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他十分欣賞蘭利安排的環境,決定把連隊的前鋒總部設在這棟磚房裡。兩人隨後到裡屋的小房間鋪床,小睡片刻。他們在六月一日破曉前起床,緊接著拆掉屋瓦,把閣樓改造成機槍的巢穴。儘管如此,不論屋頂還是房屋外牆都不夠堅固,但是現在擔心已經太遲了。蘭利拿著望遠鏡坐下來靜待德軍,身旁擺了兩桶冰水。這兩桶水是要用來冰鎮葡萄酒、啤酒或勃倫槍的槍管,就看哪一個最需要冷卻。
菲爾訥的夜晚毫不平靜。這座古老的佛蘭德斯城鎮面臨槍林彈雨,一如白天一整天的情形。在圍繞市場的十七世紀建築下,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縮成一團躲避滾滾落下的石片和磚瓦。聖沃爾堡(Saint Walburge)肅穆的教堂墓地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子彈碎片,走在草地上,仿佛踏過一塊用碎玻璃編織而成的地毯。
在營指揮部所在的寬敞地窖里,信號兵鍾斯抱著一台可攜式收音機,聆聽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晚間新聞。這是三周以來他首次聽到外界的聲音。新聞要聽眾放心,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敦刻爾克困軍獲得撤離,安全返抵英國。
鍾斯百感交集,獨缺放心。他跟其他後衛部隊被困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小鎮上,離家千里。如今聽說絕大多數軍隊都已安全回到英國,這是一種非常寂寞的感覺。
同屬於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的布里吉斯上士深信他們逃不掉了。他一開始是以鼓手的身份從軍,希望看看世界、踢踢足球,最後成為一名作家。然而夢想如今被埋在菲爾訥的瓦礫堆中。他的連長赫伯特少校教他挖掘圓形的散兵坑,以便朝四面八方開火。這只能意味著他們即將被敵軍包圍。
然後來了一道意想不到的特赦令。傍晚時分,赫伯特上校從旅部開會回來,立刻召集麾下軍官及士官開會。他毫不浪費時間,直陳重點:第一句話是:“我們要回家了。”會中畫出一張地圖,一名中尉參謀標出通往海灘的路線。沒有煽情的言語或誇張的表現。如此平鋪直敘,在布里吉斯看來,簡直就像是在規劃家庭旅遊。
晚上十點,部隊開始“收兵”——首先是指揮部人員、信號兵和軍需單位,接著是一支接一支的步兵連,最後則由第二連及第四連精心挑選特別擅於後防行動的精兵殿後。一切順利。畢竟,自從撤離布魯塞爾之後,他們便一直做著同樣的事。
前提是他們得無聲無息,絕不可被敵軍察覺。後衛部隊在鞋跟綁上沙包,設法掩抑踏在石頭路上的腳步聲。儘管如此,當縱隊魚貫踏過瓦礫、磚塊、碎玻璃和糾結成團的電話線時,仍然發出讓人心驚肉跳的嘈雜聲。德軍怎麼可能沒聽見動靜?
然而,目前被敵軍占領的城區沒有傳出任何不尋常的動作,只有兩天以來持續不斷的炮擊聲。六月一日凌晨兩點半,最後一名擲彈兵撤出了陣地。
對布里吉斯上士來說,前往拉帕訥的路途是一場綿延三英里的噩夢。他特別痛恨迫擊炮,然而今晚,德軍的每一發迫擊炮似乎都對準他而來。炮彈多半落在縱隊前方,這表示人員沒什麼傷亡,但也造成一種恐怖印象,仿佛部隊總是筆直朝煉獄前進。有一次,布里吉斯的步槍被糾結的電話線纏住了,而他越急著扯出步槍,電話線就纏得越緊。終於,軍士長在他瀕臨崩潰之際解救了他,不過也結結實實賞了他一巴掌幫助他恢復清醒。
還有好幾百頭無主的牛、羊、豬、雞跑來添亂,它們四處亂跑,夾雜在步履蹣跚的士兵當中。布里吉斯不由得想起以前聽過的,關於野生動物在發生森林大火之前四處逃竄的故事。
在第二軍團負責的周邊防線東緣,部隊也開始收兵,朝拉帕訥撤退。跟擲彈兵衛隊第一營一樣,他們的行動多半在晚間十點左右展開,直到凌晨兩點半撤離最後一批後衛部隊。在所有單位當中,最後撤離的或許是冷溪第一營的運輸排。他們為了掩護同營的步兵,在菲爾訥逗留到凌晨兩點五十分。
和往常一樣,規矩是無聲無息,而這可以瞞過敵人,也可能騙過朋友。當天晚上,二等兵法爾利獨自一人在菲爾訥東面的灌木叢站哨。他知道他的部隊(密德薩斯第七營第一連)正準備撤退,不過反正時機一到,自然會有人過來招呼他。幾小時過去了,音訊全無。他偶爾聽見幾聲模糊的動靜:一輛車子發動、一句含混的口令。然後鴉雀無聲。他再仔細聆聽,雖然哨兵是不可以輕易離開崗位的,但他決定溜班,去查明狀況。
所有人都走了,士官忘記跟他報信。他急忙躍過灌木叢,跳上主要道路,剛好趕上全營最後一支縱隊的最後一輛卡車,他們正要起程前往拉帕訥。
車隊在城鎮邊緣停下,士兵魚貫而出,緊接著用慣用手法摧毀卡車——射穿散熱器,讓引擎空轉直到報廢。法爾利加入從四面八方擁來的部隊。整個東面防線都棄守了,所有人奉命前往拉帕訥。
到了拉帕訥後,似乎別無任何指令。有些人倚在門邊坐著,有些人累得癱倒在石頭路上,還有些人漫無目的到處閒晃。軍官和士官大聲喊著部隊編號和集合口令,設法把部隊聚集在一起。
炮火莫名其妙停息了,剎那間,一切顯得如此寧靜。士兵等待指令之際,黑暗中閃現一千根香菸的點點星火。
終於有動靜了,不過不是往海邊移動,部隊反而奉命退回兩條街以外的地方。他們現在距離海邊較遠,但是散得較開。這樣也好,因為這時有一架偵察機在上空盤旋。它投擲了照明彈,現場一片通明。然後遠方傳來隆隆的炮火聲,緊接著是炮彈墜落的尖嘯聲。
菲爾訥的夜晚毫不平靜。這座古老的佛蘭德斯城鎮面臨槍林彈雨,一如白天一整天的情形。在圍繞市場的十七世紀建築下,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縮成一團躲避滾滾落下的石片和磚瓦。聖沃爾堡(Saint Walburge)肅穆的教堂墓地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子彈碎片,走在草地上,仿佛踏過一塊用碎玻璃編織而成的地毯。
在營指揮部所在的寬敞地窖里,信號兵鍾斯抱著一台可攜式收音機,聆聽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晚間新聞。這是三周以來他首次聽到外界的聲音。新聞要聽眾放心,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敦刻爾克困軍獲得撤離,安全返抵英國。
鍾斯百感交集,獨缺放心。他跟其他後衛部隊被困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小鎮上,離家千里。如今聽說絕大多數軍隊都已安全回到英國,這是一種非常寂寞的感覺。
同屬於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的布里吉斯上士深信他們逃不掉了。他一開始是以鼓手的身份從軍,希望看看世界、踢踢足球,最後成為一名作家。然而夢想如今被埋在菲爾訥的瓦礫堆中。他的連長赫伯特少校教他挖掘圓形的散兵坑,以便朝四面八方開火。這只能意味著他們即將被敵軍包圍。
然後來了一道意想不到的特赦令。傍晚時分,赫伯特上校從旅部開會回來,立刻召集麾下軍官及士官開會。他毫不浪費時間,直陳重點:第一句話是:“我們要回家了。”會中畫出一張地圖,一名中尉參謀標出通往海灘的路線。沒有煽情的言語或誇張的表現。如此平鋪直敘,在布里吉斯看來,簡直就像是在規劃家庭旅遊。
晚上十點,部隊開始“收兵”——首先是指揮部人員、信號兵和軍需單位,接著是一支接一支的步兵連,最後則由第二連及第四連精心挑選特別擅於後防行動的精兵殿後。一切順利。畢竟,自從撤離布魯塞爾之後,他們便一直做著同樣的事。
前提是他們得無聲無息,絕不可被敵軍察覺。後衛部隊在鞋跟綁上沙包,設法掩抑踏在石頭路上的腳步聲。儘管如此,當縱隊魚貫踏過瓦礫、磚塊、碎玻璃和糾結成團的電話線時,仍然發出讓人心驚肉跳的嘈雜聲。德軍怎麼可能沒聽見動靜?
然而,目前被敵軍占領的城區沒有傳出任何不尋常的動作,只有兩天以來持續不斷的炮擊聲。六月一日凌晨兩點半,最後一名擲彈兵撤出了陣地。
對布里吉斯上士來說,前往拉帕訥的路途是一場綿延三英里的噩夢。他特別痛恨迫擊炮,然而今晚,德軍的每一發迫擊炮似乎都對準他而來。炮彈多半落在縱隊前方,這表示人員沒什麼傷亡,但也造成一種恐怖印象,仿佛部隊總是筆直朝煉獄前進。有一次,布里吉斯的步槍被糾結的電話線纏住了,而他越急著扯出步槍,電話線就纏得越緊。終於,軍士長在他瀕臨崩潰之際解救了他,不過也結結實實賞了他一巴掌幫助他恢復清醒。
還有好幾百頭無主的牛、羊、豬、雞跑來添亂,它們四處亂跑,夾雜在步履蹣跚的士兵當中。布里吉斯不由得想起以前聽過的,關於野生動物在發生森林大火之前四處逃竄的故事。
在第二軍團負責的周邊防線東緣,部隊也開始收兵,朝拉帕訥撤退。跟擲彈兵衛隊第一營一樣,他們的行動多半在晚間十點左右展開,直到凌晨兩點半撤離最後一批後衛部隊。在所有單位當中,最後撤離的或許是冷溪第一營的運輸排。他們為了掩護同營的步兵,在菲爾訥逗留到凌晨兩點五十分。
和往常一樣,規矩是無聲無息,而這可以瞞過敵人,也可能騙過朋友。當天晚上,二等兵法爾利獨自一人在菲爾訥東面的灌木叢站哨。他知道他的部隊(密德薩斯第七營第一連)正準備撤退,不過反正時機一到,自然會有人過來招呼他。幾小時過去了,音訊全無。他偶爾聽見幾聲模糊的動靜:一輛車子發動、一句含混的口令。然後鴉雀無聲。他再仔細聆聽,雖然哨兵是不可以輕易離開崗位的,但他決定溜班,去查明狀況。
所有人都走了,士官忘記跟他報信。他急忙躍過灌木叢,跳上主要道路,剛好趕上全營最後一支縱隊的最後一輛卡車,他們正要起程前往拉帕訥。
車隊在城鎮邊緣停下,士兵魚貫而出,緊接著用慣用手法摧毀卡車——射穿散熱器,讓引擎空轉直到報廢。法爾利加入從四面八方擁來的部隊。整個東面防線都棄守了,所有人奉命前往拉帕訥。
到了拉帕訥後,似乎別無任何指令。有些人倚在門邊坐著,有些人累得癱倒在石頭路上,還有些人漫無目的到處閒晃。軍官和士官大聲喊著部隊編號和集合口令,設法把部隊聚集在一起。
炮火莫名其妙停息了,剎那間,一切顯得如此寧靜。士兵等待指令之際,黑暗中閃現一千根香菸的點點星火。
終於有動靜了,不過不是往海邊移動,部隊反而奉命退回兩條街以外的地方。他們現在距離海邊較遠,但是散得較開。這樣也好,因為這時有一架偵察機在上空盤旋。它投擲了照明彈,現場一片通明。然後遠方傳來隆隆的炮火聲,緊接著是炮彈墜落的尖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