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趙匡胤見錢鏐遠比李煜懂事,大喜之下,派皇長子興元尹趙德昭出城迎接,賜第禮賢宅,又命晉王趙光義、京兆尹趙廷美與錢俶結為兄弟,准許他佩劍上殿,詔書不直呼其名,賞賜極厚。錢鏐在汴京滯留兩月後,趙匡胤又主動遣他回國,道:“南北風土各異,南方逐漸炎熱,應該早早回國。”臨行前,特賜一密封黃包,交待錢俶到家後再看。錢俶回到杭州打開包袱一看,裡面並非金銀珠寶,而是宋朝群臣請求扣留錢俶的奏摺。錢俶既感激又恐懼,從此對大宋惟命是從,完全屈服在宋朝的統治之下。
自與遼國通好以來,對南唐用兵一直本朝首要大事,其餘一切均要推後。而今江南既定,吳越臣服,局勢陡然鬆弛了下來。趙匡胤也終於有時間來安排皇次子趙德芳出閣,封為檢校太保,親自為他聘定河南府知府焦繼勛的女兒為正妻。
皇帝又頒下詔書,他將巡遊洛陽,群臣自晉王以下,一律隨行。趙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一直很留戀洛陽風物,加上開封作為帝都無險可守,而洛陽卻固若金湯,所以他常流露出遷都之意。此時皇帝忽然要西去洛陽,既被視為遷都之議已提上日程,也被認為是立儲的強有力的信號——自五代以來,京畿府尹素來是儲君的首要人選,皇弟趙光義任開封尹十六年,早被朝野視為未來的皇帝。然而一旦遷都洛陽,那麼河南府知府焦繼勛就搖身變為京畿最高長官,而這位焦繼勛正是趙德芳的新岳父。
一些人事上的安排也愈發證明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以往皇帝趙匡胤離京,均由開封尹趙光義擔任東京留守,而此次趙匡胤指名要趙光義同行,任命宰相沈義倫為東京留守兼大內都部署,三司使王仁贍兼知開封府。這樣,汴京的所有權力都將被移交到沈義倫手中。
沈義倫字順宜,開封人。他幾乎與趙普同時投入趙匡胤幕府,一直負責掌管財政,是趙匡胤最為倚重的心腹。宋朝建立,在以“佐命功”升遷的趙匡胤霸府幕僚中,他名列第四。開寶二年二月,趙匡胤御駕親征北漢,以皇弟趙光義為東京留守,沈義倫為大內都部署、判留司三司事,負責皇宮安全和處理朝廷日常財政事務。由此可見趙匡胤對他的信任程度。宰相趙普因與趙光義爭權失敗後被罷相,時任樞密副使的沈義倫同日升為宰相,成為趙匡胤霸府幕僚中繼趙普之後的第二個升任宰相。
皇帝一行浩浩蕩蕩,三月初九自東京出發,五日後到達洛陽,當場加封河南知府焦繼勛為右武衛上將軍、彰德節度使,又提出要就此留居洛陽,實際上已是明確表達遷都之意。
不料群臣爭相反對,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諫道:“汴京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巳固,不能動搖。”趙匡胤道:“東京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汴京被圍,後果難以想像。”堅決不肯聽從。
晉王趙光義也極言遷都不便。趙匡胤堅持道:“遷都洛陽,乃權宜之計,長久之計當定都長安。我將都城西遷,為據山河之險,裁汰冗兵,依周、漢故事,統治天下。”顯然,皇帝遷都決心已下,群臣的諫阻都不能動搖。關鍵時候,趙光義上前磕頭道:“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在德不在險”一語出自《史記》,是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當時魏武侯攜吳起一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指著兩岸的險峻山峰感嘆道:“如此堅固美好的山河,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啊。”吳起立即回答道:“國家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三苗王國左有洞庭、右有彭蠡,但因國王不修德義,被夏禹所滅;夏桀都城左有河濟,右有泰華,南有伊闕,北有羊腸,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施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有孟門,右有太行,北有常山,南有大河,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地形有利難以成為國家的保障,要鞏固政權,靠的是施行仁德,而不是依仗地形、關城,險要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所有人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了吳起的這番話,十分感慨。
趙光義這句話擲地有聲,背後蘊含著極大的深意。趙匡胤聽了默然不答,只揮手命群臣退下。
洛陽那邊皇帝忙著拜謁陵墓、合祭天地、討論遷都,東京的流言蜚語也逐漸多了起來。但即使是皇帝將立皇次子趙德芳為太子的傳聞,還是比不上樊樓人去樓空更吸人眼珠。某一日,樊樓的主人李稍平地消失,同時不見的還有管帳的李群等許多關鍵人物,以及大批現銀等。另一半主人孫賜,也就是晉王侍妾孫敏的父親,事先完全不知情,又乏經營應變之才,登時導致樊樓陷入癱瘓。大批酒客的不滿造成了轟動全城的效應,東京留守沈義倫不得不親自調查此案。事情很快明了,有人匿名往開封府投書告發李稍是契丹奸細,京師士民這才恍然大悟。
樊樓事件甚至驚動了遠在洛陽的皇帝,促使趙匡胤提早踏上了返回開封的路程,遷都之議由此擱置下來。
最驚詫之人當屬張詠,他聽說李稍竟是當今遼國皇帝的親叔叔後,驚訝得半天合不攏嘴,這才知道明白為何李雪梅之前提到要去望海樓,原來她就是望海樓主人耶律倍的孫女。而她失蹤後不見李稍著急,想來這位契丹公主已經回去了遼國。心知二人從此天涯萬里,再無相見之日,不免更加悵惘不已。
自與遼國通好以來,對南唐用兵一直本朝首要大事,其餘一切均要推後。而今江南既定,吳越臣服,局勢陡然鬆弛了下來。趙匡胤也終於有時間來安排皇次子趙德芳出閣,封為檢校太保,親自為他聘定河南府知府焦繼勛的女兒為正妻。
皇帝又頒下詔書,他將巡遊洛陽,群臣自晉王以下,一律隨行。趙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一直很留戀洛陽風物,加上開封作為帝都無險可守,而洛陽卻固若金湯,所以他常流露出遷都之意。此時皇帝忽然要西去洛陽,既被視為遷都之議已提上日程,也被認為是立儲的強有力的信號——自五代以來,京畿府尹素來是儲君的首要人選,皇弟趙光義任開封尹十六年,早被朝野視為未來的皇帝。然而一旦遷都洛陽,那麼河南府知府焦繼勛就搖身變為京畿最高長官,而這位焦繼勛正是趙德芳的新岳父。
一些人事上的安排也愈發證明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以往皇帝趙匡胤離京,均由開封尹趙光義擔任東京留守,而此次趙匡胤指名要趙光義同行,任命宰相沈義倫為東京留守兼大內都部署,三司使王仁贍兼知開封府。這樣,汴京的所有權力都將被移交到沈義倫手中。
沈義倫字順宜,開封人。他幾乎與趙普同時投入趙匡胤幕府,一直負責掌管財政,是趙匡胤最為倚重的心腹。宋朝建立,在以“佐命功”升遷的趙匡胤霸府幕僚中,他名列第四。開寶二年二月,趙匡胤御駕親征北漢,以皇弟趙光義為東京留守,沈義倫為大內都部署、判留司三司事,負責皇宮安全和處理朝廷日常財政事務。由此可見趙匡胤對他的信任程度。宰相趙普因與趙光義爭權失敗後被罷相,時任樞密副使的沈義倫同日升為宰相,成為趙匡胤霸府幕僚中繼趙普之後的第二個升任宰相。
皇帝一行浩浩蕩蕩,三月初九自東京出發,五日後到達洛陽,當場加封河南知府焦繼勛為右武衛上將軍、彰德節度使,又提出要就此留居洛陽,實際上已是明確表達遷都之意。
不料群臣爭相反對,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諫道:“汴京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巳固,不能動搖。”趙匡胤道:“東京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汴京被圍,後果難以想像。”堅決不肯聽從。
晉王趙光義也極言遷都不便。趙匡胤堅持道:“遷都洛陽,乃權宜之計,長久之計當定都長安。我將都城西遷,為據山河之險,裁汰冗兵,依周、漢故事,統治天下。”顯然,皇帝遷都決心已下,群臣的諫阻都不能動搖。關鍵時候,趙光義上前磕頭道:“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在德不在險”一語出自《史記》,是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當時魏武侯攜吳起一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指著兩岸的險峻山峰感嘆道:“如此堅固美好的山河,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啊。”吳起立即回答道:“國家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三苗王國左有洞庭、右有彭蠡,但因國王不修德義,被夏禹所滅;夏桀都城左有河濟,右有泰華,南有伊闕,北有羊腸,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施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有孟門,右有太行,北有常山,南有大河,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地形有利難以成為國家的保障,要鞏固政權,靠的是施行仁德,而不是依仗地形、關城,險要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所有人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了吳起的這番話,十分感慨。
趙光義這句話擲地有聲,背後蘊含著極大的深意。趙匡胤聽了默然不答,只揮手命群臣退下。
洛陽那邊皇帝忙著拜謁陵墓、合祭天地、討論遷都,東京的流言蜚語也逐漸多了起來。但即使是皇帝將立皇次子趙德芳為太子的傳聞,還是比不上樊樓人去樓空更吸人眼珠。某一日,樊樓的主人李稍平地消失,同時不見的還有管帳的李群等許多關鍵人物,以及大批現銀等。另一半主人孫賜,也就是晉王侍妾孫敏的父親,事先完全不知情,又乏經營應變之才,登時導致樊樓陷入癱瘓。大批酒客的不滿造成了轟動全城的效應,東京留守沈義倫不得不親自調查此案。事情很快明了,有人匿名往開封府投書告發李稍是契丹奸細,京師士民這才恍然大悟。
樊樓事件甚至驚動了遠在洛陽的皇帝,促使趙匡胤提早踏上了返回開封的路程,遷都之議由此擱置下來。
最驚詫之人當屬張詠,他聽說李稍竟是當今遼國皇帝的親叔叔後,驚訝得半天合不攏嘴,這才知道明白為何李雪梅之前提到要去望海樓,原來她就是望海樓主人耶律倍的孫女。而她失蹤後不見李稍著急,想來這位契丹公主已經回去了遼國。心知二人從此天涯萬里,再無相見之日,不免更加悵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