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無論如何,當亞歷山大在中午十二點半左右抵達時,書面命令已經在那裡等著他了。在技術層面上,他將解除巴克爾作為第一軍團指揮官的職務,接管殘破的三個師,奉命“協助法國盟友防衛敦刻爾克”。
依照巴黎決議,他將接受阿布里亞爾指揮,不過有一項重要的豁免條款:“倘若他下達的命令在你看來有可能危及英國部隊,你應該立即向國王陛下的政府申訴。”
以上就是戈特一開始向作戰官布里奇曼上校口述命令時所說的話。然而,他省略了一項重要指令。戈特沒提到陸軍總部授權投降,“以避免無謂的殺戮”。布里奇曼覺得有必要納入這項指令,但是沒敢跟長官開口。最後,他拿著倫敦原始電文的副本,用手指著相關段落,然後詢問將軍是否要把這段話納入命令中。戈特同意了。到頭來,他們成功避開實際說出那兩個可怕的字眼:“投降。”
總司令部計劃在下午六點關閉,技術上而言,戈特的命令屆時才會生效。然而實際上,他們幾乎馬上開始行動。草草吃過午餐之後,亞歷山大開車回到他的指揮部,將手底下的一個師移交給旅長負責,然後開車南下敦刻爾克,由他的參謀長摩根上校和無所不在的坦納特陪同。下午兩點,他們走進以蠟燭照明的陰森森的三十二號棱堡。這是亞歷山大第一次跟阿布里亞爾上將以及法加爾德將軍開會。
會議進行不順。阿布里亞爾打算堅守範圍縮小的灘頭陣地,最東到比利時邊境;法國部隊負責右翼,英法聯合部隊則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下駐守左翼。這些兵力將作為後衛部隊,在盟軍其餘士兵登船之際無限期防守灘頭陣地。然後這些後衛部隊想必會在最後一刻倉皇撤離到安全的地方。
亞歷山大認為行不通,長期抵抗是不可能的,部隊目前的狀態根本無法無限期作戰。而且,建議中的周邊防線太接近港口及海灘,敵軍短距離的炮火很快就能徹底阻斷撤退。相反地,他提議儘速撤離,殿後的部隊應在隔天晚上(六月一日到二日之間)退到海灘。
阿布里亞爾不為所動。“假如英軍無論如何都堅持撤離”,他補充說道,“港口恐怕會被迫關閉。”
亞歷山大覺得是時候訴諸命令中的豁免條款了。他表示自己必須向倫敦請示,然後開車回到拉帕訥,鬆了一口氣地發現電話線還保持暢通。
晚上七點十五分,他終於接上安東尼·艾登,簡單說明了狀況。艾登一小時後回電,帶來振奮人心的內閣新指令:你應在與法軍成等比例的基準上,儘速撤離你的部隊,設法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間的深夜完成。你應告知法方這項明確指令。
艾登解釋,“與法軍成等比例的基準”這句話並不要求亞歷山大彌補過去的差異,只是單純意味著從今往後,法軍與英軍應有相等的撤離人數。亞歷山大得到內閣的支持,匆匆趕回三十二號棱堡。
與此同時,阿布里亞爾也向他的上級投訴。他發電報給魏剛,抗議被納入他麾下的亞歷山大拒絕服從命令繼續奮戰。不論情勢如何變化,這名英國指揮官竟然計劃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間的深夜登船,“擅離防衛敦刻爾克的職守”。
魏剛無計可施,只能轉向倫敦抱怨。晚上九點,他向帝國總參謀長迪爾將軍發送無線電信號,提醒他盟軍最高軍事會議在當天下午達成的決議。第四條條文明確指出由阿布里亞爾負責指揮。
亞歷山大帶著英國內閣的指令返抵三十二號棱堡時,阿布里亞爾上將還在等候魏剛的回音。亞歷山大宣布,他會防守他的周邊防線區域,直到六月一日(也就是隔天)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然後在夜色掩護之下撤到海灘。歡迎法軍一起走,並且共享英國船隻。不過無論法軍如何決定,他都要撤了。
阿布里亞爾別無選擇,只能黯然同意。
這時已過了晚上十一點。亞歷山大雖然早已將指揮部移到敦刻爾克郊區,不過這一帶的道路很陌生,而且到處是坑洞,留在三十二號棱堡過夜似乎比較安全。就這樣,他跟摩根上校蜷縮在水泥地上——地面又冷又硬,正如兩個堅強盟國之間日益破裂的關係。
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拉帕訥,一名老兵待在寢室剪碎軍裝上的獎章和參戰彩帶,渾然不知兩軍上層間的種種角力。戈特將軍準備起程回家。撤退行動現在是亞歷山大的煩惱了,在這一刻,戈特最關心的是不留下任何東西給德軍當紀念品。
他預計下午六點起程。有兩組人馬分別為他制訂了登船計劃,而雙方都不知道彼此存在。在這艱難的日子裡,溝通不良是稀鬆平常的事。根據其中一套計劃(由總司令部的海軍聯絡官制訂),四艘魚雷快艇從多佛出發,火速前往海灘接走戈特及其幕僚。指令非常含糊,這支小艦隊的指揮官只知道要接運“一群人”。抵達之後,艦隊指揮官找到負責外海行動的韋克沃克將軍,尋求下一步指令。
韋克沃克所知更少。沒有人知會他,而他壓根沒想到這些魚雷快艇是被派來接總司令的。他以為那是他的責任。他派魚雷快艇去處理一些雜事,然後繼續埋頭於計劃。戈特會在六點剛過的時候離開別墅,前往拉帕訥以西兩英里的一處指定地點,一艘摩托艇將從這裡接運他們,送到停在外海的“基思號”(Keith)驅逐艦,然後由“基思號”將他們帶回多佛。史蒂文森准將親自執行計劃,韋克沃克本人則負責監督。
依照巴黎決議,他將接受阿布里亞爾指揮,不過有一項重要的豁免條款:“倘若他下達的命令在你看來有可能危及英國部隊,你應該立即向國王陛下的政府申訴。”
以上就是戈特一開始向作戰官布里奇曼上校口述命令時所說的話。然而,他省略了一項重要指令。戈特沒提到陸軍總部授權投降,“以避免無謂的殺戮”。布里奇曼覺得有必要納入這項指令,但是沒敢跟長官開口。最後,他拿著倫敦原始電文的副本,用手指著相關段落,然後詢問將軍是否要把這段話納入命令中。戈特同意了。到頭來,他們成功避開實際說出那兩個可怕的字眼:“投降。”
總司令部計劃在下午六點關閉,技術上而言,戈特的命令屆時才會生效。然而實際上,他們幾乎馬上開始行動。草草吃過午餐之後,亞歷山大開車回到他的指揮部,將手底下的一個師移交給旅長負責,然後開車南下敦刻爾克,由他的參謀長摩根上校和無所不在的坦納特陪同。下午兩點,他們走進以蠟燭照明的陰森森的三十二號棱堡。這是亞歷山大第一次跟阿布里亞爾上將以及法加爾德將軍開會。
會議進行不順。阿布里亞爾打算堅守範圍縮小的灘頭陣地,最東到比利時邊境;法國部隊負責右翼,英法聯合部隊則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下駐守左翼。這些兵力將作為後衛部隊,在盟軍其餘士兵登船之際無限期防守灘頭陣地。然後這些後衛部隊想必會在最後一刻倉皇撤離到安全的地方。
亞歷山大認為行不通,長期抵抗是不可能的,部隊目前的狀態根本無法無限期作戰。而且,建議中的周邊防線太接近港口及海灘,敵軍短距離的炮火很快就能徹底阻斷撤退。相反地,他提議儘速撤離,殿後的部隊應在隔天晚上(六月一日到二日之間)退到海灘。
阿布里亞爾不為所動。“假如英軍無論如何都堅持撤離”,他補充說道,“港口恐怕會被迫關閉。”
亞歷山大覺得是時候訴諸命令中的豁免條款了。他表示自己必須向倫敦請示,然後開車回到拉帕訥,鬆了一口氣地發現電話線還保持暢通。
晚上七點十五分,他終於接上安東尼·艾登,簡單說明了狀況。艾登一小時後回電,帶來振奮人心的內閣新指令:你應在與法軍成等比例的基準上,儘速撤離你的部隊,設法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間的深夜完成。你應告知法方這項明確指令。
艾登解釋,“與法軍成等比例的基準”這句話並不要求亞歷山大彌補過去的差異,只是單純意味著從今往後,法軍與英軍應有相等的撤離人數。亞歷山大得到內閣的支持,匆匆趕回三十二號棱堡。
與此同時,阿布里亞爾也向他的上級投訴。他發電報給魏剛,抗議被納入他麾下的亞歷山大拒絕服從命令繼續奮戰。不論情勢如何變化,這名英國指揮官竟然計劃在六月一日到二日間的深夜登船,“擅離防衛敦刻爾克的職守”。
魏剛無計可施,只能轉向倫敦抱怨。晚上九點,他向帝國總參謀長迪爾將軍發送無線電信號,提醒他盟軍最高軍事會議在當天下午達成的決議。第四條條文明確指出由阿布里亞爾負責指揮。
亞歷山大帶著英國內閣的指令返抵三十二號棱堡時,阿布里亞爾上將還在等候魏剛的回音。亞歷山大宣布,他會防守他的周邊防線區域,直到六月一日(也就是隔天)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然後在夜色掩護之下撤到海灘。歡迎法軍一起走,並且共享英國船隻。不過無論法軍如何決定,他都要撤了。
阿布里亞爾別無選擇,只能黯然同意。
這時已過了晚上十一點。亞歷山大雖然早已將指揮部移到敦刻爾克郊區,不過這一帶的道路很陌生,而且到處是坑洞,留在三十二號棱堡過夜似乎比較安全。就這樣,他跟摩根上校蜷縮在水泥地上——地面又冷又硬,正如兩個堅強盟國之間日益破裂的關係。
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拉帕訥,一名老兵待在寢室剪碎軍裝上的獎章和參戰彩帶,渾然不知兩軍上層間的種種角力。戈特將軍準備起程回家。撤退行動現在是亞歷山大的煩惱了,在這一刻,戈特最關心的是不留下任何東西給德軍當紀念品。
他預計下午六點起程。有兩組人馬分別為他制訂了登船計劃,而雙方都不知道彼此存在。在這艱難的日子裡,溝通不良是稀鬆平常的事。根據其中一套計劃(由總司令部的海軍聯絡官制訂),四艘魚雷快艇從多佛出發,火速前往海灘接走戈特及其幕僚。指令非常含糊,這支小艦隊的指揮官只知道要接運“一群人”。抵達之後,艦隊指揮官找到負責外海行動的韋克沃克將軍,尋求下一步指令。
韋克沃克所知更少。沒有人知會他,而他壓根沒想到這些魚雷快艇是被派來接總司令的。他以為那是他的責任。他派魚雷快艇去處理一些雜事,然後繼續埋頭於計劃。戈特會在六點剛過的時候離開別墅,前往拉帕訥以西兩英里的一處指定地點,一艘摩托艇將從這裡接運他們,送到停在外海的“基思號”(Keith)驅逐艦,然後由“基思號”將他們帶回多佛。史蒂文森准將親自執行計劃,韋克沃克本人則負責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