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此詔書於生者朱友貞還可以給活著的人“明君‘撥亂反正’”的好印象,但於死者朱友文卻毫無意義。這是一份遲到的正義,遲到的正義等於沒有正義。當初,朱友珪命人殺朱友文,不是沒有人表示懷疑詔書之偽,但朱友貞卻懷著忠於父皇的心將其殺掉了。
表面來看,朱友珪得到了報應——曾經殺死父親的僕人馮廷諤在朱友貞的命令下將自己殺死。導致這一結果實現的就是曾殺死朱友文的朱友貞。但實際卻是,朱友文的冤並沒有被申。因為朱友貞的直接出發點就是奪皇位,而不是替太子朱友文報仇。但他起兵時一定和朱友文掌控近二十年的汴梁官僚們達成了一致,而這種一致的背景應該就是:為太子朱友文報仇。所以,汴梁的大小官僚都給予了他支持。這除了朱友珪的倒行逆施之外,朱友文的影響力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朱友貞其實也不過一個武夫,也就是在他手裡,朱溫辛苦打下來的大梁江山一股腦地送給了後唐李存勖。
生活在周朝時的孔子說,如果我不知道夏朝的禮儀,那我就看商朝的禮儀,如果我不知道商朝的禮儀,我就看周朝的禮儀。因為這三個朝代的禮儀都是循序而進,並在不斷地完善中的。
同樣,如果不知道朱溫的殘暴統治,那麼就看朱友珪的愚蠢統治,如果不知道朱友珪的愚蠢統治,那麼就看一下朱友貞的愚蠢統治,父子兩代對國家的統治可謂異曲同工。
有時候真的很討厭那個時代,大都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柔弱的儒家或是略帶了些仁慈的人在那個時代就無法生存,每一個政權交替時,活躍在台前幕後的都是可惡的武人。他們打下了天下,卻又以打天下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沒有不迅疾滅亡的。客觀一點來講,朱友文在那個時代必然要死去。因為亂世容不得“不以武力治天下”的人存在的。
有人說,朱溫之所以選擇朱友文當皇帝,是因為朱友文之妻王氏貌美,博得了朱溫的寵愛。正所謂夫以妻貴。
的確,朱溫在淫亂上是有別人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本事,但如果把他的淫亂與繼承人問題等同起來似乎就說不過去了。朱溫從參加黃巢起義軍,後又洞悉形勢回歸大唐,又以無數戰功被唐昭宗封為梁王,並領四鎮。這一切不僅僅是靠蠻力就能得來的,在五代史上,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政治上,最狡猾之人非朱溫莫屬。
後來之所以敢殺唐帝而篡唐,也是因為他審時度勢,認為天下可與自己抗衡的人所剩無幾。並不似其他武人那樣手下兵將一多就敢稱帝。
他後期的淫亂只是短短的三年而已,在這三年之前,由於他的老婆張皇后在世,作為一個男人,他是十分老實的,作為一個皇帝,其品德在五代時期還是說得過去的。
況且,他雖然淫亂到兒媳,但並沒有將對兒媳的寵愛轉移到兒子們身上。也就是說,他還不糊塗,不然,他不會說出自己死後將無葬身之地的話來。
在他臨死前的一年裡,他還在與李克用家族爭鬥,並四處搜訪賢良,與宰相敬翔商討國家事務。臨死前對朱友珪的安置可看出其並不糊塗。
他之所以選擇朱友文,不過是因為平時就對此義子倍加寵愛,王氏在他身邊只不過是一個潤滑劑的作用。至於大問題大方向,以狡猾而聞名五代的朱溫還是憑著自己的頭腦來進行策劃並運作的。
可惜他永遠也不會知道,他所精心策劃的一切還沒有運作起來,就被自己的親生兒子徹底地打亂了。
朱友文以謀反罪名被誅的冤屈在一年後才得以昭雪,而這個昭雪的人正是當初殺他的人,命運似乎跟朱友文開了一個太大的玩笑。對於這份遲到的正義,朱友文,這個五代時期的第一位太子在九泉之下不知作何感想。是心甘情願為父親償還淫亂之債,還是悔恨自己生不逢時,遇到了朱溫這個混帳乾爹?!
太子允礽——浮沉誰做主
太子允礽——浮沉誰做主
滿族人進關後,一切都效法漢人,在立太子上也效仿了三代帝王,直到允礽的出現。他不但在清史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蹟。兩立兩廢,害得活了那麼多年的康熙都有些煩躁不安了,但這位明君卻不死,還活著。而他在活著的同時還“培養”了無數個兒子來充當無恥的小人,允礽無法抵擋,也無處躲藏,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失敗,然後迴光返照似的崛起,最後又失敗。
事實上,鑑於清朝前幾代帝王的“文成武德”,我們無法猜測允礽執政後的功績是否會超過雍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光明磊落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雍正絕不如他。
首立首廢(1)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允礽被立為太子,其時才兩歲。這是清以來諸帝中第一次打破舊制,明立太子。但他也是清朝最後一位被明立太子的皇子。
康熙對這個小太子的教育可謂煞費苦心,在他略懂事時,就親自為他講書。允礽也是聰慧異常,四歲時便能熟讀四書。兩年後,康熙又請當時的大學士張英和李光地任皇太子師傅。並建“無逸齋”當其書房,還規定了嚴格的學習制度。一有時間,康熙就會去“無逸齋”,用各種問題考查太子。太子的回答常能讓康熙滿意,在允礽十歲左右,康熙便決定培養他的從政能力,常常帶著他四處出巡,熟悉各地風俗習慣與當時的百姓疾苦,為的是讓太子知道江山穩固之不易。
表面來看,朱友珪得到了報應——曾經殺死父親的僕人馮廷諤在朱友貞的命令下將自己殺死。導致這一結果實現的就是曾殺死朱友文的朱友貞。但實際卻是,朱友文的冤並沒有被申。因為朱友貞的直接出發點就是奪皇位,而不是替太子朱友文報仇。但他起兵時一定和朱友文掌控近二十年的汴梁官僚們達成了一致,而這種一致的背景應該就是:為太子朱友文報仇。所以,汴梁的大小官僚都給予了他支持。這除了朱友珪的倒行逆施之外,朱友文的影響力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朱友貞其實也不過一個武夫,也就是在他手裡,朱溫辛苦打下來的大梁江山一股腦地送給了後唐李存勖。
生活在周朝時的孔子說,如果我不知道夏朝的禮儀,那我就看商朝的禮儀,如果我不知道商朝的禮儀,我就看周朝的禮儀。因為這三個朝代的禮儀都是循序而進,並在不斷地完善中的。
同樣,如果不知道朱溫的殘暴統治,那麼就看朱友珪的愚蠢統治,如果不知道朱友珪的愚蠢統治,那麼就看一下朱友貞的愚蠢統治,父子兩代對國家的統治可謂異曲同工。
有時候真的很討厭那個時代,大都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柔弱的儒家或是略帶了些仁慈的人在那個時代就無法生存,每一個政權交替時,活躍在台前幕後的都是可惡的武人。他們打下了天下,卻又以打天下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沒有不迅疾滅亡的。客觀一點來講,朱友文在那個時代必然要死去。因為亂世容不得“不以武力治天下”的人存在的。
有人說,朱溫之所以選擇朱友文當皇帝,是因為朱友文之妻王氏貌美,博得了朱溫的寵愛。正所謂夫以妻貴。
的確,朱溫在淫亂上是有別人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本事,但如果把他的淫亂與繼承人問題等同起來似乎就說不過去了。朱溫從參加黃巢起義軍,後又洞悉形勢回歸大唐,又以無數戰功被唐昭宗封為梁王,並領四鎮。這一切不僅僅是靠蠻力就能得來的,在五代史上,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政治上,最狡猾之人非朱溫莫屬。
後來之所以敢殺唐帝而篡唐,也是因為他審時度勢,認為天下可與自己抗衡的人所剩無幾。並不似其他武人那樣手下兵將一多就敢稱帝。
他後期的淫亂只是短短的三年而已,在這三年之前,由於他的老婆張皇后在世,作為一個男人,他是十分老實的,作為一個皇帝,其品德在五代時期還是說得過去的。
況且,他雖然淫亂到兒媳,但並沒有將對兒媳的寵愛轉移到兒子們身上。也就是說,他還不糊塗,不然,他不會說出自己死後將無葬身之地的話來。
在他臨死前的一年裡,他還在與李克用家族爭鬥,並四處搜訪賢良,與宰相敬翔商討國家事務。臨死前對朱友珪的安置可看出其並不糊塗。
他之所以選擇朱友文,不過是因為平時就對此義子倍加寵愛,王氏在他身邊只不過是一個潤滑劑的作用。至於大問題大方向,以狡猾而聞名五代的朱溫還是憑著自己的頭腦來進行策劃並運作的。
可惜他永遠也不會知道,他所精心策劃的一切還沒有運作起來,就被自己的親生兒子徹底地打亂了。
朱友文以謀反罪名被誅的冤屈在一年後才得以昭雪,而這個昭雪的人正是當初殺他的人,命運似乎跟朱友文開了一個太大的玩笑。對於這份遲到的正義,朱友文,這個五代時期的第一位太子在九泉之下不知作何感想。是心甘情願為父親償還淫亂之債,還是悔恨自己生不逢時,遇到了朱溫這個混帳乾爹?!
太子允礽——浮沉誰做主
太子允礽——浮沉誰做主
滿族人進關後,一切都效法漢人,在立太子上也效仿了三代帝王,直到允礽的出現。他不但在清史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蹟。兩立兩廢,害得活了那麼多年的康熙都有些煩躁不安了,但這位明君卻不死,還活著。而他在活著的同時還“培養”了無數個兒子來充當無恥的小人,允礽無法抵擋,也無處躲藏,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失敗,然後迴光返照似的崛起,最後又失敗。
事實上,鑑於清朝前幾代帝王的“文成武德”,我們無法猜測允礽執政後的功績是否會超過雍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光明磊落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雍正絕不如他。
首立首廢(1)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允礽被立為太子,其時才兩歲。這是清以來諸帝中第一次打破舊制,明立太子。但他也是清朝最後一位被明立太子的皇子。
康熙對這個小太子的教育可謂煞費苦心,在他略懂事時,就親自為他講書。允礽也是聰慧異常,四歲時便能熟讀四書。兩年後,康熙又請當時的大學士張英和李光地任皇太子師傅。並建“無逸齋”當其書房,還規定了嚴格的學習制度。一有時間,康熙就會去“無逸齋”,用各種問題考查太子。太子的回答常能讓康熙滿意,在允礽十歲左右,康熙便決定培養他的從政能力,常常帶著他四處出巡,熟悉各地風俗習慣與當時的百姓疾苦,為的是讓太子知道江山穩固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