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下午兩點,英法兩國領袖在聖多米尼克街的戰爭部大樓會面。貝當元帥首次參加會議。他身穿便服,是個老派又悲觀的人物。魏剛將軍則穿了一雙超大馬靴,史畢耶茲覺得他就像那隻穿長靴的貓(Puss in Boots)。法國人坐在呢布大桌的一邊,英國人坐另一邊。透過敞開的大窗往外看,花園沐浴在陽光底下。又是一個燦爛的春日——今年特別多這樣的日子——天氣似乎在嘲笑這群試圖阻擋災難的凝重政治家與將軍。
邱吉爾首先以輕鬆的語調開場,表示撤退行動已達到所有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成果。截至當天中午,已有十六萬五千名士兵撤離。
“但是其中有多少法軍呢?”魏剛尖銳地質問。首相暫時閃躲問題:“我們是難兄難弟,拿彼此的共同災難互相指責,對誰都沒有好處。”
但是問題是躲不掉的。短暫討論挪威戰役之後,議題又重回敦刻爾克。答案揭曉,在十六萬五千名撤離士兵當中,只有一萬五千個法國人。邱吉爾盡全力解釋這個尷尬的差距:許多英軍屬於後方部隊,原本就駐紮在敦刻爾克附近,而法軍的撤退距離較長。如果只計算作戰部隊,雙方的撤離人數沒那麼懸殊。
魏剛打斷他的話。不論基於什麼理由,嚴酷的事實依舊存在:二十二萬英國部隊已撤離了十五萬人,而在二十萬名法國部隊當中,只有一萬五千人得救。他無法拿這樣的數據面對鄉親父老,必須想辦法撤離更多法軍。
邱吉爾表示贊同,並且說明了最新的“相等人數”命令。他同時強調,英軍目前仍留在敦刻爾克的三個師會跟法軍並肩作戰,直到撤離結束。
於是達朗開始草擬電文描述會中決議,預備發給坐鎮三十二號棱堡的阿布里亞爾上將。文中提到當周邊防線關閉,英軍會首先登船。
邱吉爾拍案而起。“不!”他大喊著,“共享——手挽手,肩並肩!”他的破爛法語是出了名的,不過這一回不可能被誤解,他以誇張的手勢,活靈活現地做出手挽手離開的動作。
這還沒完。他激動得失去自製,接著宣布剩餘的英軍將組成後衛部隊。“法軍目前撤出的人數那麼少”,他聲明,“我不能讓法軍進一步犧牲”。
這已遠遠超過單純攜手合作,史畢耶茲將軍覺得情況有點過火了。幾番討論後,電文最後只表示英軍將組成後衛部隊,“直到撐不下去為止”。文中也授命阿布里亞爾負責整體指揮。
幸好戈特勳爵沒聽說首相的失控,僅是“相等人數”政策就已經很難下咽了。起碼不必溯及既往,倫敦同意這條規則只適用於從今以後。儘管如此,代價恐怕仍然相當慘重。陸軍總部指示他多堅持一會兒,以便幫助最大數量的法軍撤離。但是要堅持多久呢?這個早上(五月三十一日),種種跡象顯示德軍將大舉進攻菲爾訥。如果他為了拯救更多法軍而支撐太久,很可能折損一整個衛兵旅。
當冷靜而能幹的第一師師長亞歷山大將軍上午八點半造訪總司令部時,戈特還在思索這個問題。戈特悶悶不樂地指示他縮減兵力,因為在他看來,絕大多數弟兄最後得陪著法軍一起投降。至少,陸軍總部的命令似乎是這個意思。
上午九點,艾登打電話過來闡述命令,他的說法想必讓戈特如釋重負。艾登向利斯准將說明:昨晚發出命令,要求堅守下去以協助最大數量的盟軍撤離。這項命令必須這樣解釋:(戈特)應該撐到手上兵力堅持不下去為止。然而,他不能試圖撐過那個時間點而危害剩餘部隊的安全。
換句話說,為了撤離相等數量的法軍而堅持下去是可取的——前提是不危害自身安全。
上午十點,戈特開開心心開車南下敦刻爾克會見阿布里亞爾上將。上將照例待在三十二號棱堡。在場的除了擔任參謀的海軍軍官以外,還有法軍的周邊防線指揮官法加爾德將軍,以及帶領唯一一支法國部隊逃離被德軍圍困的里爾、剛剛抵達敦刻爾克的勞倫斯將軍。
戈特和阿布里亞爾的會面往往劍拔弩張。那傢伙躲在三十二號棱堡,似乎永遠搞不清楚狀況。然而今天氣氛友善。戈特傳達了“相等人數”政策,表示他已經答應撤離勞倫斯的五千名弟兄。然而阿布里亞爾指出,魏剛寧可把空間留給幾支機械化騎兵小隊。對此,勞倫斯並未出言抗議。戈特還提議讓法軍共同使用東面防波堤。英國人慨然提供法國人免費使用法國港口的法國設施。儘管這個提議聽來有些荒謬,阿布里亞爾世故地保持沉默。
接著,戈特和法加爾德針對各自的周邊防線區域交換詳盡信息——這顯然是雙方首次這麼做。然後戈特宣布他已被下令撤離。就在這時,布朗夏爾將軍出現了。他是名義上的陸軍軍團指揮官,最近簡直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戈特邀請他及勞倫斯將軍一同前往英國,兩人都婉拒了。正如勞倫斯所言:“我的旗幟會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後一名弟兄登船。”
大伙兒舉杯道別,彼此承諾很快會在法國重逢。
回到拉帕訥後,戈特把亞歷山大將軍招來總司令部所在的海濱別墅。總司令做了一項重大決策:戈特本人返回英國後,將由亞歷山大(而非巴克爾)接替他的工作。他自始至終沒有解釋換將的理由。也許他被蒙哥馬利前一晚的激情抗議感動了,但是沒有人認為個性淡漠的戈特,會輕易受喜怒無常的蒙蒂所影響。
邱吉爾首先以輕鬆的語調開場,表示撤退行動已達到所有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成果。截至當天中午,已有十六萬五千名士兵撤離。
“但是其中有多少法軍呢?”魏剛尖銳地質問。首相暫時閃躲問題:“我們是難兄難弟,拿彼此的共同災難互相指責,對誰都沒有好處。”
但是問題是躲不掉的。短暫討論挪威戰役之後,議題又重回敦刻爾克。答案揭曉,在十六萬五千名撤離士兵當中,只有一萬五千個法國人。邱吉爾盡全力解釋這個尷尬的差距:許多英軍屬於後方部隊,原本就駐紮在敦刻爾克附近,而法軍的撤退距離較長。如果只計算作戰部隊,雙方的撤離人數沒那麼懸殊。
魏剛打斷他的話。不論基於什麼理由,嚴酷的事實依舊存在:二十二萬英國部隊已撤離了十五萬人,而在二十萬名法國部隊當中,只有一萬五千人得救。他無法拿這樣的數據面對鄉親父老,必須想辦法撤離更多法軍。
邱吉爾表示贊同,並且說明了最新的“相等人數”命令。他同時強調,英軍目前仍留在敦刻爾克的三個師會跟法軍並肩作戰,直到撤離結束。
於是達朗開始草擬電文描述會中決議,預備發給坐鎮三十二號棱堡的阿布里亞爾上將。文中提到當周邊防線關閉,英軍會首先登船。
邱吉爾拍案而起。“不!”他大喊著,“共享——手挽手,肩並肩!”他的破爛法語是出了名的,不過這一回不可能被誤解,他以誇張的手勢,活靈活現地做出手挽手離開的動作。
這還沒完。他激動得失去自製,接著宣布剩餘的英軍將組成後衛部隊。“法軍目前撤出的人數那麼少”,他聲明,“我不能讓法軍進一步犧牲”。
這已遠遠超過單純攜手合作,史畢耶茲將軍覺得情況有點過火了。幾番討論後,電文最後只表示英軍將組成後衛部隊,“直到撐不下去為止”。文中也授命阿布里亞爾負責整體指揮。
幸好戈特勳爵沒聽說首相的失控,僅是“相等人數”政策就已經很難下咽了。起碼不必溯及既往,倫敦同意這條規則只適用於從今以後。儘管如此,代價恐怕仍然相當慘重。陸軍總部指示他多堅持一會兒,以便幫助最大數量的法軍撤離。但是要堅持多久呢?這個早上(五月三十一日),種種跡象顯示德軍將大舉進攻菲爾訥。如果他為了拯救更多法軍而支撐太久,很可能折損一整個衛兵旅。
當冷靜而能幹的第一師師長亞歷山大將軍上午八點半造訪總司令部時,戈特還在思索這個問題。戈特悶悶不樂地指示他縮減兵力,因為在他看來,絕大多數弟兄最後得陪著法軍一起投降。至少,陸軍總部的命令似乎是這個意思。
上午九點,艾登打電話過來闡述命令,他的說法想必讓戈特如釋重負。艾登向利斯准將說明:昨晚發出命令,要求堅守下去以協助最大數量的盟軍撤離。這項命令必須這樣解釋:(戈特)應該撐到手上兵力堅持不下去為止。然而,他不能試圖撐過那個時間點而危害剩餘部隊的安全。
換句話說,為了撤離相等數量的法軍而堅持下去是可取的——前提是不危害自身安全。
上午十點,戈特開開心心開車南下敦刻爾克會見阿布里亞爾上將。上將照例待在三十二號棱堡。在場的除了擔任參謀的海軍軍官以外,還有法軍的周邊防線指揮官法加爾德將軍,以及帶領唯一一支法國部隊逃離被德軍圍困的里爾、剛剛抵達敦刻爾克的勞倫斯將軍。
戈特和阿布里亞爾的會面往往劍拔弩張。那傢伙躲在三十二號棱堡,似乎永遠搞不清楚狀況。然而今天氣氛友善。戈特傳達了“相等人數”政策,表示他已經答應撤離勞倫斯的五千名弟兄。然而阿布里亞爾指出,魏剛寧可把空間留給幾支機械化騎兵小隊。對此,勞倫斯並未出言抗議。戈特還提議讓法軍共同使用東面防波堤。英國人慨然提供法國人免費使用法國港口的法國設施。儘管這個提議聽來有些荒謬,阿布里亞爾世故地保持沉默。
接著,戈特和法加爾德針對各自的周邊防線區域交換詳盡信息——這顯然是雙方首次這麼做。然後戈特宣布他已被下令撤離。就在這時,布朗夏爾將軍出現了。他是名義上的陸軍軍團指揮官,最近簡直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戈特邀請他及勞倫斯將軍一同前往英國,兩人都婉拒了。正如勞倫斯所言:“我的旗幟會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後一名弟兄登船。”
大伙兒舉杯道別,彼此承諾很快會在法國重逢。
回到拉帕訥後,戈特把亞歷山大將軍招來總司令部所在的海濱別墅。總司令做了一項重大決策:戈特本人返回英國後,將由亞歷山大(而非巴克爾)接替他的工作。他自始至終沒有解釋換將的理由。也許他被蒙哥馬利前一晚的激情抗議感動了,但是沒有人認為個性淡漠的戈特,會輕易受喜怒無常的蒙蒂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