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隔天二十九日周三,尚蓬和他的參謀依舊滯留拉帕訥。喬治將軍再次催促戈特行動,斯韋恩准將隨後也打了一通電話給戈特的參謀長波納爾將軍追蹤後續情況。波納爾表示已經下令載運尚蓬和“他的幾名軍官”,然後尖銳地質問使節團是否具有最高優先權,“因此要擠掉同等數量的英國士兵?”
不,斯韋恩回答,他很確定喬治將軍不是這個意思。將軍只想確保尚蓬的使節團跟英軍享有同等權利。
問題繼續拖著。又過了三十六個小時,尚蓬才終於在五月三十日的晚上八點離開。
如果替一百位精英騰空間都這麼困難,那麼對此刻擁入周邊防線的成千上萬名法國大兵而言,前景恐怕不怎麼樂觀。法國第一軍團的殘餘部隊從南邊擁入、嚴重受創的第六十師從東邊而來、第六十八師撤出格拉沃利訥後由西邊過來,他們全都同時匯集到海灘。他們可有得等了:五月二十九日總共有四萬七千人撤離,其中只有六百五十五個法國人。
邱吉爾懂得算數,也深諳個中的政治影響。他在二十九日發函給艾登、迪爾和伊斯梅等將軍:應該儘可能讓法軍參與敦刻爾克撤退行動,此事至關緊要。他們無法全然依賴自己的船運資源。必須立即做好安排,以免引發——或儘可能減少——法國埋怨。
與此同時,喬治將軍再度向戈特勳爵求助。這一次,他的訊息不僅關乎尚蓬使節團,還包括如今齊聚海灘的全體部隊。喬治請唯唯諾諾的斯韋恩准將打電話轉達他的意思,呼籲英軍和法軍應“相互合作與協助”,共同執行撤退行動。
“我很樂意合作,”戈特拍電報給倫敦的迪爾將軍,“但是‘協助’這兩個字意味著資源全靠我們這邊。我強烈要求法國共同分攤資源,提供他們的海軍設備。”
當然,這段話完全忽略了法國艦隊目前在地中海區域駐防,因此極度缺乏“海軍設備”的事實。戈特指出他已經撤離了“一小批法軍”,並且再次提醒倫敦:“每多一個法國人登船,就意味著犧牲掉一個英國人。”他接到的命令是以英國遠征軍的安全為優先。有鑑於此,他問道,政府對法國人又抱持怎樣的政策?
迪爾將軍苦苦思索幾個鐘頭,最後終於發電報回復戈特,蹩腳地表示英國遠征軍的安全仍然是第一優先,但他應該設法撤離“一定比例”的法國部隊。
當晚在倫敦,邱吉爾一直放心不下。儘管他已下達命令,但是幾乎看不到法軍共同撤離的證據。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他發出另一通電報,這回是給雷諾、魏剛和喬治:我們希望法軍最大限度參與撤離,並已指示海軍總部隨時協助法國海軍陸戰隊行動。我們不知道最後會有多少人被迫投降,但是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共同承擔損失,而且最重要的,必不可因難免的困惑與壓力而心生怨懟。
這時,橫越海峽在外海指揮調度的韋克沃克將軍,對海軍總部的政策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出發之前,第一海務大臣龐德上將向他簡單說明任務。龐德告訴他,他們覺得法軍沒有儘自己的本分,“假如英軍已做好登船準備”,他必須“拒絕讓法國人上船”。
隔天五月三十日早晨,邱吉爾召集三位軍務大臣和各參謀長到海軍總部作戰室開會,剛從拉帕訥回來的波納爾將軍是會中的重要來賓。首相再次強調撤離更多法軍的重要性。
波納爾開口為目前的數字辯護,重申大家熟悉的老調:只要法國不提供自己的船隻,“每多一個法國人上船,就意味著犧牲掉一個英國人”。
波納爾覺得自己迫使邱吉爾正視一個“難以面對的真相”,但是這個論點首相已經聽了兩天了,如果他面露不悅,更可能是因為惱怒。
當天,戈特陸續接到更多通電話。下午四點二十分,迪爾將軍確認戈特的首要考慮是英國遠征軍的安全,但是他也必須盡全力撤離“相當比例”的法國部隊。晚上八點十分,陸軍總部再度通知斯韋恩准將,法軍將獲得“最大程度”的撤離。
然後拉姆齊將軍呈報了當天的撤離數字:英軍四萬五千兩百零七人,法軍八千六百一十六人。
很顯然,所有人都可以對“一定比例”、“最大程度”和“相當比例”等詞彙做出自己的詮釋——幾千名部隊,或者甚至只有一名士兵。如果確實要讓法國人分享英國船隻,指令必須更加精確。當邱吉爾終於正視問題,時間已接近五月三十日午夜了。
“從現在起,英軍與法軍的撤離人數必須接近一致。”迪爾將軍致電戈特轉達首相的新命令時,特意加重語氣。唯恐雙方有任何誤解,迪爾在電話中重述三次這項指令。後來邱吉爾親自接過電話,強調此舉攸關兩國聯盟的整體未來。
他說的沒錯。巴黎近日流言滿天飛,主要是斥責英國人溜之大吉,留下法國人獨嘗惡果。邱吉爾於隔天五月三十一日早晨飛到巴黎參加盟軍最高軍事會議,希望藉此機會澄清誤會。迪爾將軍和幾名高級副官隨行,他派駐雷諾身邊的私人代表史畢耶茲少將(Sir Edward Spears)前來接機。這些日子以來,史畢耶茲首當其衝,成為法國人發泄的主要對象。
不,斯韋恩回答,他很確定喬治將軍不是這個意思。將軍只想確保尚蓬的使節團跟英軍享有同等權利。
問題繼續拖著。又過了三十六個小時,尚蓬才終於在五月三十日的晚上八點離開。
如果替一百位精英騰空間都這麼困難,那麼對此刻擁入周邊防線的成千上萬名法國大兵而言,前景恐怕不怎麼樂觀。法國第一軍團的殘餘部隊從南邊擁入、嚴重受創的第六十師從東邊而來、第六十八師撤出格拉沃利訥後由西邊過來,他們全都同時匯集到海灘。他們可有得等了:五月二十九日總共有四萬七千人撤離,其中只有六百五十五個法國人。
邱吉爾懂得算數,也深諳個中的政治影響。他在二十九日發函給艾登、迪爾和伊斯梅等將軍:應該儘可能讓法軍參與敦刻爾克撤退行動,此事至關緊要。他們無法全然依賴自己的船運資源。必須立即做好安排,以免引發——或儘可能減少——法國埋怨。
與此同時,喬治將軍再度向戈特勳爵求助。這一次,他的訊息不僅關乎尚蓬使節團,還包括如今齊聚海灘的全體部隊。喬治請唯唯諾諾的斯韋恩准將打電話轉達他的意思,呼籲英軍和法軍應“相互合作與協助”,共同執行撤退行動。
“我很樂意合作,”戈特拍電報給倫敦的迪爾將軍,“但是‘協助’這兩個字意味著資源全靠我們這邊。我強烈要求法國共同分攤資源,提供他們的海軍設備。”
當然,這段話完全忽略了法國艦隊目前在地中海區域駐防,因此極度缺乏“海軍設備”的事實。戈特指出他已經撤離了“一小批法軍”,並且再次提醒倫敦:“每多一個法國人登船,就意味著犧牲掉一個英國人。”他接到的命令是以英國遠征軍的安全為優先。有鑑於此,他問道,政府對法國人又抱持怎樣的政策?
迪爾將軍苦苦思索幾個鐘頭,最後終於發電報回復戈特,蹩腳地表示英國遠征軍的安全仍然是第一優先,但他應該設法撤離“一定比例”的法國部隊。
當晚在倫敦,邱吉爾一直放心不下。儘管他已下達命令,但是幾乎看不到法軍共同撤離的證據。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他發出另一通電報,這回是給雷諾、魏剛和喬治:我們希望法軍最大限度參與撤離,並已指示海軍總部隨時協助法國海軍陸戰隊行動。我們不知道最後會有多少人被迫投降,但是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共同承擔損失,而且最重要的,必不可因難免的困惑與壓力而心生怨懟。
這時,橫越海峽在外海指揮調度的韋克沃克將軍,對海軍總部的政策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出發之前,第一海務大臣龐德上將向他簡單說明任務。龐德告訴他,他們覺得法軍沒有儘自己的本分,“假如英軍已做好登船準備”,他必須“拒絕讓法國人上船”。
隔天五月三十日早晨,邱吉爾召集三位軍務大臣和各參謀長到海軍總部作戰室開會,剛從拉帕訥回來的波納爾將軍是會中的重要來賓。首相再次強調撤離更多法軍的重要性。
波納爾開口為目前的數字辯護,重申大家熟悉的老調:只要法國不提供自己的船隻,“每多一個法國人上船,就意味著犧牲掉一個英國人”。
波納爾覺得自己迫使邱吉爾正視一個“難以面對的真相”,但是這個論點首相已經聽了兩天了,如果他面露不悅,更可能是因為惱怒。
當天,戈特陸續接到更多通電話。下午四點二十分,迪爾將軍確認戈特的首要考慮是英國遠征軍的安全,但是他也必須盡全力撤離“相當比例”的法國部隊。晚上八點十分,陸軍總部再度通知斯韋恩准將,法軍將獲得“最大程度”的撤離。
然後拉姆齊將軍呈報了當天的撤離數字:英軍四萬五千兩百零七人,法軍八千六百一十六人。
很顯然,所有人都可以對“一定比例”、“最大程度”和“相當比例”等詞彙做出自己的詮釋——幾千名部隊,或者甚至只有一名士兵。如果確實要讓法國人分享英國船隻,指令必須更加精確。當邱吉爾終於正視問題,時間已接近五月三十日午夜了。
“從現在起,英軍與法軍的撤離人數必須接近一致。”迪爾將軍致電戈特轉達首相的新命令時,特意加重語氣。唯恐雙方有任何誤解,迪爾在電話中重述三次這項指令。後來邱吉爾親自接過電話,強調此舉攸關兩國聯盟的整體未來。
他說的沒錯。巴黎近日流言滿天飛,主要是斥責英國人溜之大吉,留下法國人獨嘗惡果。邱吉爾於隔天五月三十一日早晨飛到巴黎參加盟軍最高軍事會議,希望藉此機會澄清誤會。迪爾將軍和幾名高級副官隨行,他派駐雷諾身邊的私人代表史畢耶茲少將(Sir Edward Spears)前來接機。這些日子以來,史畢耶茲首當其衝,成為法國人發泄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