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此外,楚簡《老子》中有不少“侯王”之論,這與老子隱居後棲身於楚國或蝶變為“老萊子”有較大關係,其思想價值及功用也導致了楚王的親自駕訪與請用。
總之,老子有角色轉換為“老萊子”的可能性,並留下了形制與內容有所不同的思想著述。而老萊子其隱蒙前“來歷不明”正好銜接了老子的隱去後“不知所蹤”。這種來歷不明不白、一隱一現的老萊子,極可能就是隱身後的老子或老年老子。當然,這一千古之謎還有待於深入細緻地考證。
附一:聖哲蝶變,真經合一4
三、完整鏈條:楚簡本與傳世本貫通於帛書本
如果上面考論或推定屬實,那怎麼看待分析楚簡本、帛書本與傳世本《老子》的演變過程呢。
經梳理,筆者認為其變化過程的內在邏輯關係是清晰的。下面繪製的《楚簡、帛書與傳世本<老子>源流圖》(圖略)就能說明這一點:
1、楚簡本《老子》或其依據的底本,即老子隱身前後著述的原生態文本,它是帛書本與傳世本《老子》的基礎,或者說三者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因為帛本與世本《老子》包含了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不同形制抄本的內容,也是老子或老萊子不同時期言論的彙編。
2、從帛書本開始或以前,就把《老子》甲、乙、丙納入“一體化”進行了整編,其內容上是簡本《老子》與世本《老子》兩端變異的載體之一,或者說是承接《老子》簡、帛、今三種版本前後變化的中端鏈條。因為只有帛本《老子》才集簡本《老子》與世本《老子》的文字差異於一身。一方面帛本《老子》包含了世本《老子》沒有而簡本《老子》有的字詞語句,如“湖版”《郭店楚簡簡明讀本》“楚簡、帛書與傳世本《老子》對照”表中,楚簡甲三(4)“自遺咎也,攻(功)述(遂)身退”,在帛書中亦為“自遺咎也,功述(遂)身芮(退)”,而在傳世本《老子》第9章中卻變成了“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之語勢。另一方面,帛本《老子》也包含了簡本《老子》所沒有的世本《老子》中有的字語、內容與結構。如楚簡甲四(1)“三言以為[事],不足,或命之或(有)[乎]豆(屬)”,帛書中卻為“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與傳世本《老子》第19章中“此三者,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基本一致,等等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帛書本是楚簡本被傳世本《老子》改編或增加文字內容的“載體”證明,如在帛本中明顯地比簡本多出的許多文字,與世本《老子》大多一致。
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為何筆者不認為楚簡本是完本《老子》的摘抄本呢?因為帛本多出的文字有些是在簡本一根竹片中完整的章句式中切入的,如在《老子》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竹簡本身斷句或轉段標跡,下同)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一簡中,在“道法自然”與“天地之間”多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是摘抄,一般不會在一片竹簡中掉句而錄,使文意不太完整。此只能認為簡本《老子》的底本本身就缺失了帛本這句多出的內容。
當然,筆者並不完全認為,這些多出的字句都是帛書本底本或抄錄者有意作了改編,有些增容改句可能是帛本所依據的底本字數或來源與簡本不同,或者說是楚簡本底本在流傳中丟失了一些竹簡,但可以肯推定的是:帛本及世本《老子》的章次順序是在楚簡《老子》源本或原生態《老子》的基礎上作了調整的,這才使得《老子》甲、乙、丙之文本的形式與內容的諸多差異性得到了消融,也使後人能把《老子》甲、乙、丙三種不同形制、不同時間的文字從整體上當著一人一著的經典《老子>去看待。
3、傳世本《老子》是對楚簡本及帛書本《老子》為基礎的進一步修編。儘管帛書本在文字內容上表現了楚簡本與傳世本兩端變化的一些過程,筆者並不一定認為傳世本是在帛書本或其底本基礎上進一步改編完善的,而是自有其原藏底本,因為在傳世本中有少量與楚簡本相同而與帛書本不同的文字,如簡本《老子》乙二(4)中有“貴大患若身,可(何)胃(謂)[寵]辱”與世本《老子》第13章中“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就基本一致,而與帛書本《老子》中“貴大[患]若身,何(謂)龍(寵)辱若驚”在字句語勢上反不太一致。
可以認為,在漢初帛書本產生之前,後人已對老子原著的零散狀態進行過一次大的梳理整編,這成為傳世本與帛書本大致相同的文字基礎,以後又逐步分流,導致一個“道”上“德”下,一個“德”上“道”下之篇次相反了。
傳世本與帛書本《老子》都含蓋了楚簡本《老子》甲、乙、丙的內容,其結構完整,文句優美,思想豐富,雖是後人有意為之,但使原著的形式(性質)差異與著者身份得到了統一,也使我們看到了老子與老萊子同為一人的邏輯線路。
由此還可推論,史傳老萊子“十六篇”並未完全佚失,而被相對完整地集合在郭店楚簡本與漢帛本、傳世本《老子》中。
總之,老子有角色轉換為“老萊子”的可能性,並留下了形制與內容有所不同的思想著述。而老萊子其隱蒙前“來歷不明”正好銜接了老子的隱去後“不知所蹤”。這種來歷不明不白、一隱一現的老萊子,極可能就是隱身後的老子或老年老子。當然,這一千古之謎還有待於深入細緻地考證。
附一:聖哲蝶變,真經合一4
三、完整鏈條:楚簡本與傳世本貫通於帛書本
如果上面考論或推定屬實,那怎麼看待分析楚簡本、帛書本與傳世本《老子》的演變過程呢。
經梳理,筆者認為其變化過程的內在邏輯關係是清晰的。下面繪製的《楚簡、帛書與傳世本<老子>源流圖》(圖略)就能說明這一點:
1、楚簡本《老子》或其依據的底本,即老子隱身前後著述的原生態文本,它是帛書本與傳世本《老子》的基礎,或者說三者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因為帛本與世本《老子》包含了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不同形制抄本的內容,也是老子或老萊子不同時期言論的彙編。
2、從帛書本開始或以前,就把《老子》甲、乙、丙納入“一體化”進行了整編,其內容上是簡本《老子》與世本《老子》兩端變異的載體之一,或者說是承接《老子》簡、帛、今三種版本前後變化的中端鏈條。因為只有帛本《老子》才集簡本《老子》與世本《老子》的文字差異於一身。一方面帛本《老子》包含了世本《老子》沒有而簡本《老子》有的字詞語句,如“湖版”《郭店楚簡簡明讀本》“楚簡、帛書與傳世本《老子》對照”表中,楚簡甲三(4)“自遺咎也,攻(功)述(遂)身退”,在帛書中亦為“自遺咎也,功述(遂)身芮(退)”,而在傳世本《老子》第9章中卻變成了“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之語勢。另一方面,帛本《老子》也包含了簡本《老子》所沒有的世本《老子》中有的字語、內容與結構。如楚簡甲四(1)“三言以為[事],不足,或命之或(有)[乎]豆(屬)”,帛書中卻為“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與傳世本《老子》第19章中“此三者,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基本一致,等等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帛書本是楚簡本被傳世本《老子》改編或增加文字內容的“載體”證明,如在帛本中明顯地比簡本多出的許多文字,與世本《老子》大多一致。
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為何筆者不認為楚簡本是完本《老子》的摘抄本呢?因為帛本多出的文字有些是在簡本一根竹片中完整的章句式中切入的,如在《老子》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竹簡本身斷句或轉段標跡,下同)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一簡中,在“道法自然”與“天地之間”多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是摘抄,一般不會在一片竹簡中掉句而錄,使文意不太完整。此只能認為簡本《老子》的底本本身就缺失了帛本這句多出的內容。
當然,筆者並不完全認為,這些多出的字句都是帛書本底本或抄錄者有意作了改編,有些增容改句可能是帛本所依據的底本字數或來源與簡本不同,或者說是楚簡本底本在流傳中丟失了一些竹簡,但可以肯推定的是:帛本及世本《老子》的章次順序是在楚簡《老子》源本或原生態《老子》的基礎上作了調整的,這才使得《老子》甲、乙、丙之文本的形式與內容的諸多差異性得到了消融,也使後人能把《老子》甲、乙、丙三種不同形制、不同時間的文字從整體上當著一人一著的經典《老子>去看待。
3、傳世本《老子》是對楚簡本及帛書本《老子》為基礎的進一步修編。儘管帛書本在文字內容上表現了楚簡本與傳世本兩端變化的一些過程,筆者並不一定認為傳世本是在帛書本或其底本基礎上進一步改編完善的,而是自有其原藏底本,因為在傳世本中有少量與楚簡本相同而與帛書本不同的文字,如簡本《老子》乙二(4)中有“貴大患若身,可(何)胃(謂)[寵]辱”與世本《老子》第13章中“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就基本一致,而與帛書本《老子》中“貴大[患]若身,何(謂)龍(寵)辱若驚”在字句語勢上反不太一致。
可以認為,在漢初帛書本產生之前,後人已對老子原著的零散狀態進行過一次大的梳理整編,這成為傳世本與帛書本大致相同的文字基礎,以後又逐步分流,導致一個“道”上“德”下,一個“德”上“道”下之篇次相反了。
傳世本與帛書本《老子》都含蓋了楚簡本《老子》甲、乙、丙的內容,其結構完整,文句優美,思想豐富,雖是後人有意為之,但使原著的形式(性質)差異與著者身份得到了統一,也使我們看到了老子與老萊子同為一人的邏輯線路。
由此還可推論,史傳老萊子“十六篇”並未完全佚失,而被相對完整地集合在郭店楚簡本與漢帛本、傳世本《老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