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個儒生好奇道:「韓小哥,你這從何說起啊?」

  韓藝笑道:「眾所周知,儒家的主要思想就是德治、禮治、仁治,但這可以用一句來總結,就是根據我華夏民族在這一片特定土地上長期生活所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然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建立成一套行為規範和準則,力求創造出一個和諧友愛的國度。不知大家是否認同?」

  大家均是點頭。

  德治、禮治,這不就是一種行為規範嗎。

  而這是人想出來的,又不是盤古開天闢地弄出來的。

  那麼韓藝說的當然是對的啊!

  韓藝又向裴清風問道:「不知裴公子以為如何?」

  裴清風知道韓藝陰的很,不敢貿然點頭,仔細一想,這話沒錯,而且與格物致知沒啥關係,於是道:「當然是如此,但不知這跟格物致知有何關係?」

  「這其中是大有聯繫。」

  韓藝笑道:「因為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儒家思想是在特定土地上形成的,也可以說這一片特定土地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是誕生聖人的土地,那麼要更好的規範行為,去創造和諧美滿的國度,首先是不是應該了解這片特定的土地,這是最基本的,好比說寫字,你得有筆有紙吧,你哪怕是拿石頭在石壁上寫,首先得你知道石頭是可以在石壁上寫字的。

  同樣的道理,那麼作為儒生,是不是應該去探究這一片特定的土地,探究這一片誕生過聖人的偉大土地,如果你連自己生活的環境都不了解的話,那你談什麼創造和諧的國度。怎麼去探究?這就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引力存在在這一片土地上,我們是不是應該了解,很多學術中都存在著太陽、月亮、星星,我們是不是應該去了解。風是如何形成的?水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去了解。只有將這一切都了解清楚了,我們才能根據這片土地的特殊性,去規範行為,創造和諧的國度。」

  眾儒生聽得沉思了起來。

  相比起德、仁、禮,韓藝這一番話明顯要更加深奧一些。

  韓藝目光一掃,暗笑,不就是宣傳造勢麼,我要忽悠不了你們,那我就甭混千門,改混佛門得了。又繼續說道:「聖人云,百善孝為先,那就拿孝來說吧。何謂孝?我認為最基本的是不要讓父母活活餓死,你得在父母年邁不能動的時候,養活他們。你總不能說雖然我父母已經活活餓死了,但是我很孝順,你這麼說會被人打的。」

  不少人聽得都笑出聲來。

  又聽韓藝說道:「那麼孝的基礎就是糧食,那麼你就得去種糧食,如何種?你是不是得了解糧食的特性,了解土地的特性,這就是格物致知精神啊!何謂仁政,不也是讓百姓吃飽穿暖麼?陛下每天在做的事,不就是想辦法如何種出更多的糧食來,如何讓百姓變得更加富足。百姓沒飯吃,沒有衣穿,那不管皇帝說的再好,那也絕不是仁政。」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只覺口乾舌燥,但是革命還在繼續中,不能停歇,繼續道:「這就是儒家思想偉大的地方,因為儒家思想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也可以推論出儒生的使命,儒生的使命是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加和諧美好。當然,儒生不是要去種地,要去織布,這誰都能做,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儒生跟農夫又有什麼區別。儒生要做的是,想辦法讓百姓種出更多的糧食,想辦法告訴百姓如何抗洪,想辦法讓漁夫如何打更多的魚,想辦法讓婦女如何織更多的布,這才是儒生的使命啊!你沒有這些,談什麼仁孝?

  理論是聖人創造,和諧美好的國度是聖人耗盡一生為我們構建出的夢想,而儒生要做的不是嚷嚷著同樣的夢想,那樣的話夢想永遠是夢想,無法得到實現,儒生要做的是應該遵從聖人的理論,去實踐聖人的理論,去完成這一份偉大的使命。如何去完成這一份偉大的使命,那就必須要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這是聖人留給我們寶貴的遺產。所以我說格物致知是支撐起儒家思想的擎天柱。」

  靜!

  全場一片安靜!

  這一番話下來,所有儒生都是目瞪口呆。

  包括裴清風、韋季皆是如此。

  他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因為韓藝說得實在是太深層次了,將儒家思想整個都具體化了。關鍵他這麼一說,這格物致知的精神還真是支撐起儒家思想的擎天柱了。

  而且他甚至重新定義了儒生,並且賦予了使命。

  「哈哈——!」

  人群外突然響起一個爽朗的笑聲,「妙哉!妙哉!韓小哥這一番話真是如醍醐灌頂,令人如夢初醒,實在是功德無量。」

  眾人微微一驚,轉頭一看,只見鄭善行、王玄道、盧師卦三人在邊上。

  這些儒生趕緊向這三人行禮。

  三人也趕緊回禮。

  盧師卦搖頭贊道:「韓小哥這一番驚世之論,實在是令人震驚不已,身為儒生的我,是倍感羞愧。」

  鄭善行點頭道:「盧兄說得不錯,聖人耗盡一生心血,為我們編織出一副美麗的畫卷,目的就是希望讓畫之景成為現實,但是我們只知道去欣賞這畫,卻忽略了聖人編織出這幅畫卷的用意,實在是愚昧不堪。」

  一個儒生滿面羞愧道:「二位過謙了,盧公子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鄭公子行善助人,是我等愚昧,愧對聖人的教誨,真正愚昧的是我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