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裡,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

  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卻“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不管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樣,秦始皇在死之前還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個兒子中也只有扶蘇堪當大任,況且又是長子,遵古制,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匯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布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只是因為趙高對扶蘇太了解了。《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得逞。不知這是趙高之狡詐還是扶蘇之愚蠢。後人對扶蘇的評價頗多,蘇軾在《東坡志林》中關於他的評價是“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明朝首輔張居正說:“扶蘇仁懦。”

  蘇軾評價扶蘇之死,認為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張居正卻認為,扶蘇雖然“仁”,卻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為後世效法。

  蘇軾與張居正一個肯定扶蘇,一個否定扶蘇,或許是真心實意的,或許只不過是當時所處形勢需要他這樣來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無論怎樣,扶蘇還是自殺了。按他的話來講,“父親命兒子死去,還需要請示嗎?!”這句話絕不能用一個“孝”字就能解釋得了的。

  扶蘇是孝,但孝並不意味著唯命是從。如果用百依百順來解釋孝,那扶蘇堪稱不孝。他總和父親有分歧,有分歧自然就免不了爭吵。有爭吵就是不順不依,不順不依就是不孝了。

  可當他聽到父親賜自己死的假詔時,何以即刻拔劍而自裁?一切都是因為

  秦始皇所受的法家教育,而最致命的就是,扶蘇太了解有著法家思想的父親了。

  扶蘇在上郡(1)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扶蘇被派往上郡(今天的陝西綏德)做大將蒙恬的監軍。其實,蒙恬根本就不用任何監軍,他對秦帝國的忠誠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擬的,也沒有任何人懷疑的,包括秦始皇在內。

  從繁華的咸陽來到荒涼的上郡,扶蘇似乎一點也沒感覺出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認為這是父親把自己放逐了,遠在四方巡視的秦始皇也想不到扶蘇會這樣想。在這位千古一帝的父親看來,兒子太“軟弱”,太“婦人之仁”。

  一個用法家思想從腳跟武裝到牙齒的帝國,從臣子到布衣早已經習慣了嚴刑峻法。而扶蘇卻在這樣的情況下讓自己棄法從儒,這非但不可能,簡直就是荒唐可笑。

  所以,他看到了在眼前站著的扶蘇,忽然感覺到了一陣恐慌。大秦從祖宗孝公時就以商鞅的法家思想立國,到他這裡已經六世,祖宗成法不可變!也變不了!

  他想,絕不能再讓這個扶蘇在政治權力中心晃蕩了,他遲早會把自己和祖宗經營多年的國家毀於一旦。他真想把扶蘇踢趴下去,然後指著帝國的版圖告訴扶蘇:這一切都是用殺戮得來的,如果單靠仁義道德能讓我擁有這麼大的版圖嗎?!

  擺在他面前的處置扶蘇的路有兩條,第一,讓他參政,用他的方法來治理這個刁民四起的帝國;第二,殺掉他,免得以後他改祖宗成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