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經過了深思熟慮,他選擇了第三條路:既不殺他也不用他,而是要他到蒙恬處去體驗一下生活,要這位儒生看看,憑道德禮儀這些虛的東西能否使天下臣服。
蒙恬在上郡到底幹什麼呢?他用秦帝國的主力主要在做兩件事:儘可能地擊敗匈奴、修萬里
長城防禦匈奴。
擊匈奴就要戰爭就要死人,這儼然違反了儒家的“以德服人”的宗旨。修萬里長城就要用大批農民,也要死人。這又違反了儒家的“以仁治國”的思想。
總之,在今天看來,扶蘇在上郡所見所聞的痛苦比之他在咸陽見父親所作所為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如今陝西的綏德有這樣兩處景點:扶蘇望月台與扶蘇嗚咽泉。從名字上來看,這兩處景點都充滿了悲哀之情緒。望月是想家,嗚咽或許還是想家,更或許是見到生靈塗炭而傷心難過。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他或許是想父親了,父親已年邁,時常有病,那個尋找多次的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遲遲沒有結果。父親身邊的人都以殺戮刑罰為能事,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為父皇擔心。
當公元前212年,希臘人阿基米得被攻入敘拉古城的
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也是公元前212年,扶蘇被流放到上郡去體驗生活,
秦始皇也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大秦帝國。
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要扶蘇跟蒙恬處理好關係,這對他以後親臨大秦帝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蒙恬是大秦帝國的頂樑柱,秦朝主力都在這位蒙大將軍手裡。他想把扶蘇交給蒙恬,雖然他沒有直接告訴蒙恬,好好培養扶蘇。可他想,蒙恬又不是傻子,定會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
但秦始皇顯然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從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三十七年(前210年)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作為一介武夫的蒙恬和崇尚“仁者才可無敵”的扶蘇根本就不可能有共同語言。況且,作為長子的扶蘇並沒有正式被確定為太子,而且由於秦始皇對手下將領的法治嚴酷,蒙恬不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
蒙恬是什麼人?親眼看著戰爭、政治鬥爭成長起來的一隻老狐狸,當扶蘇還沒有被立為太子,秦始皇還在人間的時候,他不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他要避嫌。老實說,秦始皇到了晚年,喜怒無常,任何人似乎都無法真正了解他,即使在他身邊的趙高有時候都會犯嘀咕,老皇上到底在想什麼呢?遠在千里之外的蒙恬怎麼會知道他把扶蘇安排在自己身邊到底有什麼企圖呢?
老皇帝是想監視自己,還是因為扶蘇總是忤他意,想借刀殺人呢?
由上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錯就錯在沒有馬上立扶蘇為太子,而導致了與蒙恬的關係並不像後人所說的那樣融洽的地步。
扶蘇在上郡的兩年除瞭望月就是嗚咽,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他在那裡生活得並不開心。眼所見之事、心所想之意都與蒙恬格格不入,怎麼可能開心呢?他那一套儒家思想在安定的朝堂之上都沒有市場,到了戰火硝煙的邊疆更是屠龍之技了。
扶蘇在上郡的兩年從史料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證明他的思想對蒙恬的所為起過影響。從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蒙恬的主要任務就是修長城,他手中秦國的主力軍卻不用,而征農民修長城。我們現在不得而知當時的“監軍”職責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權力並不大。不然,一向鼓吹仁義的扶蘇不可能不對蒙恬的大征百姓修長城而置之不理。
他的老父親正在四處巡遊,以示千古一帝的風範,而他自己卻在上郡見人死人悲,卻毫無辦法。這僅僅是扶蘇一個人的悲哀嗎?五年後,我們知道了這是大秦帝國的悲哀。而這種悲哀的產生,僅僅因為秦始皇把扶蘇調到了上郡,卻不給他任何他應該有的名分,也不給蒙恬明確的指示,使得扶蘇在上郡的兩年不過是浪費了七百多天的光陰。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秦始皇死時,扶蘇在都城,事情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不過,這種假設實屬於徒勞,因為歷史已經發生了扶蘇自裁的那一幕。這一切的發生不過是因為有了一個嬴政。
世間何以有嬴政(1)
嬴政就是秦始皇,習慣地稱他為千古一帝。因為是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帝國。生於公元前259年,終於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在位,公元前238年親政。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縣制度,統一法令,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等,同時還實行焚書坑儒政策,並派人去尋找不老長生藥。其治國思想為法家思想,在他去世的前幾年裡,身後左右除了女人就是法家的人。
這可以算是
秦始皇的簡歷,但我們並不是要討論他的簡歷,而要說的是,為什麼秦朝會有這樣一個皇帝,腦袋裡總裝著法家的“刑名”之學?
想要知道這點,就必須從商鞅說起。諸多學者都講,秦朝之亡實亡於商鞅,此種論斷是對是錯,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歷史上對商鞅之功績的傳頌大都集中在他的改革促進了秦國的強大方面,從而能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侵吞六國。我們不得不承認,商鞅之變法的確促成了秦朝的強大,但同時,他也把法家思想徹底地灌輸給了秦國,使得後來的秦國君主無不以“刑名”為治國之策。
蒙恬在上郡到底幹什麼呢?他用秦帝國的主力主要在做兩件事:儘可能地擊敗匈奴、修萬里
長城防禦匈奴。
擊匈奴就要戰爭就要死人,這儼然違反了儒家的“以德服人”的宗旨。修萬里長城就要用大批農民,也要死人。這又違反了儒家的“以仁治國”的思想。
總之,在今天看來,扶蘇在上郡所見所聞的痛苦比之他在咸陽見父親所作所為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如今陝西的綏德有這樣兩處景點:扶蘇望月台與扶蘇嗚咽泉。從名字上來看,這兩處景點都充滿了悲哀之情緒。望月是想家,嗚咽或許還是想家,更或許是見到生靈塗炭而傷心難過。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他或許是想父親了,父親已年邁,時常有病,那個尋找多次的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遲遲沒有結果。父親身邊的人都以殺戮刑罰為能事,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為父皇擔心。
當公元前212年,希臘人阿基米得被攻入敘拉古城的
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也是公元前212年,扶蘇被流放到上郡去體驗生活,
秦始皇也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大秦帝國。
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要扶蘇跟蒙恬處理好關係,這對他以後親臨大秦帝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蒙恬是大秦帝國的頂樑柱,秦朝主力都在這位蒙大將軍手裡。他想把扶蘇交給蒙恬,雖然他沒有直接告訴蒙恬,好好培養扶蘇。可他想,蒙恬又不是傻子,定會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
但秦始皇顯然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從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三十七年(前210年)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作為一介武夫的蒙恬和崇尚“仁者才可無敵”的扶蘇根本就不可能有共同語言。況且,作為長子的扶蘇並沒有正式被確定為太子,而且由於秦始皇對手下將領的法治嚴酷,蒙恬不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
蒙恬是什麼人?親眼看著戰爭、政治鬥爭成長起來的一隻老狐狸,當扶蘇還沒有被立為太子,秦始皇還在人間的時候,他不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他要避嫌。老實說,秦始皇到了晚年,喜怒無常,任何人似乎都無法真正了解他,即使在他身邊的趙高有時候都會犯嘀咕,老皇上到底在想什麼呢?遠在千里之外的蒙恬怎麼會知道他把扶蘇安排在自己身邊到底有什麼企圖呢?
老皇帝是想監視自己,還是因為扶蘇總是忤他意,想借刀殺人呢?
由上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錯就錯在沒有馬上立扶蘇為太子,而導致了與蒙恬的關係並不像後人所說的那樣融洽的地步。
扶蘇在上郡的兩年除瞭望月就是嗚咽,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他在那裡生活得並不開心。眼所見之事、心所想之意都與蒙恬格格不入,怎麼可能開心呢?他那一套儒家思想在安定的朝堂之上都沒有市場,到了戰火硝煙的邊疆更是屠龍之技了。
扶蘇在上郡的兩年從史料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證明他的思想對蒙恬的所為起過影響。從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蒙恬的主要任務就是修長城,他手中秦國的主力軍卻不用,而征農民修長城。我們現在不得而知當時的“監軍”職責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權力並不大。不然,一向鼓吹仁義的扶蘇不可能不對蒙恬的大征百姓修長城而置之不理。
他的老父親正在四處巡遊,以示千古一帝的風範,而他自己卻在上郡見人死人悲,卻毫無辦法。這僅僅是扶蘇一個人的悲哀嗎?五年後,我們知道了這是大秦帝國的悲哀。而這種悲哀的產生,僅僅因為秦始皇把扶蘇調到了上郡,卻不給他任何他應該有的名分,也不給蒙恬明確的指示,使得扶蘇在上郡的兩年不過是浪費了七百多天的光陰。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秦始皇死時,扶蘇在都城,事情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不過,這種假設實屬於徒勞,因為歷史已經發生了扶蘇自裁的那一幕。這一切的發生不過是因為有了一個嬴政。
世間何以有嬴政(1)
嬴政就是秦始皇,習慣地稱他為千古一帝。因為是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帝國。生於公元前259年,終於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在位,公元前238年親政。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縣制度,統一法令,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等,同時還實行焚書坑儒政策,並派人去尋找不老長生藥。其治國思想為法家思想,在他去世的前幾年裡,身後左右除了女人就是法家的人。
這可以算是
秦始皇的簡歷,但我們並不是要討論他的簡歷,而要說的是,為什麼秦朝會有這樣一個皇帝,腦袋裡總裝著法家的“刑名”之學?
想要知道這點,就必須從商鞅說起。諸多學者都講,秦朝之亡實亡於商鞅,此種論斷是對是錯,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歷史上對商鞅之功績的傳頌大都集中在他的改革促進了秦國的強大方面,從而能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侵吞六國。我們不得不承認,商鞅之變法的確促成了秦朝的強大,但同時,他也把法家思想徹底地灌輸給了秦國,使得後來的秦國君主無不以“刑名”為治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