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崔戢刃、王玄道、盧師卦、鄭善行的四篇文章出來之後,再加上彼此雙方的一番鼓舞,無謂的紛爭,戈然而止,因為寒門也沒有理由再鬧了,人家士族都已經放話了,是騾子是馬,你得拉出來溜溜呀。你不能拉不出屎,就怪引力失常了。

  但究竟能不能發展成良性的競爭,還得看朝廷的意思,不管是寒門,還是士族,都說了不算,主要朝廷會不會給予他們公平競爭。

  這一日早朝,大殿之上,文武百官位列兩邊,韓藝也來了。

  其實古代上朝,不是天天都文武百官一塊上朝,哪有怎麼多事要商量,除非是讓他們交流感情,通常情況下,都是皇帝跟中樞大臣在兩儀殿議事,若有重大事情宣布,就必須來上朝。

  李治坐在台階之上,掃視百官,開門見山道:「朕昨日收到一道奏章,裡面的內容令朕羞愧不已,一宿未眠,今日趁著早朝,朕打算讓你看看這份奏章。來人啊,將奏章呈上。」

  不一會兒,兩個小太監各自端著一個托盤走了進來,將抄錄好的文章發給文武百官。

  韓藝也非常好奇,沒有想到會是這麼一個開局,接過一看,上面寫得是李斯那一篇著名《諫逐客書》。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不得志的人才紛紛跑到秦朝來做官,有一回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

  但是被發覺了,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這篇文章主要是表現出的不分地域、國籍,任人唯賢的思想。

  李斯雖然功過皆有,但是李斯妙就妙在,不管是對,還是錯,他的每一項建議,都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他的這片文章,除了任人唯賢,還反覆提到了一個主張,就是大統一。

  其實後世美帝的主張也是如此,從各國招納人才,從而成就美帝的霸業,走的其實是一個路數。

  但凡飽讀經書之人,都看過這篇文章,倒背如流,不稀奇了,誰都知道。

  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後面半段,咱們現在老是批評秦始皇淫侈暴虐,獨斷專行,剛愎自用。但是你看看人家用人,可以連國籍都不分,說到做到,堅決貫徹任人唯賢的思想,並且列舉一大串當時投奔秦國的六國人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秦始皇才統一六國的。

  而我們呢?我們連從本國的臣民中選拔人才,都還得分士庶,區別對待,只會喊喊口號,弄幾個寒門上來做個表率,虛有其表,人家可是說到做到。

  你好意思去批評人家秦始皇,人家的胸懷遠勝於今,就咱們朝廷這種狹隘、扭曲的心理,你拿什麼去超越秦王朝,人家有著海納百川的大國風範,咱們只有那小肚雞腸的婦人姿態。

  咱們真的做到了以古為鏡嗎?

  整個後半段將大唐王朝批評的是不堪入目啊!

  但卻沒有標註是誰寫的。

  大臣們看得是一個勁流汗,這是哪個不要命的,上這麼一道奏章,難怪李治一夜未眠,估計是在想如何折磨對方,讓他生不如死。

  漸漸地,大家都看向一人。

  這個人就是韓藝。

  這很像韓藝的風格,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什麼都敢說,爛命一條,說錯了,我只是一個田舍兒,你不能跟田舍兒較真,萬一蒙對了,你還得誇獎他。

  就這小子最壞。

  韓藝見大家都看向他,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你們看我幹什麼,上奏這麼複雜的事情,我可從不做,我也不會寫啥奏章,我一般只會寫在那大唐日報上面寫寫自己心路歷程,你們真是太不了解我的為人了。

  第894章 反串

  「你們先別管這份奏章是誰寫的。」

  李治似乎也不打算立刻幫韓藝澄清,道:「朕如今想知道各位愛卿對這一份奏章有何看法?」

  「老臣以為這份奏章言過其實。」

  許敬宗站出來道:「先帝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此等胸襟,始皇可不曾有,而且,那阿史那思摩將軍便是最好的證明。」

  不少大臣紛紛點頭,他們其中還有一些人就是嫌唐朝太開明了。

  「許學士此言差矣!」

  一個鬚髮黑白摻雜的老者走了出來。

  許敬宗見得此人,不禁一愣,但卻非常和氣地說道:「還請光祿卿賜教。」

  此人名叫盧承慶,出身范陽盧氏,不用說肯定是盧師卦堂伯或者族叔之類的,目前任職光祿卿,不過此人一直以來都是非常低調的,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歷史上「寵辱不驚」這個成語說得就是他,他當官真的就是為國出力,官職大小,是升是降,他都無所謂,因此才用寵辱不驚來評價他。另外,許敬宗也不是人人都看不起,有名之士,他就能以禮相待,但無名之人,他都不攏邊的。

  但是許敬宗對於盧承慶的出現,感到非常詫異,那道奏章擺明就是反對士庶階級觀念的,我這是在幫你,你們還跟我唱反調,你應該支持我才是。

  盧承慶不急不慢地說道:「阿史那思摩只是個別例子,不能一概而論。在我朝選拔官員,不管是舉薦,還是科考,都還是以世族大家為先,才能、品德次之,只是比起魏晉時期來,這在我大唐是不成文的規定,而魏晉時期是成文的規定,但是成文也好,不成文也好,這種風氣也阻礙了國家選拔人才,不利於國家發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