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康熙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允礽的感受,但能有什麼辦法呢,自己身體正壯,國內外還有諸多的事情等著自己去處理,怎麼可能就因為允礽做了無聊的三十多年太子而把皇位讓出去呢?
在廢黜太子的許多天後,有人提到了允礽的瘋病。一位大清帝國的太子養尊處優,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怎麼會患上瘋病呢?康熙也覺得奇怪,他親自教育過太子多年,太子所讀之書也不算少,允礽雖然於他事無知,難道連人心也失掉了?竟然做出這麼多荒唐之事來?康熙似乎提到了問題的重點:作為皇太子的允礽雖然三十多年看不到皇位的希望,但他從小所受到的教育應該能幫助他懂得“忍”與“熬”之道。在皇宮中,他即使不能如
雍正那樣假裝念佛,但也絕對不會如瘋狗一樣四處咬人,居然還會去偷窺父皇的帳篷!他如果不是腦袋進水,他應該明白所做的這一切對自己的前途而言是多麼的愚蠢。
那麼,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性格突變,行事乖張,不符合常理似的把太子之位拱手讓父親拿了回去。在這位太子身上,似乎一切符合邏輯的推理都不能起到作用,他所做的一切已經不符合人之常情。我們研究他,只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下手,而這個角度在他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中就一直在照著他,一直沒有離開過他的身體,包括他的影子。
允礽被廢後(1)
允礽被廢不久,皇三子就開始為其申冤。他告訴康熙,允礽性情大變都因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康熙不知道兒子怎麼會和喇嘛扯上關係,皇三子就把事情完完整整地說了出來。據他所言,皇長子曾經請過這個喇嘛用巫術鎮魘皇太子,並且拿出了證據——一套嚴格按照巫術所規定的紙人紙馬。
康熙大驚,說:“我曾經想過這種事,但畢竟是傳說啊。看來,傳說的東西也不可不信。此術果然能讓人移情別戀,性情大變。”
他又接著分析道:“一個正常人醉後傷人,醒後就後悔。可如果中了此術,似乎就是長睡不醒,自己所做的壞事,自己卻不知道,有點夢遊的意思。我覺得太子平時學問才藝都是人中之龍,他之所以到了這步田地,定是巫術所致。”
倘若我們對當時情景有所了解,就會對康熙的這段話表示莫大的懷疑。透過事情的背後,我們發現,早在允礽當太子時,朝中就已經形成了兩股勢力,第一股勢力是太子黨,這股勢力的形成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太子身邊都會有一群人為其出謀劃策。因為太子是未來的皇帝,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出於對這位準皇帝的溜須拍馬,一小部分是為了教育太子而保江山社稷永遠。第二股勢力是以皇八子為核心的八阿哥黨,其成員有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朝中有一些元老級的大臣也支持八阿哥。一方面,八阿哥允禩的確才德兼備,聰明能幹,交際能力突出,很是得朝臣之心。另一方面,康熙總是不死,允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即使他自己不著急,別人也著急。就像是看著一棵果樹上的果子多年不落,果樹的主人不摘,外人也很想去摘一下了。八阿哥就是這個外人,而且在很早以前,他就想摘這個果子了。
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以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在他們這些人眼裡,最有效而讓人信服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力。這種思想波及了立儲問題上來,就是允礽雖然被立為太子,文治多麼優秀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看武功。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所以,八阿哥黨里的頭目並不是大阿哥,而是老八。
皇三子給老爹報信說大阿哥曾請喇嘛用巫術鎮魘太子,康熙感嘆了一陣後就想到了這是不是太子之爭的延續。從各種史料來看,康熙的確考慮過要立八阿哥做皇太子。因為這個兒子的確有做太子的能力,並且,朝中大臣對這位太子的印象也是非常的好。在一次徵詢大臣們立太子的意見時,他滿心歡喜地提到了八阿哥的才能。這種明目張胆的暗示對於那群乖巧的臣下來講簡直就是告訴他們,自己要立老八為皇太子。大臣們自然不會丟掉這個給未來皇帝拍馬屁的機會,以大學士馬齊為首的朝廷大臣們紛紛上疏讓康熙立皇八子做太子。
就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康熙看到了朝臣們隨聲附和的奏疏的時候,腦筋一擰,他大怒。他想,好不容易把太子黨剪除了,又冒出了一個皇八子黨。什麼時候興起了拉黨結派了?這種習氣要不得。這個時候,被人家告了一狀的大阿哥站出來了,對康熙說,父親您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話,我會盡我所能來輔助他。康熙還沒聽完他的話,就把他踢翻在地。這位老頭當時想的肯定是,你怎麼盡你所能找幾個巫師神漢來咒別人死?
如果單從康熙踢翻大阿哥這件事來看,康熙簡直是個混蛋。首先,是他暗示大臣們皇八子是個不錯的太子料。當大臣和大阿哥按照他的暗示這樣做的時候,他又反悔了。我們可以說,他是個糊塗老頭,因為年紀大了,而患上了喜怒無常的壞脾氣。
但是,當時的情況只能容康熙如此做。允礽被廢後,皇八子黨的勢力從以前的遮遮掩掩變成了明目張胆。與大臣結交,大臣們自然也是聰明居多,看到康熙已老弱成那副德性,遲早要玩完的,便找將來的靠山,而皇八子無疑是最佳人選。在允礽沒有被廢黜時,勢力還如三足著地,康熙在這兩股勢力中仍舊是居於主導地位的。因為另外兩股勢力當時並不針對他,而是各自在咬。可當他把允礽這股勢力切除後,另一股勢力就開始咬他了。雖然,作為文治武功的康熙大帝並不怕自己的小毛孩,但他必須要考慮身後事。他可以安安全全地去死,但死後,他的大清江山誰來做主?他的孩子們會不會立即在他棺材前抽刀拔劍,一不小心再把自己的屍體刺一窟窿?
在廢黜太子的許多天後,有人提到了允礽的瘋病。一位大清帝國的太子養尊處優,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怎麼會患上瘋病呢?康熙也覺得奇怪,他親自教育過太子多年,太子所讀之書也不算少,允礽雖然於他事無知,難道連人心也失掉了?竟然做出這麼多荒唐之事來?康熙似乎提到了問題的重點:作為皇太子的允礽雖然三十多年看不到皇位的希望,但他從小所受到的教育應該能幫助他懂得“忍”與“熬”之道。在皇宮中,他即使不能如
雍正那樣假裝念佛,但也絕對不會如瘋狗一樣四處咬人,居然還會去偷窺父皇的帳篷!他如果不是腦袋進水,他應該明白所做的這一切對自己的前途而言是多麼的愚蠢。
那麼,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性格突變,行事乖張,不符合常理似的把太子之位拱手讓父親拿了回去。在這位太子身上,似乎一切符合邏輯的推理都不能起到作用,他所做的一切已經不符合人之常情。我們研究他,只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下手,而這個角度在他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中就一直在照著他,一直沒有離開過他的身體,包括他的影子。
允礽被廢後(1)
允礽被廢不久,皇三子就開始為其申冤。他告訴康熙,允礽性情大變都因為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康熙不知道兒子怎麼會和喇嘛扯上關係,皇三子就把事情完完整整地說了出來。據他所言,皇長子曾經請過這個喇嘛用巫術鎮魘皇太子,並且拿出了證據——一套嚴格按照巫術所規定的紙人紙馬。
康熙大驚,說:“我曾經想過這種事,但畢竟是傳說啊。看來,傳說的東西也不可不信。此術果然能讓人移情別戀,性情大變。”
他又接著分析道:“一個正常人醉後傷人,醒後就後悔。可如果中了此術,似乎就是長睡不醒,自己所做的壞事,自己卻不知道,有點夢遊的意思。我覺得太子平時學問才藝都是人中之龍,他之所以到了這步田地,定是巫術所致。”
倘若我們對當時情景有所了解,就會對康熙的這段話表示莫大的懷疑。透過事情的背後,我們發現,早在允礽當太子時,朝中就已經形成了兩股勢力,第一股勢力是太子黨,這股勢力的形成是理所當然的,每個太子身邊都會有一群人為其出謀劃策。因為太子是未來的皇帝,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出於對這位準皇帝的溜須拍馬,一小部分是為了教育太子而保江山社稷永遠。第二股勢力是以皇八子為核心的八阿哥黨,其成員有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朝中有一些元老級的大臣也支持八阿哥。一方面,八阿哥允禩的確才德兼備,聰明能幹,交際能力突出,很是得朝臣之心。另一方面,康熙總是不死,允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即使他自己不著急,別人也著急。就像是看著一棵果樹上的果子多年不落,果樹的主人不摘,外人也很想去摘一下了。八阿哥就是這個外人,而且在很早以前,他就想摘這個果子了。
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以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在他們這些人眼裡,最有效而讓人信服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力。這種思想波及了立儲問題上來,就是允礽雖然被立為太子,文治多麼優秀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看武功。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所以,八阿哥黨里的頭目並不是大阿哥,而是老八。
皇三子給老爹報信說大阿哥曾請喇嘛用巫術鎮魘太子,康熙感嘆了一陣後就想到了這是不是太子之爭的延續。從各種史料來看,康熙的確考慮過要立八阿哥做皇太子。因為這個兒子的確有做太子的能力,並且,朝中大臣對這位太子的印象也是非常的好。在一次徵詢大臣們立太子的意見時,他滿心歡喜地提到了八阿哥的才能。這種明目張胆的暗示對於那群乖巧的臣下來講簡直就是告訴他們,自己要立老八為皇太子。大臣們自然不會丟掉這個給未來皇帝拍馬屁的機會,以大學士馬齊為首的朝廷大臣們紛紛上疏讓康熙立皇八子做太子。
就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康熙看到了朝臣們隨聲附和的奏疏的時候,腦筋一擰,他大怒。他想,好不容易把太子黨剪除了,又冒出了一個皇八子黨。什麼時候興起了拉黨結派了?這種習氣要不得。這個時候,被人家告了一狀的大阿哥站出來了,對康熙說,父親您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話,我會盡我所能來輔助他。康熙還沒聽完他的話,就把他踢翻在地。這位老頭當時想的肯定是,你怎麼盡你所能找幾個巫師神漢來咒別人死?
如果單從康熙踢翻大阿哥這件事來看,康熙簡直是個混蛋。首先,是他暗示大臣們皇八子是個不錯的太子料。當大臣和大阿哥按照他的暗示這樣做的時候,他又反悔了。我們可以說,他是個糊塗老頭,因為年紀大了,而患上了喜怒無常的壞脾氣。
但是,當時的情況只能容康熙如此做。允礽被廢後,皇八子黨的勢力從以前的遮遮掩掩變成了明目張胆。與大臣結交,大臣們自然也是聰明居多,看到康熙已老弱成那副德性,遲早要玩完的,便找將來的靠山,而皇八子無疑是最佳人選。在允礽沒有被廢黜時,勢力還如三足著地,康熙在這兩股勢力中仍舊是居於主導地位的。因為另外兩股勢力當時並不針對他,而是各自在咬。可當他把允礽這股勢力切除後,另一股勢力就開始咬他了。雖然,作為文治武功的康熙大帝並不怕自己的小毛孩,但他必須要考慮身後事。他可以安安全全地去死,但死後,他的大清江山誰來做主?他的孩子們會不會立即在他棺材前抽刀拔劍,一不小心再把自己的屍體刺一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