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韋克沃克表示,海軍成效不彰並非因為不想努力。他強調從海灘載運大量士兵的難度,並且要求將更多部隊轉送到敦刻爾克,利用防波堤登船。利斯准將並不買帳。弟兄們已經走累了,船隻應該遷就士兵的所在之處,並且從海灘接運士兵應該極其可行……除非是“海軍辦事無能”。
韋克沃克被惹毛了。他告訴利斯,他沒有權力或理由那樣放肆地說話。
雙方轉而討論後衛部隊的撤退事宜。不論其他士兵是如何撤離的,這群弟兄肯定九死一生。德國大軍正步步緊逼尼約波和菲爾訥,周邊的防線東端似乎撐不過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一日間的晚上。但願能在當天白天撤離其餘每一個人,然後後衛部隊迅速在午夜之前退到岸邊。拉姆齊已經保證會竭盡全力,派遣一整支全新的小型船隻艦隊在近海等候。幸運的話,船隊會出現在對的地方,後衛部隊會在敵軍出手阻撓之前游泳上船。
時間非常吃緊。除了預估五千人的後衛部隊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部隊等著登船。韋克沃克一想到就覺得心情沉重。在敵軍窮追猛打之下,士兵在黑夜的緊急關頭匆忙登船,這並非一幅愉悅的畫面。
晚上十點,該說的都說完了。韋克沃克返回暫時擔任旗艦的“伍斯特號”(Worcester)驅逐艦。走下沙灘時,他發現一艘充氣橡皮艇,於是號召八名士兵替他划船出海。他們在坦納特和利斯的目送下出發,不過人太多了,小艇開始下沉。他們全跳下船,走回岸邊,減少划船人數再試一遍。“海軍辦事無能的另一個範例。”韋克沃克冷冷地對利斯說。
而在總司令部,參謀人員為陸軍總部準備了一份局勢報告,於晚上十一點二十分發出。報告中指出,負責駐守灘頭陣地的剩餘六個師,將在今天晚上逐步縮減兵力,而周邊防線東端則預計在明天晚上(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一日間)完全撤離。其餘英國遠征軍的撤退行動進行順暢。不過報告中並未說明,以目前的速度來看,撤退行動能否在六月一日結束以前全部完成。
十一點五十九分,也就是報告發出的三十九分鐘後,帝國總參謀長迪爾將軍從倫敦打電話過來。戈特向他保證,這一夜平安無事,海灘上一切順利。迪爾置若罔聞,直接表明這通電話的真正用意。首相希望他儘可能撤離法軍——不僅是撤出“相當”的數量,而是跟英軍“相等”的數量。邱吉爾本人接過電話,證實了這項命令。
這項命令宛如晴天霹靂。相對於在六月一日最後一刻接運小規模的後衛部隊結束撤退行動,如今整個法軍都涉入其中。沒有人——完完全全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意味著多少人數,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當天稍早的一切精心計算與策劃都已變得毫無意義。
攜手前行
“我們也幫幫法國佬吧。”羅伯·希爾頓對泰德·蕭建議。當時,他們剛剛展開最終長達十七個小時的任務,劃著名小船把海灘部隊接駁到瑪洛外海的船艦上。泰德·蕭欣然同意。之後,他們再也不必費神區分眼前的大兵究竟是法軍還是英軍,反正兩國是同一邊的,道理似乎再簡單不過。
然而對高層而言,道理並非那麼簡單。撤退一開始時,海軍總部理所當然地假設英國部隊搭英國船,法國部隊搭法國船。其他事情向來是如此辦理的。兩國盟軍各自撤退到海岸,各自鎮守自己的周邊防線區域。英國就是本著同樣的精神自行決定撤軍,然後才通知雷諾總理。至於法軍是否如法炮製,就由法國自己決定了。
而法國當時甚至沒有動過撤軍念頭。五月十九日,也就是魏剛上任那天,達朗上將告訴最高統帥部,這樣的行動最終只會以“災難”收場。達朗主張據守灘頭陣地,持續威脅德軍側翼。奧方上校就是抱持這樣的念頭開始徵調幾百艘法國漁船,目的是為灘頭陣地提供補給,不是進行撤離。在敦刻爾克,阿布里亞爾上將的想法也如出一轍。
五月二十七日,當奧方、勒克萊爾將軍和歐登達爾將軍到多佛城堡會見拉姆齊時,法國終於面對了現實。這三人是來討論敦刻爾克補給事宜的,到頭來卻發現英國已開始撤軍。法軍如今得迎頭趕上了。奧方的漁船可供使用,但是遠遠不夠。沒有幾艘法國戰艦可供調派。基於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約定,它們大都駐紮在地中海地區。
法國軍官與拉姆齊將軍匆匆敲定協議,第五項條文言明:“所有海上撤離工具皆由多佛與敦刻爾克共享。”這句話無疑十分含糊,但是對法國而言,它似乎保證法軍至少得以使用英國的部分船隻。
他們很快得知所謂“共享”的意義。當比利時在五月二十八日投降,法國駐利奧波德國王的使節團團長尚蓬將軍(插mpon)設法回到拉帕訥,另外有大約一百到一百五十名使節團幕僚隨行。這是一群精英分子,盟軍區域指揮官喬治將軍下令他們“即刻撤離”。尚蓬要求戈特勳爵在英國船隻上騰出空間。
戈特立刻發電報給陸軍總部,要求跟英國駐法國最高統帥部的聯絡官斯韋恩准將(Swayne)確認命令。“斯韋恩應該指出,”戈特好心地補充說道,“每多一個法國人登船,就意味著犧牲掉一個英國人。”至於這個論點為什麼能說服法軍總部,戈特並未說明。不過他倒是提出一項最後建議:“何不派一艘法國驅逐艦,用自己的船?”
韋克沃克被惹毛了。他告訴利斯,他沒有權力或理由那樣放肆地說話。
雙方轉而討論後衛部隊的撤退事宜。不論其他士兵是如何撤離的,這群弟兄肯定九死一生。德國大軍正步步緊逼尼約波和菲爾訥,周邊的防線東端似乎撐不過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一日間的晚上。但願能在當天白天撤離其餘每一個人,然後後衛部隊迅速在午夜之前退到岸邊。拉姆齊已經保證會竭盡全力,派遣一整支全新的小型船隻艦隊在近海等候。幸運的話,船隊會出現在對的地方,後衛部隊會在敵軍出手阻撓之前游泳上船。
時間非常吃緊。除了預估五千人的後衛部隊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部隊等著登船。韋克沃克一想到就覺得心情沉重。在敵軍窮追猛打之下,士兵在黑夜的緊急關頭匆忙登船,這並非一幅愉悅的畫面。
晚上十點,該說的都說完了。韋克沃克返回暫時擔任旗艦的“伍斯特號”(Worcester)驅逐艦。走下沙灘時,他發現一艘充氣橡皮艇,於是號召八名士兵替他划船出海。他們在坦納特和利斯的目送下出發,不過人太多了,小艇開始下沉。他們全跳下船,走回岸邊,減少划船人數再試一遍。“海軍辦事無能的另一個範例。”韋克沃克冷冷地對利斯說。
而在總司令部,參謀人員為陸軍總部準備了一份局勢報告,於晚上十一點二十分發出。報告中指出,負責駐守灘頭陣地的剩餘六個師,將在今天晚上逐步縮減兵力,而周邊防線東端則預計在明天晚上(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一日間)完全撤離。其餘英國遠征軍的撤退行動進行順暢。不過報告中並未說明,以目前的速度來看,撤退行動能否在六月一日結束以前全部完成。
十一點五十九分,也就是報告發出的三十九分鐘後,帝國總參謀長迪爾將軍從倫敦打電話過來。戈特向他保證,這一夜平安無事,海灘上一切順利。迪爾置若罔聞,直接表明這通電話的真正用意。首相希望他儘可能撤離法軍——不僅是撤出“相當”的數量,而是跟英軍“相等”的數量。邱吉爾本人接過電話,證實了這項命令。
這項命令宛如晴天霹靂。相對於在六月一日最後一刻接運小規模的後衛部隊結束撤退行動,如今整個法軍都涉入其中。沒有人——完完全全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意味著多少人數,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當天稍早的一切精心計算與策劃都已變得毫無意義。
攜手前行
“我們也幫幫法國佬吧。”羅伯·希爾頓對泰德·蕭建議。當時,他們剛剛展開最終長達十七個小時的任務,劃著名小船把海灘部隊接駁到瑪洛外海的船艦上。泰德·蕭欣然同意。之後,他們再也不必費神區分眼前的大兵究竟是法軍還是英軍,反正兩國是同一邊的,道理似乎再簡單不過。
然而對高層而言,道理並非那麼簡單。撤退一開始時,海軍總部理所當然地假設英國部隊搭英國船,法國部隊搭法國船。其他事情向來是如此辦理的。兩國盟軍各自撤退到海岸,各自鎮守自己的周邊防線區域。英國就是本著同樣的精神自行決定撤軍,然後才通知雷諾總理。至於法軍是否如法炮製,就由法國自己決定了。
而法國當時甚至沒有動過撤軍念頭。五月十九日,也就是魏剛上任那天,達朗上將告訴最高統帥部,這樣的行動最終只會以“災難”收場。達朗主張據守灘頭陣地,持續威脅德軍側翼。奧方上校就是抱持這樣的念頭開始徵調幾百艘法國漁船,目的是為灘頭陣地提供補給,不是進行撤離。在敦刻爾克,阿布里亞爾上將的想法也如出一轍。
五月二十七日,當奧方、勒克萊爾將軍和歐登達爾將軍到多佛城堡會見拉姆齊時,法國終於面對了現實。這三人是來討論敦刻爾克補給事宜的,到頭來卻發現英國已開始撤軍。法軍如今得迎頭趕上了。奧方的漁船可供使用,但是遠遠不夠。沒有幾艘法國戰艦可供調派。基於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約定,它們大都駐紮在地中海地區。
法國軍官與拉姆齊將軍匆匆敲定協議,第五項條文言明:“所有海上撤離工具皆由多佛與敦刻爾克共享。”這句話無疑十分含糊,但是對法國而言,它似乎保證法軍至少得以使用英國的部分船隻。
他們很快得知所謂“共享”的意義。當比利時在五月二十八日投降,法國駐利奧波德國王的使節團團長尚蓬將軍(插mpon)設法回到拉帕訥,另外有大約一百到一百五十名使節團幕僚隨行。這是一群精英分子,盟軍區域指揮官喬治將軍下令他們“即刻撤離”。尚蓬要求戈特勳爵在英國船隻上騰出空間。
戈特立刻發電報給陸軍總部,要求跟英國駐法國最高統帥部的聯絡官斯韋恩准將(Swayne)確認命令。“斯韋恩應該指出,”戈特好心地補充說道,“每多一個法國人登船,就意味著犧牲掉一個英國人。”至於這個論點為什麼能說服法軍總部,戈特並未說明。不過他倒是提出一項最後建議:“何不派一艘法國驅逐艦,用自己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