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聽得自己母親的小名,一時間不禁想起了過去種種,眼眶頓時濕潤了,他一直是待在母親身邊的,對於母親是非常尊敬的,也是非常崇拜的,也有可能正是因為他太崇拜長孫皇后才造成他的戀母情結。又想起當初長孫無忌幾乎可以說是抱著他坐上龍椅的,而且當著滿朝文武言明誰若敢反對,立刻殺無赦,沒有長孫無忌的鼎力支持,他是不可能當皇帝的,因為當時魏王李泰的勢力非常強。

  畢竟血溶於水呀,李治道:「舅舅勿要激動,先過來休息一下。」言罷,他就攙扶著長孫無忌走到一旁坐下。又滿面愧疚道:「這不干舅舅的事,這都是朕太過任性了,惹舅舅生氣了。」

  長孫無忌忙道:「陛下切勿這麼說,若非罪臣大徹大悟,今日恐怕不會來此。不瞞陛下,其實一直以來,罪臣都是將陛下當成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直到如今,罪臣才知道陛下已經長大了,可以管理好這個國家了,那罪臣的任務也已經完成了,罪臣也是時候去見先帝了,還請陛下賜罪臣一死。」

  李治急道:「舅舅莫要在這般說了,且別說舅舅並無過錯,反而立下不少功勞,大唐能有今日,舅舅是居功厥偉,哪怕舅舅稍有疏忽,朕也決不會這麼做的,你這不是逼朕做一個不孝之人麼。」

  長孫無忌一愣,道:「陛下言之有理,罪臣一死,何足掛惜,可這樣又會連累陛下。可罪臣就算不死,也決不能留在朝堂之上,還請陛下恩准罪臣致仕。」

  李治眼中突然閃過一抹遲疑,但還是道:「這可不行,朕如今還需要舅舅的幫助。」

  長孫無忌嘆了口氣,道:「陛下,按理來說,罪臣得到陛下的寬恕,理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罪臣真的不能再留在朝堂上了,這人在朝堂生不由己,好歹罪臣也做了這麼多年的宰相,如果還留在朝堂上,只會給陛下帶來更多的麻煩和紛爭,所以罪臣決不能再給陛下添麻煩了,若是陛下不允許的話,罪臣立刻咬舌自盡。」

  李治一怔,似乎也被長孫無忌的堅決給嚇到了,道:「可是舅舅,朕真的還需要舅舅的幫助。」

  長孫無忌道:「陛下若有困難,可召罪臣前來,但罪臣決計不能留在朝堂之上了,唯有如此,罪臣才能彌補以前所犯下的過錯,到時也能死得瞑目。」

  李治皺了皺眉,其實他方才也一直在考慮,長孫無忌是來試探自己的,還是怎麼樣,可如今一看,這長孫無忌是鐵了心要致仕,不禁相信了他,確實是動了真感情,心裡也是很感動,而且他剛好想跟長孫無忌和好,長孫無忌來這麼一出,正合他心意呀,點點頭道:「好吧!朕答應舅舅就是了。」

  長孫無忌聽罷,翻身跪地,「多謝陛下恩准。」

  李治急忙扶起長孫無忌,道:「舅舅,朕都已經答應了,你為何還要如此,還有,莫要再說自己是罪臣了,舅舅為了大唐,盡心竭力,凌煙閣第一功臣,舅舅這般稱呼,朕實在是無法接受。」

  「是是是!」

  長孫無忌連連點頭,道:「陛下,罪——老臣馬上就要離開朝堂了,有幾句忠告,向要跟陛下說,不知陛下是否願意聽。」

  李治忙道:「舅舅請說。」

  長孫無忌道:「陛下,這帝王之道,無外乎御人之術,自古以來沒有哪個帝王可憑一己之力,治理好這個國家的,這就需要大臣的相助。而這御人之術,可分為二,其一,人人皆可用。許多人常說要用君子,要用賢臣,勿用小人,勿用奸臣,這話是不對的。

  作為帝王決不能只用一種人,君子有長短,小人亦有長短,二者皆可用,不可棄之,陛下只要將他們放到合適的位子上就行了。好比說那李義府,老臣非常討厭他,但陛下作為君主,應當要看到他的長處,在一些事上面,他是能夠幫助陛下的,陛下可重用他,但陛下一定要切記,但凡涉及國家大事,決計不能聽他的,此事一定要問司空李勣。」

  李治一聽,對於長孫無忌更加是深信不疑了,李義府和李勣是長孫無忌的兩大敵人,可是長孫無忌卻要他重用這二人,可見長孫無忌是非常忠於他的,是以李唐王室為重。在這一刻舅甥大於了君臣,他非常認真的在聆聽舅舅的教誨。

  長孫無忌又繼續說道:「其二,就是黨羽之爭。其實大臣結為黨羽,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陛下作為君主,一定要讓各方勢力均衡。在這一點上,先帝就做得非常好,陛下可以借鑑。當年秦王府舊臣輔助先帝登上王位,可是等到陛下登基之後,卻重用了魏徵、馬周、岑文本、李靖、李勣、劉洎、崔仁師等人,其中有山東士族,也有江南士族,還有不少寒族,反倒是一些秦王府舊臣未得重用,在當時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但這恰恰是陛下在保護他們,倘若陛下當時只重用秦王府舊臣的話,只會出現兩種情況,他們結為一黨,第二就是他們自相殘殺,這都是先帝最不願見到的。」

  說到這裡,他深深嘆了口氣,道:「其實老臣當初就已經想明白了這一點,可沒有想到臨老了,卻又陷於其中,唉……陛下一定要切記,一定不能一方勢力獨大,哪怕某一方勢力人才濟濟,而另一邊顯得平庸,陛下也一定為朝中勢力得到均衡,委以重任給給弱的那一方,這樣才便於君主掌控朝政。」

  這這一番話絕對是無價之寶,是長孫無忌幾十年的經驗之談,畢竟在這朝堂上混了幾十年,其中道道,那是如數家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