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先是說了自己起於亂世,力挽狂瀾,創下大隋基業,接著是說自己無論颳風下雨,雲來雲去,都在為江山社稷努力工作。然後就提到了楊勇,說自己當初廢黜他實在是最英明之舉,如果讓這個傢伙來繼承大業,以後的江山不知會是什麼樣。最後說到楊廣——一個聞名於天下的好人,將來也必是好君主。
現在的我們讀歷史,對其前段論述可以肯定,對其後段的評價與預測完全可以當他是糊塗老頭。
況且,這份遺囑是真是假還有待考證,如果楊廣真的是把他拍肚子拍死的,肯定也能拍出這樣一個假遺囑來。
從楊廣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倒是後一種說法比較可信。在他臨死前,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做了一件大錯事,他恨當初獨孤皇后在他枕頭邊總吹風,他更恨自己把楊勇推進深淵後連一眼都不去看。
楊勇再淫亂,也沒有淫亂到自己妻子身上來。可楊廣……
還是那句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確後悔了。後悔不該背上破壞“立嫡以長”、“次不當立”的古聖先賢遺訓和宗法制度的罪名。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出於楊廣淫亂後宮,而楊勇只是淫亂東宮。
有人說,他是以道德的尺子衡量前後兩個太子。各種關於他臨終的史料中都記載了他罵的那句話,可見他本人認為廢黜楊勇是其終生的一大恨事。
按常理來講,在獨孤氏死後,隋文帝也開始親近女色,多年被獨孤氏壓抑的痛苦一旦爆發出來,其所為定不亞於楊勇。而於此道已經有了太多見解的隋文帝怎麼可能因為楊廣對愛妃的調戲惱火如此?僅僅“以道德的尺子衡量前後兩個太子”來解釋隋文帝的大怒顯然是缺少必要的分量。
楊勇做了近二十年太子,的確很煩。史書里對他理政的事情記之甚少,一個根本原因是父親不撒手權力,漸漸地他就懶得理了。這也正說明了他是有理政之天分的,一個笨蛋絕不會因為不給他權力而放棄理權,只有一個有本事的人才會因為屢屢受挫而放棄理政。
父親楊堅的影響力與努力太大,把楊勇的光輝遮蓋得嚴嚴實實。他只能把這一切不平發泄於交友、玩樂上面。從這方面來講,楊勇是不對的。但其性格早已註定了他必會如此做,而且一去不回頭。楊勇之敗,一敗於自己遇到了楊堅與獨孤氏所要求的品德,二敗於楊廣的心計。
品德與治術之間,太子楊勇在沒有機會施展治術的時候,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道德的放縱上。倘若這种放縱在治術上大放光彩,隋朝還會二代而亡嗎?!
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
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
他失敗了,他沒有坐上本該是他坐的龍椅。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個比他在心機上要高出許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許多的李世民。
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歷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大唐創業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卻被幾個混蛋史官一筆勾銷。他禮賢下士,溫文爾雅,常能提出治國良策,卻被幾個無恥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計。他一直得父皇賞識,被朝野上下愛戴,卻因居安而不思危,終被他的弟弟所殘殺。
於歷史貢獻,我們不敢斷言他登基後會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絕不會太差。可於仁義道德上,我們敢下定論之於李世民的矯揉造作、陰險毒辣,李建成會更磊落光明、仁者無敵。
諸多人認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於他對歷史之貢獻。可歷史除了這些,還有更重要的。真正的王道,不摻半點虛偽的仁德,李世民永遠缺少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備。不然,他也不會有君子之心而血灑玄武門。
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只能嘆息地說一聲: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灑玄武門(1)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大唐太子李建成與其弟齊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愛妃張婕妤慌張而來。她告訴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誣陷他和元吉淫亂後宮,今日又帶了諸多兵將前往玄武門。
李元吉明白,欲進宮就必須走玄武門。他所認識的李世民陰險狠毒,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況且,李世民還帶著兵馬。他建議太子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馬集結起來,然後派人告訴父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勢再說。”
建成卻道:“集結兵馬倒有必要,但託病不去卻不可。世民誣陷我們,我們要去父皇處說明白。倘若不去,不正說明了我們心裡有鬼嗎?”
太子建成在這種時候還敢於去見唐高祖,無非是因為玄武門守將常何是自己的心腹。即使世民有什么小動作,玄武門兵將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無大慮。
兩人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帶了幾名扈從騎馬趕到玄武門。進了門,到臨湖殿時,兩人覺得形勢不對。父皇的侍衛一個也未見。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來,總覺得天上地下都是殺氣。
建成道:“恐有不測。”
一向驍勇善戰的元吉也感覺到了這種危機,拉著建成掉轉馬頭正欲回東宮,臨湖殿左右早閃出了李世民和諸多兵將來。元吉扭頭看李世民,大驚失色。只見李世民渾身著鎧甲,手挽硬弓,騎在一高頭大馬上,儼然是兩軍對壘時的裝束。元吉一面叫建成快跑,一面向世民開弓放箭。但因為過於緊張,力道不夠,準度又失,三箭皆未中。元吉拍馬就跑,李世民卻並未向他放箭,而是把弓對準了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應聲落馬。
現在的我們讀歷史,對其前段論述可以肯定,對其後段的評價與預測完全可以當他是糊塗老頭。
況且,這份遺囑是真是假還有待考證,如果楊廣真的是把他拍肚子拍死的,肯定也能拍出這樣一個假遺囑來。
從楊廣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倒是後一種說法比較可信。在他臨死前,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做了一件大錯事,他恨當初獨孤皇后在他枕頭邊總吹風,他更恨自己把楊勇推進深淵後連一眼都不去看。
楊勇再淫亂,也沒有淫亂到自己妻子身上來。可楊廣……
還是那句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確後悔了。後悔不該背上破壞“立嫡以長”、“次不當立”的古聖先賢遺訓和宗法制度的罪名。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出於楊廣淫亂後宮,而楊勇只是淫亂東宮。
有人說,他是以道德的尺子衡量前後兩個太子。各種關於他臨終的史料中都記載了他罵的那句話,可見他本人認為廢黜楊勇是其終生的一大恨事。
按常理來講,在獨孤氏死後,隋文帝也開始親近女色,多年被獨孤氏壓抑的痛苦一旦爆發出來,其所為定不亞於楊勇。而於此道已經有了太多見解的隋文帝怎麼可能因為楊廣對愛妃的調戲惱火如此?僅僅“以道德的尺子衡量前後兩個太子”來解釋隋文帝的大怒顯然是缺少必要的分量。
楊勇做了近二十年太子,的確很煩。史書里對他理政的事情記之甚少,一個根本原因是父親不撒手權力,漸漸地他就懶得理了。這也正說明了他是有理政之天分的,一個笨蛋絕不會因為不給他權力而放棄理權,只有一個有本事的人才會因為屢屢受挫而放棄理政。
父親楊堅的影響力與努力太大,把楊勇的光輝遮蓋得嚴嚴實實。他只能把這一切不平發泄於交友、玩樂上面。從這方面來講,楊勇是不對的。但其性格早已註定了他必會如此做,而且一去不回頭。楊勇之敗,一敗於自己遇到了楊堅與獨孤氏所要求的品德,二敗於楊廣的心計。
品德與治術之間,太子楊勇在沒有機會施展治術的時候,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道德的放縱上。倘若這种放縱在治術上大放光彩,隋朝還會二代而亡嗎?!
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
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
他失敗了,他沒有坐上本該是他坐的龍椅。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個比他在心機上要高出許多,但在品德上要差許多的李世民。
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歷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大唐創業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卻被幾個混蛋史官一筆勾銷。他禮賢下士,溫文爾雅,常能提出治國良策,卻被幾個無恥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計。他一直得父皇賞識,被朝野上下愛戴,卻因居安而不思危,終被他的弟弟所殘殺。
於歷史貢獻,我們不敢斷言他登基後會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絕不會太差。可於仁義道德上,我們敢下定論之於李世民的矯揉造作、陰險毒辣,李建成會更磊落光明、仁者無敵。
諸多人認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於他對歷史之貢獻。可歷史除了這些,還有更重要的。真正的王道,不摻半點虛偽的仁德,李世民永遠缺少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備。不然,他也不會有君子之心而血灑玄武門。
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只能嘆息地說一聲: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灑玄武門(1)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大唐太子李建成與其弟齊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愛妃張婕妤慌張而來。她告訴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誣陷他和元吉淫亂後宮,今日又帶了諸多兵將前往玄武門。
李元吉明白,欲進宮就必須走玄武門。他所認識的李世民陰險狠毒,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況且,李世民還帶著兵馬。他建議太子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馬集結起來,然後派人告訴父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勢再說。”
建成卻道:“集結兵馬倒有必要,但託病不去卻不可。世民誣陷我們,我們要去父皇處說明白。倘若不去,不正說明了我們心裡有鬼嗎?”
太子建成在這種時候還敢於去見唐高祖,無非是因為玄武門守將常何是自己的心腹。即使世民有什么小動作,玄武門兵將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無大慮。
兩人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帶了幾名扈從騎馬趕到玄武門。進了門,到臨湖殿時,兩人覺得形勢不對。父皇的侍衛一個也未見。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來,總覺得天上地下都是殺氣。
建成道:“恐有不測。”
一向驍勇善戰的元吉也感覺到了這種危機,拉著建成掉轉馬頭正欲回東宮,臨湖殿左右早閃出了李世民和諸多兵將來。元吉扭頭看李世民,大驚失色。只見李世民渾身著鎧甲,手挽硬弓,騎在一高頭大馬上,儼然是兩軍對壘時的裝束。元吉一面叫建成快跑,一面向世民開弓放箭。但因為過於緊張,力道不夠,準度又失,三箭皆未中。元吉拍馬就跑,李世民卻並未向他放箭,而是把弓對準了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應聲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