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康熙的寵愛和大力培養,太子的聰慧好學,使得其少年早成。文武兼備,更為難得的是,太子體格健碩,相貌堂堂。在康熙身邊,每當遇到康熙所不能解決或是左右為難的問題時,太子會突然蹦出一個想法來,總讓康熙心花怒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太子十七歲那年,康熙在親征噶爾丹的途中忽然病倒。人一遇到病自然就會想到自己最親的人,他派人去招太子和皇三子來塞北行宮請安。而兩個兒子見到父親的時候,卻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神情來。太子見到康熙的清瘦模樣,卻毫無悲戚之情,仿佛是看著別人的老父親生病一樣。皇三子卻是淚痕滿面,恨不得替父親生病。
康熙當時就想,我帶兵在外打仗,勝了還可以,若是不勝,這份憂愁誰來替我分擔。我叫你們來不過是想分擔一下我的憂愁,而這個允礽卻沒拿自己的這份意思放在心上。我在你身上花了那麼多心血,我現在得了重病,你居然沒把我當回事!這個兒子是不是木頭?!
這種想法是康熙從父親的角度來考慮的,但他充當父親角色的同時還充當著皇帝的角色,這個角色如果對允礽的態度進行評價,事情就大了。康熙後來以皇帝的身份評價太子,憤懣道:“此人絕無忠愛君父之心。”
其實,這根本就是一件小事。我們知道得病的人神經脆弱,敏感,別人平時的一舉一動可能根本引不起自己的注意,但自己生病時,這種舉動就被他完全地吸收在眼裡和心裡了。當時的允礽不過十七歲,對於生老病死或許懂得一點,但絕對不是很深。況且,在他印象中,父皇永遠都是那麼健康,精神矍鑠,老而不死的。康熙將這件事記在心裡甚至達二十多年,可見其小題大做之能事。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康熙是很看重孝道的。
康熙本人就是個孝子,他侍奉孝莊文皇后近三十年,至愛盡誠,恭敬有加,有始有終。但他要求太子也如此,未免有些過分了。他能做到孝,人人稱讚。但如果要求別人也和自己一樣,就是己所欲,施於人了。況且,太子孝順與否僅憑這一件事就妄下結論,史上稱其為明君,實不敢苟同。但允礽的這件事情的確在康熙心上留下了不好印象,卻是事實。
太子似乎和噶爾丹前生有什麼深仇大恨一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還是康熙第三次征噶爾丹,讓太子處理朝中事務。比如行郊祀禮、處理各部院的奏章,如果是很重要的事就必須要諸大臣議定。
該年六月,康熙大破噶爾丹,返回京師,允礽率領文武百官迎接康熙。第二年,康熙又出兵寧夏,還把朝中事務交歸太子管理。
但就在康熙回到京城後,聽到這樣一件事:太子似乎瘋了,見誰打誰,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宮女侍衛,一律屈服在他拳腳之下。康熙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只是因為這樣一件事就訓斥太子或是給太子加上一個什麼罪名,未免有些不入情理。打大臣算什麼,他還經常處死大臣呢。
可這件事也不能就這樣不了了之啊,既然不想治主人,那就打狗吧。於是,康熙懲罰了太子身邊的幾個人。由此以後,康熙對太子的寵愛在漸漸消退。但太子的瘋病卻越來越厲害了,首先表現在行為上,時時刻刻出手傷人;在起居上,白天睡覺,晚上生龍活虎;在飲食上,仿佛是餓死鬼托生,一頓要吃七八碗飯,飲酒必須要醉。由上可知,允礽過的是醉生夢死的生活。可這樣一個人居然害怕打雷,一聽到雷響,就如老鼠一樣四處逃竄,魂不附體。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巡幸塞外,他總能發現允礽偷偷地在帳篷外向里窺探,這讓康熙覺得太子是不是想謀反。當時正巧皇十八子允祄重病,康熙回京城試探,可康熙一想到太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段話:“允礽的病沒有事,一個小孩子得病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你看看我,上有皇太后之憂,下系天下臣民之望,多難啊!”
這顯然是一番氣話,意思是太子盼望他早點死,可他還不能死,因為上有一個老皇太后,下面還有一群臣民。
該年的九月,康熙把太子召來,又集合了諸王大臣,諭:“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羽,窺肆惡虐伺朕躬起居動作。平郡王訥爾素、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毆撻,大臣官員亦罹其毒。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未嘗一事擾民。允礽與所屬恣行乖戾,無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貢使,攘進御之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賦性奢侈,用凌普為內務府總管,以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征索。凌普更為貪婪,包衣下人無不怨憾。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朕加以責讓,忿然發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允礽欲為復仇。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
這就是廢太子詔,當時的太子跪在下面,一副完全無所謂的態度,偶爾還笑兩聲。康熙聽完自己所草擬的廢太子詔後,大哭起來,最後因為哭得動作太過於劇烈,居然倒在了地上。
廢黜太子後,康熙每每提到允礽,就失聲痛哭,就像是一個自己經營多年的雜貨鋪倒閉了一樣。大臣們里有人說,允礽雖然行事乖張,但謀反是絕不可能的。康熙現在根本不會想這個問題,允礽是否有謀反的心已經不重要,他廢黜允礽無非是因為允礽違背了自己多年來對其的教導,這多年來在這位老而彌堅的皇帝來講已是三十多年。做皇帝做三十多年,即使再做五百年也可以,可做太子的如果做三十多年還看不到自己做上皇帝的希望,那滋味無論是誰都受不了的。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太子十七歲那年,康熙在親征噶爾丹的途中忽然病倒。人一遇到病自然就會想到自己最親的人,他派人去招太子和皇三子來塞北行宮請安。而兩個兒子見到父親的時候,卻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神情來。太子見到康熙的清瘦模樣,卻毫無悲戚之情,仿佛是看著別人的老父親生病一樣。皇三子卻是淚痕滿面,恨不得替父親生病。
康熙當時就想,我帶兵在外打仗,勝了還可以,若是不勝,這份憂愁誰來替我分擔。我叫你們來不過是想分擔一下我的憂愁,而這個允礽卻沒拿自己的這份意思放在心上。我在你身上花了那麼多心血,我現在得了重病,你居然沒把我當回事!這個兒子是不是木頭?!
這種想法是康熙從父親的角度來考慮的,但他充當父親角色的同時還充當著皇帝的角色,這個角色如果對允礽的態度進行評價,事情就大了。康熙後來以皇帝的身份評價太子,憤懣道:“此人絕無忠愛君父之心。”
其實,這根本就是一件小事。我們知道得病的人神經脆弱,敏感,別人平時的一舉一動可能根本引不起自己的注意,但自己生病時,這種舉動就被他完全地吸收在眼裡和心裡了。當時的允礽不過十七歲,對於生老病死或許懂得一點,但絕對不是很深。況且,在他印象中,父皇永遠都是那麼健康,精神矍鑠,老而不死的。康熙將這件事記在心裡甚至達二十多年,可見其小題大做之能事。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康熙是很看重孝道的。
康熙本人就是個孝子,他侍奉孝莊文皇后近三十年,至愛盡誠,恭敬有加,有始有終。但他要求太子也如此,未免有些過分了。他能做到孝,人人稱讚。但如果要求別人也和自己一樣,就是己所欲,施於人了。況且,太子孝順與否僅憑這一件事就妄下結論,史上稱其為明君,實不敢苟同。但允礽的這件事情的確在康熙心上留下了不好印象,卻是事實。
太子似乎和噶爾丹前生有什麼深仇大恨一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還是康熙第三次征噶爾丹,讓太子處理朝中事務。比如行郊祀禮、處理各部院的奏章,如果是很重要的事就必須要諸大臣議定。
該年六月,康熙大破噶爾丹,返回京師,允礽率領文武百官迎接康熙。第二年,康熙又出兵寧夏,還把朝中事務交歸太子管理。
但就在康熙回到京城後,聽到這樣一件事:太子似乎瘋了,見誰打誰,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宮女侍衛,一律屈服在他拳腳之下。康熙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只是因為這樣一件事就訓斥太子或是給太子加上一個什麼罪名,未免有些不入情理。打大臣算什麼,他還經常處死大臣呢。
可這件事也不能就這樣不了了之啊,既然不想治主人,那就打狗吧。於是,康熙懲罰了太子身邊的幾個人。由此以後,康熙對太子的寵愛在漸漸消退。但太子的瘋病卻越來越厲害了,首先表現在行為上,時時刻刻出手傷人;在起居上,白天睡覺,晚上生龍活虎;在飲食上,仿佛是餓死鬼托生,一頓要吃七八碗飯,飲酒必須要醉。由上可知,允礽過的是醉生夢死的生活。可這樣一個人居然害怕打雷,一聽到雷響,就如老鼠一樣四處逃竄,魂不附體。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巡幸塞外,他總能發現允礽偷偷地在帳篷外向里窺探,這讓康熙覺得太子是不是想謀反。當時正巧皇十八子允祄重病,康熙回京城試探,可康熙一想到太子的所作所為,居然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段話:“允礽的病沒有事,一個小孩子得病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你看看我,上有皇太后之憂,下系天下臣民之望,多難啊!”
這顯然是一番氣話,意思是太子盼望他早點死,可他還不能死,因為上有一個老皇太后,下面還有一群臣民。
該年的九月,康熙把太子召來,又集合了諸王大臣,諭:“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羽,窺肆惡虐伺朕躬起居動作。平郡王訥爾素、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毆撻,大臣官員亦罹其毒。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未嘗一事擾民。允礽與所屬恣行乖戾,無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貢使,攘進御之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賦性奢侈,用凌普為內務府總管,以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征索。凌普更為貪婪,包衣下人無不怨憾。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朕加以責讓,忿然發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允礽欲為復仇。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
這就是廢太子詔,當時的太子跪在下面,一副完全無所謂的態度,偶爾還笑兩聲。康熙聽完自己所草擬的廢太子詔後,大哭起來,最後因為哭得動作太過於劇烈,居然倒在了地上。
廢黜太子後,康熙每每提到允礽,就失聲痛哭,就像是一個自己經營多年的雜貨鋪倒閉了一樣。大臣們里有人說,允礽雖然行事乖張,但謀反是絕不可能的。康熙現在根本不會想這個問題,允礽是否有謀反的心已經不重要,他廢黜允礽無非是因為允礽違背了自己多年來對其的教導,這多年來在這位老而彌堅的皇帝來講已是三十多年。做皇帝做三十多年,即使再做五百年也可以,可做太子的如果做三十多年還看不到自己做上皇帝的希望,那滋味無論是誰都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