。而且,袁供奉的包袱原本放在房中,是你取出來交給他的。”又問道,“老向,你既早發現了破綻,為何適才不對巡鋪卒說清楚?”向敏中道:“因為這件事跟潘閬有關。”
這一日,趕來汴京參加符彥卿葬禮的寇準又因母喪須得趕回大名府,張詠送他離去後,便約了向敏中、潘閬一道來雞兒巷拜訪蔡奴。並非他對這位汴京第一名妓有什麼非分之想,他念念不忘的無非那本在大相國寺失之臂交的《春秋繁露》,總想借來閱讀,可他與那翰林院供奉袁慶不過一面之交,且是因爭書而起,不好貿然登門,便想到了請蔡奴出面借書的法子。
事情當真是再巧不過,袁慶正在蔡奴住處,坐在花架下,一邊飲茶,一邊聽蔡奴撫琴。舒緩的旋律,動情的音符,徜徉得使人酥軟。正逍遙之時,袁慶見到女使領人進來,隨意一瞥,立時瞪大了眼睛。
張詠笑道:“袁供奉何必如此驚訝?張某不過是……”忽然意識到袁慶望的不是自己,而是身邊的潘閬,不覺一愣,問道,“小潘認得袁供奉麼?”潘閬搖頭道:“不認得。”
袁慶站起身來,道:“你……你不是幾年前為了追求蔡家娘子、在樊樓付下在座所有酒客酒錢的沈偕?”潘閬道:“什麼?”袁慶道:“我記得你!我當日也在樊樓,對你印象極深,後來還根據記憶畫了一幅《沈君與蔡奴》。”
蔡奴驚道:“這件事,怎麼從未聽官人說過?”袁慶道:“不足提,不足道。沈君,你當日豪氣蓋天,可是鎮住了所有人。”潘閬笑道:“我姓潘,不姓沈,官人怕是認錯人了。”
袁慶詫異道:“你不是沈君?蔡娘,你來看他是不是當年那位江南富豪沈偕?”蔡奴笑道:“潘郎是跟當年的沈君是有幾分相像。”袁慶搖頭道:“不是像,簡直就是同一個人。不信我回家取那幅畫來給你們瞧。”蔡奴勸道:“官人何必較真,不過是兩個長得像的人而已。”
張詠卻道:“就該較真,我倒真想看看那位沈君跟小潘有多像。袁供奉,我陪你一道回去取畫如何?”無非是要利用這個機會跟對方大套近乎,能進到袁家的藏書樓瞧上一瞧。袁慶很有幾分呆子氣,聞言忙道:“好。我家就在附近。”
蔡奴忙道:“何不一起去?奴家可以冒充是張郎的女伴,府上眷屬也不會起疑。”潘閬道:“這樣最好,我也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那幅畫呢。”袁慶道:“好。”
五人便一道往袁宅而來。袁慶抱著一包自書鋪淘的舊書,走得最慢。張詠見狀忙道:“我來幫手。”不由分說,便去拉扯包袱。袁慶也是個愛書如命的人,明知道張詠是好意,但還是不放心自己的書在旁人手中,忙往回縮。那包袱本系得松垮,被兩個大男人一奪,頓時散開,落出幾本書來,夾雜著一包鹽。
一旁有路人瞧見,立即飛奔趕去告知離得最近的巡鋪卒。宋代鹽跟茶一樣,均是官方壟斷經營物資,朝廷嚴禁販賣私鹽,凡捉住或告發販鹽一斤以上者都有重賞。
巡鋪卒聞聲而來,掂量那個鹽大約有一斤來重,登時虎下臉,問道:“這包袱是誰的?”袁慶道:“包袱是我的,不過這鹽不是我的。”
告狀的路人道:“鹽分明是從包袱中掉出來的。”袁慶道:“我是翰林院的袁供奉,怎麼會販賣私鹽?”巡鋪卒不屑地道:“晉王的手下還販賣婦女呢,供奉官人販賣私鹽算什麼。走吧,有話到開封府再說,官人別令小的為難。”又問了張詠、潘閬幾人的名字、住處,這才不由分說地將袁慶連人帶鹽一併帶走。
袁慶道:“我的書……”張詠道:“放心,書我先替供奉收好。”
向敏中搖了搖頭,轉身問道:“娘子為何要這麼做?”蔡奴道:“什麼?”向敏中道:“娘子為何要用鹽嫁禍袁供奉?”蔡奴道:“奴家不明白向郎的意思。”
向敏中道:“袁供奉是愛書之人,買書後一本一本地對齊碼好,再將包袱繫上。”一邊說著,一邊示範,將張詠手中的包袱繫上。又道,“你們發現蹊蹺了麼?”張詠道:“沒有。少賣關子,快說!”
向敏中道:“你們看,我習慣用右手,所以書頁一面的結是向前的,書背一面是向後的。而剛才書掉出來的時候,我留意到包袱書頁向後的,書背一面向前,正好相反。”
蔡奴道:“奴家還是不明白。”張詠道:“我明白了。袁慶適才一直右手抱書,他也是習慣用右手之人,他系的包袱的結的方向定然跟向兄一樣。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為有個習慣用左手的人偷偷打開過。蔡家娘子,你當日在樊樓到我們閣子來敬酒時,我就發現你是左撇子。”
蔡奴強笑道:“何以見得奴家是左撇子就一定是我?說不定是那個賣書的人系的包袱。”張詠道:“你不懂,袁供奉是愛書之人,是絕對不會多讓旁人碰一下他的書的。而且,袁供奉的包袱原本放在房中,是你取出來交給他的。”又問道,“老向,你既早發現了破綻,為何適才不對巡鋪卒說清楚?”向敏中道:“因為這件事跟潘閬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