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朱友裕一大早晨就去見朱溫,跪在庭中,泣涕請死,朱溫大怒,叫左右拉他出去,欲斬。張皇后急忙走進庭來,拉起友裕哭著說:“你束身歸罪,豈不欲明非反乎?”
朱溫的腦袋清醒了那麼一時,才赦免了朱友裕,命他掌管許州事務。後又加封為檢校司空、武寧軍節度留後。接著就是一系列封爵:朱溫下東平,封其為天平軍留後,加檢校司徒。天復初年,命其為國軍節度留後。朱溫得到河中後,又以他為護國軍節度留後,尋遷華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興德尹。在天祐元年(904年)七月,又令他兼行營都統,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岐。但就在這年的十月,朱友裕忽然得病,在返回來的路上,死於梨園,歸葬汴梁。朱溫得知朱友裕死後,痛哭流涕,就和他後來與近臣說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時一樣,暈了過去。
史書說,朱友裕“性寬厚,頗得士心”。大概也正是因此,在圍攻徐州時,朱溫才聽風是雨,覺得他要造反。
與朱友文相比,朱友裕在軍士中聲望頗高。在五代那樣的亂世,誰掌握軍隊,誰就有可能稱帝稱王。朱溫後來覺得他的每個兒子都有造反的可能,但只對兩個人放心,第一個是朱友文,因為在朱溫眼裡,這個義子開創不足,但守成有餘;另一個就是朱友裕,經過了那次事情後,朱溫時不時地把軍隊大權交予他手,比如天祐元年(904年)七月討伐邠、岐,他將大部分軍隊都交給了朱友裕統領。
如果朱友裕還在,朱溫不可能說出那句“死無葬身之地”的話來。他的幾個兒子雖然也是武將,但和李克用的大將比起來,實在有兒童與青年的差距。他後來之所以青睞於朱友文而對其他兒子默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兒子裡沒有一個可以挑起與李克用家族對峙的擔子來。按朱溫的脾氣和武夫特質,他肯定會罵自己怎麼生了一群飯桶。
如果朱友裕不死,太子之位定是他的。因為從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朱溫對這個兒子有什麼偏見,況且,朱友裕是老大,而且在梁建立後與李克用家族的爭鬥使得朱溫必須要選擇一個武人來繼承衣缽。那麼,就不會發生朱友珪血洗宮廷的慘劇。因為他的這些兒子還是很佩服大哥朱友裕的,即使朱溫淫亂不堪,朱友裕掌握的軍隊卻完全可以將這一切擺平。
當朱友裕死後,朱溫身邊剩下的不是笨蛋就是有叛逆之心的人。這些人手中所掌握的保護朱溫性命的軍隊隨時都會反過來把朱溫置於死地。倘若朱友裕還在,保護朱溫的使命必將是朱友裕而不是後來跟著朱友珪進去殺他的左龍虎軍統軍韓勍。因為從朱友裕“束身見朱溫”一事來看,朱友裕顯然不是父親眼中的謀反之人。況且,倘若他反,早就有反的資本,何必要等到朱溫病重時呢!
但朱友裕卻死了,他給父親留下的是死無葬身之地的悲嘆和兄弟屠戮的慘劇。關於朱友裕的死,史書上只含糊地說了一句:“友裕以疾卒。”至於什麼病,史書並沒有講,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朱友裕的病。
朱溫懷疑朱友裕要反,險些就殺了他。這讓這位一直忠心於父親的兒子在以後的歲月里總是謹小慎微,如臨深淵。但在朱友裕看來,父親懷疑自己要反只是一個主因,還有幾個次要因素。在景福元年(892年),朱溫攻鄆,朱友裕先行,在斗門駐紮,想不到晚上被鄆兵圍攻,朱友裕領兵撤退。朱溫在趕來的路上,不知朱友裕已經跑了,所以因為沒有防備而損失慘重。朱溫異常惱火,後在一偏僻村落遇到了朱友裕,這一事件讓朱溫對兒子的勇猛失去了信心。可過不久,圍攻濮州的朱宣時,身為先鋒的朱友裕行軍速度過快反而與後趕上的朱溫失去聯絡,朱溫又很倒霉地遇上了朱宣的幾員猛將,扭頭逃跑。朱宣的人緊追不捨。朱溫跑來跑去就跑到了一大溝前,如果不是溝中有些碎木頭讓馬過去,朱溫很可能被活捉了。這兩件事讓朱溫雷霆大怒,但因為在其兒子裡確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朱友裕,他還是重用朱友裕。又過了些時日,就發生了朱友裕不追朱謹事件。
朱友裕的病症很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一方面,他竭盡所能為父親出力,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另一方面,又要費盡心思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要父親相信自己絕不會謀反。身心疲憊之下,自然死神就來臨了。
所以說,朱友裕與朱友文一樣,都是間接地被朱溫害死的。
遲到的正義(1)
朱友珪殺死父親和朱友文後,因為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附,謀臣猛將都不聽他指揮,加之他本人的放縱,給當時在東都汴梁的朱友貞創造了機會。朱友貞在殺掉朱友文後總心神不寧,他也想報仇。但當時的情形是,他手裡沒有過多的軍隊,後梁軍隊都在楊師厚手裡。所以,他首先取得了楊師厚的支持,然後又激怒了在東都的龍驤軍,朱溫的外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袁象先也參加了進來。公元913年三月二十七日早晨,他帶領人馬衝進了洛陽東宮。朱友珪得知這一事件後,便自殺了。朱友貞稱帝,歷史上習慣稱其為“末帝”。
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痛苦的姿態對父親的大業進行頌揚,並略帶了點良心似的將朱友文實事求是地誇獎了一番。在其登基詔書中,說道:我國家賞功罰罪,必葉朝章,報德伸冤,敢欺天道。苟顯違於法制,雖暫滯於歲時,終振大綱,須歸至理。重念太祖皇帝,嘗開霸府,有事四方。迨建皇朝,載遷都邑,每以主留重務,居守難才,慎擇親賢,方膺寄任。故博王友文,才兼文武,識達古今,俾分憂於在浚之郊,亦共理於興王之地,一心無易,二紀於茲。嘗施惠於士民,實有勞於家國。去歲郢王友珪,常懷逆節,已露凶鋒,將不利於君親,欲竊窺於神器。此際值先皇寢疾,大漸日臻,博王乃密上封章,請嚴宮禁,因以萊州刺史授於郢王友珪,才睹宣頭,俄行大逆。豈有自縱兵於內殿,卻翻事於東都,又矯詔書,枉加刑戮,仍奪博王封爵,又改姓名,冤恥兩深,欺誑何極。伏賴上穹垂祐,宗社降靈。俾中外以葉謀,致遐邇之共怒,尋平內難,獲剿元兇,既雪恥於同天,且免譏於共國。朕方期遁世,敢竊臨人,遽迫推崇,爰膺纘嗣。冤憤既伸於幽顯,霈澤宜及於下泉。博王宜復官爵,仍令有司擇日歸葬雲。
朱溫的腦袋清醒了那麼一時,才赦免了朱友裕,命他掌管許州事務。後又加封為檢校司空、武寧軍節度留後。接著就是一系列封爵:朱溫下東平,封其為天平軍留後,加檢校司徒。天復初年,命其為國軍節度留後。朱溫得到河中後,又以他為護國軍節度留後,尋遷華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興德尹。在天祐元年(904年)七月,又令他兼行營都統,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岐。但就在這年的十月,朱友裕忽然得病,在返回來的路上,死於梨園,歸葬汴梁。朱溫得知朱友裕死後,痛哭流涕,就和他後來與近臣說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時一樣,暈了過去。
史書說,朱友裕“性寬厚,頗得士心”。大概也正是因此,在圍攻徐州時,朱溫才聽風是雨,覺得他要造反。
與朱友文相比,朱友裕在軍士中聲望頗高。在五代那樣的亂世,誰掌握軍隊,誰就有可能稱帝稱王。朱溫後來覺得他的每個兒子都有造反的可能,但只對兩個人放心,第一個是朱友文,因為在朱溫眼裡,這個義子開創不足,但守成有餘;另一個就是朱友裕,經過了那次事情後,朱溫時不時地把軍隊大權交予他手,比如天祐元年(904年)七月討伐邠、岐,他將大部分軍隊都交給了朱友裕統領。
如果朱友裕還在,朱溫不可能說出那句“死無葬身之地”的話來。他的幾個兒子雖然也是武將,但和李克用的大將比起來,實在有兒童與青年的差距。他後來之所以青睞於朱友文而對其他兒子默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兒子裡沒有一個可以挑起與李克用家族對峙的擔子來。按朱溫的脾氣和武夫特質,他肯定會罵自己怎麼生了一群飯桶。
如果朱友裕不死,太子之位定是他的。因為從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朱溫對這個兒子有什麼偏見,況且,朱友裕是老大,而且在梁建立後與李克用家族的爭鬥使得朱溫必須要選擇一個武人來繼承衣缽。那麼,就不會發生朱友珪血洗宮廷的慘劇。因為他的這些兒子還是很佩服大哥朱友裕的,即使朱溫淫亂不堪,朱友裕掌握的軍隊卻完全可以將這一切擺平。
當朱友裕死後,朱溫身邊剩下的不是笨蛋就是有叛逆之心的人。這些人手中所掌握的保護朱溫性命的軍隊隨時都會反過來把朱溫置於死地。倘若朱友裕還在,保護朱溫的使命必將是朱友裕而不是後來跟著朱友珪進去殺他的左龍虎軍統軍韓勍。因為從朱友裕“束身見朱溫”一事來看,朱友裕顯然不是父親眼中的謀反之人。況且,倘若他反,早就有反的資本,何必要等到朱溫病重時呢!
但朱友裕卻死了,他給父親留下的是死無葬身之地的悲嘆和兄弟屠戮的慘劇。關於朱友裕的死,史書上只含糊地說了一句:“友裕以疾卒。”至於什麼病,史書並沒有講,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朱友裕的病。
朱溫懷疑朱友裕要反,險些就殺了他。這讓這位一直忠心於父親的兒子在以後的歲月里總是謹小慎微,如臨深淵。但在朱友裕看來,父親懷疑自己要反只是一個主因,還有幾個次要因素。在景福元年(892年),朱溫攻鄆,朱友裕先行,在斗門駐紮,想不到晚上被鄆兵圍攻,朱友裕領兵撤退。朱溫在趕來的路上,不知朱友裕已經跑了,所以因為沒有防備而損失慘重。朱溫異常惱火,後在一偏僻村落遇到了朱友裕,這一事件讓朱溫對兒子的勇猛失去了信心。可過不久,圍攻濮州的朱宣時,身為先鋒的朱友裕行軍速度過快反而與後趕上的朱溫失去聯絡,朱溫又很倒霉地遇上了朱宣的幾員猛將,扭頭逃跑。朱宣的人緊追不捨。朱溫跑來跑去就跑到了一大溝前,如果不是溝中有些碎木頭讓馬過去,朱溫很可能被活捉了。這兩件事讓朱溫雷霆大怒,但因為在其兒子裡確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朱友裕,他還是重用朱友裕。又過了些時日,就發生了朱友裕不追朱謹事件。
朱友裕的病症很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一方面,他竭盡所能為父親出力,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另一方面,又要費盡心思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要父親相信自己絕不會謀反。身心疲憊之下,自然死神就來臨了。
所以說,朱友裕與朱友文一樣,都是間接地被朱溫害死的。
遲到的正義(1)
朱友珪殺死父親和朱友文後,因為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附,謀臣猛將都不聽他指揮,加之他本人的放縱,給當時在東都汴梁的朱友貞創造了機會。朱友貞在殺掉朱友文後總心神不寧,他也想報仇。但當時的情形是,他手裡沒有過多的軍隊,後梁軍隊都在楊師厚手裡。所以,他首先取得了楊師厚的支持,然後又激怒了在東都的龍驤軍,朱溫的外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袁象先也參加了進來。公元913年三月二十七日早晨,他帶領人馬衝進了洛陽東宮。朱友珪得知這一事件後,便自殺了。朱友貞稱帝,歷史上習慣稱其為“末帝”。
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痛苦的姿態對父親的大業進行頌揚,並略帶了點良心似的將朱友文實事求是地誇獎了一番。在其登基詔書中,說道:我國家賞功罰罪,必葉朝章,報德伸冤,敢欺天道。苟顯違於法制,雖暫滯於歲時,終振大綱,須歸至理。重念太祖皇帝,嘗開霸府,有事四方。迨建皇朝,載遷都邑,每以主留重務,居守難才,慎擇親賢,方膺寄任。故博王友文,才兼文武,識達古今,俾分憂於在浚之郊,亦共理於興王之地,一心無易,二紀於茲。嘗施惠於士民,實有勞於家國。去歲郢王友珪,常懷逆節,已露凶鋒,將不利於君親,欲竊窺於神器。此際值先皇寢疾,大漸日臻,博王乃密上封章,請嚴宮禁,因以萊州刺史授於郢王友珪,才睹宣頭,俄行大逆。豈有自縱兵於內殿,卻翻事於東都,又矯詔書,枉加刑戮,仍奪博王封爵,又改姓名,冤恥兩深,欺誑何極。伏賴上穹垂祐,宗社降靈。俾中外以葉謀,致遐邇之共怒,尋平內難,獲剿元兇,既雪恥於同天,且免譏於共國。朕方期遁世,敢竊臨人,遽迫推崇,爰膺纘嗣。冤憤既伸於幽顯,霈澤宜及於下泉。博王宜復官爵,仍令有司擇日歸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