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難以想像,一個雄視南北的駭世大國,一夜間也能兵敗如山倒,且退回到荊山漢水之間,還遭受了一場王室之難。

  看來天道人心實難把握,除了順應為之外,任何逆流而動,只能留下如此慘圖。

  憑弔一番後,我們候舟渡過長江,進入一帶完全陌生的不名之地。

  對此,大家心裡並不慌張,因為我們心胸飽滿。

  籍著一家人團結同心,有著一雙勤勞之手,就能過得身安食足。

  何況 “解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

  ......

  不知又過了幾年幾月。

  一日,我得了風寒,高燒不止。

  迷糊中,我似乎回到宋國賴鄉,看見賴胭微笑地向我走來;忽兒又見蒙山父母像在呼喚“耳子” 似的,我難以動彈、回應。

  隔了好久,猶聞子玉捏著我手,在耳邊輕聲喊道:

  “耳哥,耳哥哥,你可要醒來呀,我們都在等你醒來,你一定要醒來啊!”

  我聽得清晰,不料竟不能回答,只想睡覺,只想休息。

  以後漸漸失去了知覺、失去了記憶......

  最後,我好像飄浮在半空中,或游移於賴鄉之門,胭兒在向我招手;或佇立在蒙山之上,看人世千年晃過,以至見到人們發現我書寫的一些簡文,似有萬千話要說,才吐得此些言語。

  不知你們能否聽見?

  _

  特別要交待一點的是:

  在我的靈魂神遊於天地間的時候,長子李宗因思念故國與母親而回歸中原了,後為魏將。這裡所說的魏將,是指“三家分晉”前的魏氏之將。不然有人會置疑宗兒怎可能活到戰國時代;

  次子李簡留居楚國,一心收集、整理我之著述,後楚王召用,為新的太子之師;

  小女簫兒永伴於子玉身邊,守候我們......

  第卅一章遺簡人間99秦佚弔喪

  悲歡離合,人之常矣!

  我去世後,才知秦佚曾來哭過。

  莊老弟在《莊子.養生主》上記述道:

  _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祈言而言、不祈哭而哭者。是循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懸)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_

  現代人根據《莊子》的記述展開描寫:

  老聃長壽,一百六十餘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

  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

  老聃好友秦佚來弔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

  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

  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乎?不合於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

  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

  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

  呵呵,反正這都是身後事,真假與否,我亦不知,就姑妄信之。

  不過聽秦佚弟子的言說,還真有幾分像我之所想所言。

  人生就這麼回事兒,看穿了,就能輕鬆對待;若生在其中不覺,當然萬分痛苦難解。

  這也怪不得世人。

  我的體會是,所謂難捨人生,就是難捨感情而不僅僅是軀體。

  而感情正是人生的精華與神韻所在。

  幸而人間有文化,如舞蹈、歌樂、繪畫、文字乃至現代文學、戲劇、電影等綜合藝術,才把人生的精華留住,代代相傳。所謂精神不死,大概是指這些方面吧?

  我今所述所講或生命的精華,已體現在源遠流長的古文獻及傳說中,人們靠它認識我,並進行藝術想像及發揮,我的生命及精華也就永存於人類的記憶中,我亦相對獲得了永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