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好氣好笑道:「你這是成心的吧?」

  「不不不,臣實在是讀書少,又混跡於市井,有些話還真不知該怎麼說。」

  「那你直說就是,你這般遮遮掩掩,只會更加難堪,搶又如何,當初高句麗趁著中原大亂,不斷向北擴張,今日它應有此報。」

  「陛下聖明。」

  韓藝抱拳一禮,徹底放鬆下來,正色道:「而這一回全都是由臣來負責分配財物的,這些都記錄在帳目,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以前這些帳目都是看不到的,陛下還會有驚訝的感覺。其次,以往打仗,這打下來的土地,一般也就是分給當地百姓耕種,這對於國庫而言是不會產生任何受益,只是對於國家安全利益,以及國土上面有貢獻。

  而這一回,我們是將戰俘全當做奴隸賣給商人和地主,以及咱們大唐的貴族,而且人數還是非常之多,又將高句麗、百濟的貴族統統都遷往中原,將他們擁有的土地賣給商人,這又是一筆錢。另外,當地一些平時看來不值錢的東西,但是整合起來,也可以賣出不少錢來,就好比說,一棵樹它不值錢,但是一座山就非常值錢了,因為山林可以種植草藥,可以生產木頭。高句麗、百濟雖乃彈丸之地,而且耕地不多,但是商人製作商品的原料,也不都是全部來源於糧食,需求的是很多方面的資源,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針對商人的需求,是能夠賣出一個好價錢的,這一筆筆收入累積起來,就如臣奏章上所寫的那般。」

  李治聽得連連點頭,卻又更加困惑,「為何如此簡單的道理,以前從未有人想到。」

  韓藝道:「因為沒有朝代如我大唐這般繁榮昌盛,臣不是拍馬屁,而是事實。我大唐沒有獨尊儒術,文化是海納百川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大唐雖重農但不抑商。漢朝它倒是想賣,可問題是它能夠賣給誰呢?人家地主要木頭幹嘛?要牧場幹嘛?自己身邊的木頭足夠蓋一間宅院,那就行了,中原土地肥沃,犯得著去遼東那貧瘠之地耕種麼?咱們中原的地主,是最不願意離開自己你那一畝三分地的。但是商人不同,商人本就是流通的,待在家裡的肯定都會賠的血本無歸,而且商人是需要木頭來製作商品的,越多越好,商人拿著耕地,不種糧食也能夠種其它的。漢朝只能將打下來的土地封賞給將軍、郡王,但這只會導致什麼王,什麼候,什麼大將軍犯上作亂。

  但是我大唐的政策,是將財富交予商人管理,將軍隊交給將軍,將行政交給官府,大家各司其職,都是做自己最為擅長之事,將軍沒有糧食,沒有財富,他沒法作亂,官府沒有財富,又沒有軍隊,他也做不了亂,而商人的話,雖然商人掌握著財富,但他們無權無勢,而且是一群商人,而非一個商人,商人之間又有競爭,這還需要官府有效平衡,而且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得賣到中原來,高句麗的百姓誰買得起,再來,他們的家鄉也都在中原,他們也會回到中原來的,這裡才是他們的大本營,他們不可能反對朝廷,如此一來,這些外族之地將可安定。」

  李治聽得眼中一亮,這也是他以前未曾想到的,不禁連連叫好,「若能做到如此,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皇帝最擔心的就是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地區,不太好控制,尤其還是外族之地,就更加難以控制,你肯定得派軍隊駐紮,那就得派將軍統軍,將軍自立為王是很常有的事,但是將土地賣給一群商人的話,等於就是軍政、財政、行政三分,你要想自立為王,首先得將這三者都握在手裡,這得廢多大得勁,絕對比以前的羈縻政策要好得多。

  而且西北商人已經讓李治看到了效果,他也知道,這商人尋求的是利益,那麼就需要市場,中原乃是當今世上最大的市場,而且最好的商品也都是出自中原,沒有這個市場,商人都得死,何況去到那裡的商人多半都是中原各地的商人,他們這麼有錢,不會待在那邊太久,生活當然還得來中原過,那地方冬天太冷了,遠沒有中原舒服,你若人在長安,又吩咐高句麗的手下造反,你這不是自尋滅族麼。

  韓藝繼續說道:「而高句麗為我大唐帶來的收益還遠不止如此,我們將大量的戰俘遷往中原,導致高句麗如今是地廣人稀,財富將會溢出,那麼肯定是往中原溢出,而這些戰俘來到中原之後,將會為我們修建道路,河道,以及去往嶺南開墾荒地,等等,這又會為我國增加不少的財富。」

  要說狠,其實韓藝比誰都狠,當初李世民征服突厥時,是將突厥人遷往中原生活的,給予優厚的待遇,而突厥的那些資源還是有由突厥人掌控,都還不用交稅,不然的話,人家也不會叫他天可汗。

  而韓藝的話,可沒有這麼仁慈,因為這年頭,你不奴役別人,就得被人奴役,他是將高句麗人販賣到中原,讓他們干最苦最累之事,同時又將高句麗的財富向中原轉移,這其實一種資源分配,那這當然就會有盈利啊。

  但這是高句麗,故此,大家都沒有人認為不妥。

  李治非常滿意的點點頭,這一筆帳,總算是算明白了,突然想起什麼似得,道:「對了,在你去往吐谷渾的時候,劉仁軌給朕上了一道奏章,他認為應該直接在高句麗和百濟設立州縣制度,而非是都護府,你以為呢?」

  韓藝思索片刻,稍稍點頭道:「臣非常贊成,如今的高句麗不同於北方各族,都是咱們中原人在當地做買賣,生活,那理應採取州縣制,如果採取都護府制,臣怕那些商人也無法適應,畢竟他們都習慣於州縣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