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當然,這三、四組文字前後也顯示出一定的言道家之“意”與“用”的關係。不過,有些差異不是絕對的。由於楚簡《老子》不是一個保存完整的本子,只是綜合多方面情況,才能指出各本之間的形式與內容的不同性。
如果拋開傳世本《老子》先入為主的觀念,僅從郭店楚簡當時留存的狀態來看,甲、乙、丙三組文本不能簡單地確定為老子一人所著或統名之為《老子》。《老子》甲、乙、丙之命名是因其內容被傳世本整合為《老子》後切入的概念。嚴格地說,《老子》甲、乙、丙只能稱為老子學說或道家言論,或者從形式上看有著“經”與“傳”、“注”之區別,除非歷史確能證明《老子》甲、乙、丙為老子一人著述或找到其差異性的原由,才能把其真正定名為《老子》及老子所著。
這是否可能呢?
附一:聖哲蝶變,真經合一3
二、合理推論:老子與老萊子同人著的歷時性
如何辯識《老子》甲、乙、丙的統一性與差異性的內在原因,應結合已有的歷史文獻及現代知識進行全面細緻地分析。
前有所析,《老子》甲、乙、丙中能真正稱得上經典或被當時認可且十分重要的只有《老子》甲。令人困惑的是:老子因避世亂“至關”隱去前若只寫作了《老子》甲,那就不可能再有什麼著述留給後人了,否則,歷史就不會出現對其人“不知所蹤”之記述。
既然《老子》甲、乙、丙三組原始文本形式、內容有所不同,且有一定的時差性或相對分離性(或稱有“經”、“傳”之別),即有些學者認為的簡本《老子》可能非一人一時之著,那麼後世為什麼又把這三組文本當一人之著看待,並早在漢初帛本中就得到有機整合呢?這裡面必定有能內在“統一”它的合理的因素,即能統一於三組文本關係或言論的角色。
歷史性地看,這個能統一於三組文本關係的人就是老萊子或隱居荊楚蒙山(現荊門市象山)後的老子。
關於老萊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未能否認其人為老子,並以老子“或曰老萊子”稱之。老子後學者們也有不少考證認為老萊子就是老子的。本人也於2010年發表了12萬餘字的長篇人物考論《千古大隱老萊子——老子真跡考》(見荊門市文化期刊《荊楚風》2010年5月增刊),從老子生、名、籍、著、隱等五個方面去考證其“蝶變”為老萊子的歷史可能性及真跡,受到學界的一定認可。
本文不在此詳考老子與老萊子的複雜關係,僅就楚簡、帛書、傳世的三種《老子》版本的內在聯繫,去具體分析“兩老”為一人或《老子》甲、乙、丙及《太一生水》為老子(老萊子)一人著的可能性,即老子後來隱居荊門蒙山(今象山)名變為“老萊子”之歷史角色是釋疑解惑《老子》甲、乙、丙及《太一生水》既有“差異性”又有“統一性”的主打鑰匙之一。
其理由是:
1、只有老萊子或隱身後的老年老子能夠承接這三組文本的歷時性。按一般知識,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後就“不知所蹤”了,但越來越多的史跡表明老子並非真的不見其蹤,而是現身在荊楚蒙山人稱“老萊子”,且留下新的著述“十五篇”。如果這“十五篇”沒有真的佚失,而是被整合在後世的《老子》中,那“後老子”的言論,即《老子》甲、乙、丙之間歷時性差異或形式、內容當然就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說,只有老萊子這個歷史角色才能釋解《老子》甲、乙、丙包括《太乙生水》這四組文本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的關係。
2、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同時發現《老子》甲、乙、丙本身就說明三者雖不同形制,但還是能當“一人之著”或“一家學說”看待的。在這個時期,除老萊子外,沒人能與老子“並駕齊驅”或為《老子》甲作“傳”、“注”。 而且老萊子雖然與老子名號有所不同,但確實都姓“老”尊“子”、與老子同時並都受到過孔子拜訪為師——歷史在這麼狹窄的時空內不可能有如此重大的巧合。關於這一點,筆者在拙著《千古大隱老萊子——老子真跡考》中已充分考述過這一點。
3、在先秦歷史文獻中,常出現老子與老萊子語主混亂或故事重疊,是“兩老”為一人的外在表現,也是《老子》甲、乙、丙本之差異性能統一於一人的歷史佐征。如《戰國策.楚策四》:或謂黃齊曰:“公不聞老萊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齒之堅也,六十而盡相靡也。”這與史籍中大量記載老子以“齒、舌”示人之典故是一致的。又如《史記.老子列傳》講孔子問禮於老子,文中“去子之驕色與多欲,態色與淫志”與老萊子“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是類似說法。[7]
4、《老子》甲、乙、丙組文字內容有所不同,或呈現出司馬遷所說言道家之“意”與“用”的關係,可以看著是老子與老萊子(老年老子)閱歷不斷豐富、思想不斷深化、理論不斷實用的表現。只不過在後來,老子或老萊子所著述《老子》乙、丙及《太一生水》一時未被當作經典著作去看,這當然與其著述流傳時間較短、其人隱居後與世相對隔離,未被外界充分認識及與認可度有關。
如果拋開傳世本《老子》先入為主的觀念,僅從郭店楚簡當時留存的狀態來看,甲、乙、丙三組文本不能簡單地確定為老子一人所著或統名之為《老子》。《老子》甲、乙、丙之命名是因其內容被傳世本整合為《老子》後切入的概念。嚴格地說,《老子》甲、乙、丙只能稱為老子學說或道家言論,或者從形式上看有著“經”與“傳”、“注”之區別,除非歷史確能證明《老子》甲、乙、丙為老子一人著述或找到其差異性的原由,才能把其真正定名為《老子》及老子所著。
這是否可能呢?
附一:聖哲蝶變,真經合一3
二、合理推論:老子與老萊子同人著的歷時性
如何辯識《老子》甲、乙、丙的統一性與差異性的內在原因,應結合已有的歷史文獻及現代知識進行全面細緻地分析。
前有所析,《老子》甲、乙、丙中能真正稱得上經典或被當時認可且十分重要的只有《老子》甲。令人困惑的是:老子因避世亂“至關”隱去前若只寫作了《老子》甲,那就不可能再有什麼著述留給後人了,否則,歷史就不會出現對其人“不知所蹤”之記述。
既然《老子》甲、乙、丙三組原始文本形式、內容有所不同,且有一定的時差性或相對分離性(或稱有“經”、“傳”之別),即有些學者認為的簡本《老子》可能非一人一時之著,那麼後世為什麼又把這三組文本當一人之著看待,並早在漢初帛本中就得到有機整合呢?這裡面必定有能內在“統一”它的合理的因素,即能統一於三組文本關係或言論的角色。
歷史性地看,這個能統一於三組文本關係的人就是老萊子或隱居荊楚蒙山(現荊門市象山)後的老子。
關於老萊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未能否認其人為老子,並以老子“或曰老萊子”稱之。老子後學者們也有不少考證認為老萊子就是老子的。本人也於2010年發表了12萬餘字的長篇人物考論《千古大隱老萊子——老子真跡考》(見荊門市文化期刊《荊楚風》2010年5月增刊),從老子生、名、籍、著、隱等五個方面去考證其“蝶變”為老萊子的歷史可能性及真跡,受到學界的一定認可。
本文不在此詳考老子與老萊子的複雜關係,僅就楚簡、帛書、傳世的三種《老子》版本的內在聯繫,去具體分析“兩老”為一人或《老子》甲、乙、丙及《太一生水》為老子(老萊子)一人著的可能性,即老子後來隱居荊門蒙山(今象山)名變為“老萊子”之歷史角色是釋疑解惑《老子》甲、乙、丙及《太一生水》既有“差異性”又有“統一性”的主打鑰匙之一。
其理由是:
1、只有老萊子或隱身後的老年老子能夠承接這三組文本的歷時性。按一般知識,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後就“不知所蹤”了,但越來越多的史跡表明老子並非真的不見其蹤,而是現身在荊楚蒙山人稱“老萊子”,且留下新的著述“十五篇”。如果這“十五篇”沒有真的佚失,而是被整合在後世的《老子》中,那“後老子”的言論,即《老子》甲、乙、丙之間歷時性差異或形式、內容當然就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說,只有老萊子這個歷史角色才能釋解《老子》甲、乙、丙包括《太乙生水》這四組文本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的關係。
2、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同時發現《老子》甲、乙、丙本身就說明三者雖不同形制,但還是能當“一人之著”或“一家學說”看待的。在這個時期,除老萊子外,沒人能與老子“並駕齊驅”或為《老子》甲作“傳”、“注”。 而且老萊子雖然與老子名號有所不同,但確實都姓“老”尊“子”、與老子同時並都受到過孔子拜訪為師——歷史在這麼狹窄的時空內不可能有如此重大的巧合。關於這一點,筆者在拙著《千古大隱老萊子——老子真跡考》中已充分考述過這一點。
3、在先秦歷史文獻中,常出現老子與老萊子語主混亂或故事重疊,是“兩老”為一人的外在表現,也是《老子》甲、乙、丙本之差異性能統一於一人的歷史佐征。如《戰國策.楚策四》:或謂黃齊曰:“公不聞老萊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齒之堅也,六十而盡相靡也。”這與史籍中大量記載老子以“齒、舌”示人之典故是一致的。又如《史記.老子列傳》講孔子問禮於老子,文中“去子之驕色與多欲,態色與淫志”與老萊子“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是類似說法。[7]
4、《老子》甲、乙、丙組文字內容有所不同,或呈現出司馬遷所說言道家之“意”與“用”的關係,可以看著是老子與老萊子(老年老子)閱歷不斷豐富、思想不斷深化、理論不斷實用的表現。只不過在後來,老子或老萊子所著述《老子》乙、丙及《太一生水》一時未被當作經典著作去看,這當然與其著述流傳時間較短、其人隱居後與世相對隔離,未被外界充分認識及與認可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