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秦之亡,實亡於商鞅,難道沒有道理嗎?如果不是他,秦始皇怎麼可能容不了欣賞儒家的兒子?如果不是他,扶蘇何以會因為有那樣一個刻薄寡恩的父親而自殺?扶蘇不死,大秦不滅,還需要證明嗎?
李斯、趙高、胡亥(1)
直接毀了扶蘇的就是這三個人:李斯、趙高、胡亥。三個人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結成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殺人組織的確讓人驚訝不已,因為在始皇帝生前,這三個人對始皇帝畢恭畢敬,幾乎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被奪了性命去。可當始皇帝一死,他們人性里最骯髒的一面就立刻暴露出來了。
如果單純地將這三個人的醜行歸罪於法家的不施教化,實在是太冤枉法家了。不過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這三個人的確是用了最卑鄙的手段把扶蘇送上了黃泉路。
始皇帝的第五次巡遊可以看作是死亡旅行,當他的屍體還沒有發臭時,李斯、趙高和胡亥已經達成了殺掉扶蘇的共識。
在今天看來,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李斯怎麼會和閹人趙高走到一起呢。李斯,楚國上蔡人。生性聰穎,幼年苦讀詩書。年少時,曾當過一個小吏。後來與韓非一起跟荀卿學“帝王之術”。當學成時,他放眼天下,發現六國皆無一前途,包括自己的祖國楚國。於是,他去了秦國。先是在呂不韋門下充當了一個舍人,呂不韋見其有奇才,便經常把他留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則有機會見到秦王。他把思想融進了自己的第一篇奏章《論統一書》中,力勸秦王趁六國皆弱之機,對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始皇大加讚賞,從此視他為心腹,每事與他議決,又拜他為案卿。
公元前231年,秦王忽然下令驅逐外地人口,很文明地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便向秦王獻上《諫逐客書》。他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得……”總之,大概意思是說,驅逐外地人口並不是好事,這些外地人為秦國作了很多貢獻,如果將他們驅逐,秦國就無法成為泰山、無法變成江海。
秦王看後點頭稱是,立即下令廢除《逐客令》,留下所有願為秦國效力的人,並專門派人把踏上離秦之途的李斯請回,官復原職。此後,秦始皇對李斯更是刮目相看,言聽計從。利用李斯的“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大政方針,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十年時間秦王就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李斯由廷尉晉升為丞相。
在其丞相生涯中,他輔助秦始皇開疆擴土,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設天下為三十六郡,中央任免各級官吏,運全國於掌握之中。同時,統一法律政令,使舉國法令一致;統一度量衡,便於全國公平交易;車同軌,修直道,便於交通往來和戰爭之急需。可以這樣說,秦代的典章制度都是出於李斯之手,後來各個朝代的政教法制也多從這裡繼承。
寫得一手好字的李斯怎麼看也看不出能和趙高那樣的人為伍,但他的的確確參與了殺扶蘇的計劃。扶蘇死後兩年,李斯也被趙高殺死。在臨赴刑場時,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想再與你一起牽著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還能做得到嗎?”這和他年少時看著茅廁里的老鼠嘆息“做老鼠也要做倉中鼠”的話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這兩句話里便看出李斯對權力的渴望之情,越是渴望的東西當失去時才會頓然醒悟:我真該牽著狗去追兔子;做老鼠也可,即使在廁所里也可。
趙高后來被子嬰殺掉的時候,什麼感嘆語也沒有。這個把秦朝折騰得只剩下一個“大秦帝國”空名的人在當初何以會有違反秦始皇詔書的行為呢?
暫且不管他的身世,這個人的真正的出現似乎就是在他矯詔殺死扶蘇擁立胡亥繼位後。他想立胡亥,不過是因為跟胡亥太熟的緣故,胡亥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他,秦始皇命他授胡亥秦朝律法等事。況且在他眼裡,胡亥就是一個笨蛋。擁立這樣一個笨蛋皇帝可以左右之,另外,扶蘇萬一登基,自己的前途堪憂啊。
他也是這樣勸李斯的。
“萬一扶蘇登基,你說丞相的位置會給誰?”
李斯茫然,難道還能出現廢丞相之事?
“肯定會給蒙恬,因為他們兩個熟啊。”
李斯害怕了,我該如何是好?
“立胡亥吧。”
李斯還是害怕,我跟他也不熟啊。
“我熟啊!”趙高笑靨如花,但他怕李斯誤會,又收起笑容,補充道:“小皇帝說了,如果你肯參加這個計劃,您還是丞相。”
當然,上面這段話給人惡搞歷史的感覺。但當時的情況很可能就是這樣,史書往往在記錄一些本不該正經的事情時非常正經。
在說服李斯前,趙高早就說服了胡亥。這個未來的秦二世根本就沒有主見,或者說自己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想法。
趙高:皇帝駕崩,遺詔單獨賜予長子扶蘇,對其他諸子完全沒有提及。扶蘇奉遺詔到咸陽,馬上立為皇帝,貴有天下,公子同為皇子,卻無尺寸之地的封賞,您就不覺得有點……
胡亥:父皇的做法是理所當然。您也知道父皇向來是說一不二的,我作為兒子又能怎樣。
李斯、趙高、胡亥(1)
直接毀了扶蘇的就是這三個人:李斯、趙高、胡亥。三個人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結成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殺人組織的確讓人驚訝不已,因為在始皇帝生前,這三個人對始皇帝畢恭畢敬,幾乎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被奪了性命去。可當始皇帝一死,他們人性里最骯髒的一面就立刻暴露出來了。
如果單純地將這三個人的醜行歸罪於法家的不施教化,實在是太冤枉法家了。不過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這三個人的確是用了最卑鄙的手段把扶蘇送上了黃泉路。
始皇帝的第五次巡遊可以看作是死亡旅行,當他的屍體還沒有發臭時,李斯、趙高和胡亥已經達成了殺掉扶蘇的共識。
在今天看來,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李斯怎麼會和閹人趙高走到一起呢。李斯,楚國上蔡人。生性聰穎,幼年苦讀詩書。年少時,曾當過一個小吏。後來與韓非一起跟荀卿學“帝王之術”。當學成時,他放眼天下,發現六國皆無一前途,包括自己的祖國楚國。於是,他去了秦國。先是在呂不韋門下充當了一個舍人,呂不韋見其有奇才,便經常把他留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則有機會見到秦王。他把思想融進了自己的第一篇奏章《論統一書》中,力勸秦王趁六國皆弱之機,對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始皇大加讚賞,從此視他為心腹,每事與他議決,又拜他為案卿。
公元前231年,秦王忽然下令驅逐外地人口,很文明地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便向秦王獻上《諫逐客書》。他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得……”總之,大概意思是說,驅逐外地人口並不是好事,這些外地人為秦國作了很多貢獻,如果將他們驅逐,秦國就無法成為泰山、無法變成江海。
秦王看後點頭稱是,立即下令廢除《逐客令》,留下所有願為秦國效力的人,並專門派人把踏上離秦之途的李斯請回,官復原職。此後,秦始皇對李斯更是刮目相看,言聽計從。利用李斯的“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大政方針,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十年時間秦王就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李斯由廷尉晉升為丞相。
在其丞相生涯中,他輔助秦始皇開疆擴土,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設天下為三十六郡,中央任免各級官吏,運全國於掌握之中。同時,統一法律政令,使舉國法令一致;統一度量衡,便於全國公平交易;車同軌,修直道,便於交通往來和戰爭之急需。可以這樣說,秦代的典章制度都是出於李斯之手,後來各個朝代的政教法制也多從這裡繼承。
寫得一手好字的李斯怎麼看也看不出能和趙高那樣的人為伍,但他的的確確參與了殺扶蘇的計劃。扶蘇死後兩年,李斯也被趙高殺死。在臨赴刑場時,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想再與你一起牽著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還能做得到嗎?”這和他年少時看著茅廁里的老鼠嘆息“做老鼠也要做倉中鼠”的話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這兩句話里便看出李斯對權力的渴望之情,越是渴望的東西當失去時才會頓然醒悟:我真該牽著狗去追兔子;做老鼠也可,即使在廁所里也可。
趙高后來被子嬰殺掉的時候,什麼感嘆語也沒有。這個把秦朝折騰得只剩下一個“大秦帝國”空名的人在當初何以會有違反秦始皇詔書的行為呢?
暫且不管他的身世,這個人的真正的出現似乎就是在他矯詔殺死扶蘇擁立胡亥繼位後。他想立胡亥,不過是因為跟胡亥太熟的緣故,胡亥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他,秦始皇命他授胡亥秦朝律法等事。況且在他眼裡,胡亥就是一個笨蛋。擁立這樣一個笨蛋皇帝可以左右之,另外,扶蘇萬一登基,自己的前途堪憂啊。
他也是這樣勸李斯的。
“萬一扶蘇登基,你說丞相的位置會給誰?”
李斯茫然,難道還能出現廢丞相之事?
“肯定會給蒙恬,因為他們兩個熟啊。”
李斯害怕了,我該如何是好?
“立胡亥吧。”
李斯還是害怕,我跟他也不熟啊。
“我熟啊!”趙高笑靨如花,但他怕李斯誤會,又收起笑容,補充道:“小皇帝說了,如果你肯參加這個計劃,您還是丞相。”
當然,上面這段話給人惡搞歷史的感覺。但當時的情況很可能就是這樣,史書往往在記錄一些本不該正經的事情時非常正經。
在說服李斯前,趙高早就說服了胡亥。這個未來的秦二世根本就沒有主見,或者說自己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想法。
趙高:皇帝駕崩,遺詔單獨賜予長子扶蘇,對其他諸子完全沒有提及。扶蘇奉遺詔到咸陽,馬上立為皇帝,貴有天下,公子同為皇子,卻無尺寸之地的封賞,您就不覺得有點……
胡亥:父皇的做法是理所當然。您也知道父皇向來是說一不二的,我作為兒子又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