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這裡,最重要的還應深入探考楚簡本《老子》的異同性的具體緣由,即簡本《老子》甲、乙、丙及《太乙生水》若不是一人一時所寫,為什麼會神奇地收藏在一起,並被後人有機合成《道德經》呢?若是一人寫的,為何原狀又長短形制不一,字體內容或成書時間有異?

  合理的解釋是:

  老子“至關”隱居楚國蒙山(現荊門市象山)前,先寫的《老子》“甲組本”經長時流傳後,已成為公認的“經典”著作——即“長片梯形簡”,作為隱居後的老子或曰“老萊子”寫的《老子》乙、丙、《太一生水》或“言道家之用”的《十五篇》等文字被其弟子或後人留存,並與流傳的“經典”《老子》甲合在一起被收藏傳抄,否則《老子》甲、乙、丙決不會被後人整合成《道德經》並視為一人所著。

  進而推論,老子著述的原藏者及第一整合者(帛本底本作者)極可能知道老子與隱後老子(或曰老萊子)實為一人,因而突破了“經”、“傳”概念,大膽將帛書本或其底本改編成相對完整、統一的《老子》或曰《德道經》。

  可能正是由於老子後人或其弟子收藏了《老子》“甲組本”的同時又留藏了老子隱變為“老萊子”後的其它著述,所以司馬遷《史記》所稱老萊子“十五篇”(可能是老子名變為“老萊子”遺作的部分或全部集稱)被其整歸到《老子》中後就自然“失蹤”了。

  至於郭店楚簡中的《太一生水》,也極可能是因為帛書本與傳世本《老子》的藏抄者當時未能收集到或佚失了,所以在帛書本《老子》以及傳世本《老子》中被漏編了。

  還可以說,荊門郭店楚墓傳承的這套老子或老萊子著述與帛書本底本《老子》是同出一源(老子原著)的而藏數有異,只不過帛書原本的整編者缺少了《太一生水》等篇而未能使其編入老子《德道經》中。換言之,郭店楚墓收藏的老子著述與帛書本《老子》收藏者相比並不完全一致,前者多出了《太一生水》,而後者收藏到的老子著述比墓藏者還多,只是少了《太一生水》而已。

  由此可推定,帛本、世本與簡本《老子》同一“源”而兩藏者都不是老子的完全著述,三本合起來才是已知相對完整的《老子》,但這些究竟是不是最全的老子著述,這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或考古的新發現。

  進而論之,帛書本與楚簡本雖同一源而兩藏本都不是老子的完全著述,而郭店楚墓本《老子》“甲、乙、丙” 及《太一生水》是未經秦、漢以後修改的相對為原生態的《老子》版本之一。

  於是今見的老子著作至少有兩個收藏體系,各自多寡不一:帛書本及傳世本總量多一些,但少了《太一生水》;楚簡本總量少一些(也可能是收集不全或盜失等原因),但多了失傳的《太一生水》,直至被今人挖堀出來。這導致楚簡本與帛書本、傳世本《老子》本相比,體例及文字顯得“混亂”而更為原真些。

  總之,楚簡本《老子》不是摘抄本,也不是全本,僅是老子著作原始一脈的留存方式;帛書本也不一定是全本,而是老子原著的另一種留存方式,並形成了今天人們常見的傳世本《老子》或《德道經》,至於《太一生水》則是早應加補進去的。

  -

  -

  「參考文獻」

  -

  [1]《郭店簡書<老子>的性質及其學術定位》,程水金,原載《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 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2]《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周鳳五,原載《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 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3]譚寶剛《太一生水》乃老聃遺著[A].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古墓新知[C].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 Confucius2000

  [4]《郭店楚簡簡明讀本(一)》第2頁、第3頁、第5頁、第6頁、第14-19頁,主編:翟信斌,鄭孝華,執筆:崔仁義,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5]《郭店楚墓竹簡》荊門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日第一版。

  [6]《郭店楚簡<老子>校釋》作者:塗宗流,引自“荊門郭店楚簡文獻中心”,2008-5-21

  [7]《郭店楚簡》第329頁、333頁、342頁,李柏武,石鳴著,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_

  (本文圖可搜索2010年12月17日《荊門老萊子文化研究建設網》)

  附二:老萊子年表

  「說明:本年表部分為推測,供研究者參考。為相對準確或統一,其年份均以老子生於公元前561年,即以老子年齡大於孔子10歲左右(上不超過公元前571年,下不低於公元前551年,)進行估算,若年表與史事有矛盾之處,可上溯或下延10年左右進行分析。」

  -

  約公元前561年,老萊子出生於宋國相縣賴(厲)鄉曲渦間(曲仁里),原名耳,字聃,亦稱“老子”。

  約公元前555年,老萊子7歲以後,讀鄉校、縣校,師從商容。

  約公元前544年,老萊子18歲左右,入周都洛陽學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