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逐使我的來路被現代人稱之為“千古之謎”。
說來不知是有幸還是怎的,我作為老萊子之來歷,被人記在一本《列仙傳》中,其云:
“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葅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
《列仙傳》舊題為西漢劉向撰。它是中國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神仙人物傳記著作,宋以來傳本共敘述了七十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跡,且是宣揚道教神仙的著作之一。
儘管劉向把我打入“神仙人物”,不能使人們完全相信,但總算給“突然而至”的我之來歷有了一個說法。
其二,又一本名為劉向所著的《列女傳》也記載:“楚老萊妻,楚老萊子之妻也。萊子逃世,耕於蒙山之陽......”
此述我之來路與《列仙傳》大同小異,可能源於一種史料或說法。
後來,晉人皇甫謐在《高士傳》中亦載明:“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
——以上記述本無二致,後使人發生歧義或新線索的是:
清末濟南學者馬國翰在《玉函山房輯佚書.道家書目.老萊子》中引用晉人皇甫謐《高士傳》時,在“老萊子者......逃世耕於蒙山之陽”句中加上了“楚公室亂”四個字。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再尋跡上溯了一下,原來此記還見於北宋李昉等奉敕編撰的《太平御覽》卷五百一逸民部六之記述,其與《玉函山房輯佚書》略同,只是後文把“老萊子亦隨其妻,至於河南。以萊子為老萊子,人莫知其所終也”記為“以萊子為老子,人莫知其所終也。”
看來這個早期版本中“以萊子為老子”之句更原真一些,第一次透露了我的“真相”,但沒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
可以想見,這套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在增記老萊子是避“楚公室亂”隱蒙時,或許有其史料來源,不能讓後人輕易否認。
但正是這漢後史籍所增載的逃“楚公室亂”,引起了人們對我“老萊子”與“老子”身份及是否為一人產生了新的疑義。
一些學者以此為據,推論老萊子是躲楚公室“白公之亂”而隱居荊門“蒙山之陽”的。尤其是流行於世的《楚國歷史大事記》中,把“老萊子為避戰亂,南適蒙山”之事記於“白公勝殺子西、子期於朝,劫惠王”的公元前479年。
有人由此推測,從我老子出生時間約為公元前571年至561年時間段看,到隱荊楚蒙山(避“楚公室亂”),其年已八九十歲了,幾乎不可能“斑衣娛親”,便認為我“老萊子”可能晚生於“老子”,而且孔子是否在楚國蒙山碰見隱者我等事關老萊子來歷的諸多問題,就成了很難說透的歷史懸疑,進而以此作為我老萊子是“生於老子之後”的另一道家學派人物的依據之一。
當然,有些學者雖不同意這個看法,但也沒有其它史證來否認。
其實,我在前面已講過,所謂“斑衣娛親”的故事是在郢郊居住時發生的,那時我才七十多歲,後人不知其故,把兩地之事混為一團,當然會引起人們對我身份的懷疑。
我父母長壽,都是在百歲左右時安然去世的,這確幸於子玉的精心照料及與我的不斷退隱,營造了一個“亂世不亂家”的和諧清靜環境。
世人若想探尋長壽之謎,這個隱逸環境是不可或缺的。
我之長壽亦如此。
第廿九章逃隱蒙山91隱地之爭
我隱蒙山之來歷,在文獻中僅存上述記載。
但這個蒙山到底在今何處呢?人們也不是沒有爭論。
關於蒙山,在今天的百度詞條里搜索,至少有5處:山東蒙山、四川蒙山、山西蒙山、湖北蒙山(古稱)、廣西蒙山。
涉及我老萊子隱蹤的有兩處:一是“山東蒙山,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谷子的足跡”;二是“湖北蒙山,即湖北荊門象山的古稱(南宋之前),歷史人物老萊子曾在此隱居。”
關於荊門象山之古名為蒙山,史料上是這樣記述的:
在“姓氏文化”中,認為高陽氏起源有四:其三是據《路史》所載,楚大夫食采於蒙(故城在今湖北荊門西之蒙山),其後以邑為氏。
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七湖廣三:“荊門州府,春秋時楚地。漢為南郡地。”“......州環列重山,縈繞大澤,西控巴峽,扼其咽喉;東連鄢、郢,為之襟帶,信荊楚之門戶,實襄、漢之藩垣。”“......東山在州治東南一里。一名東堡山。州西三里有西山,亦名西堡山。又蒙山,在州西一里,兩山對峙,如峨嵋然。麓有蒙惠二泉,舊名泉子山,一名象山。”
以上是一般認識。
在學術上,我所隱之蒙山,也有四種說法:
一是“魯國之蒙”。《漢書.地理志》云:“泰山郡,蒙陰:《禹貢》蒙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蒙山下”。《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七》載:“沂州,費縣:蒙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楚老萊子所耕處。”此蒙山,在春秋時屬魯國,即《左傳.哀公十七年》所載“公會齊侯盟於蒙”之“蒙”也。
說來不知是有幸還是怎的,我作為老萊子之來歷,被人記在一本《列仙傳》中,其云:
“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葅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
《列仙傳》舊題為西漢劉向撰。它是中國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神仙人物傳記著作,宋以來傳本共敘述了七十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跡,且是宣揚道教神仙的著作之一。
儘管劉向把我打入“神仙人物”,不能使人們完全相信,但總算給“突然而至”的我之來歷有了一個說法。
其二,又一本名為劉向所著的《列女傳》也記載:“楚老萊妻,楚老萊子之妻也。萊子逃世,耕於蒙山之陽......”
此述我之來路與《列仙傳》大同小異,可能源於一種史料或說法。
後來,晉人皇甫謐在《高士傳》中亦載明:“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
——以上記述本無二致,後使人發生歧義或新線索的是:
清末濟南學者馬國翰在《玉函山房輯佚書.道家書目.老萊子》中引用晉人皇甫謐《高士傳》時,在“老萊子者......逃世耕於蒙山之陽”句中加上了“楚公室亂”四個字。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再尋跡上溯了一下,原來此記還見於北宋李昉等奉敕編撰的《太平御覽》卷五百一逸民部六之記述,其與《玉函山房輯佚書》略同,只是後文把“老萊子亦隨其妻,至於河南。以萊子為老萊子,人莫知其所終也”記為“以萊子為老子,人莫知其所終也。”
看來這個早期版本中“以萊子為老子”之句更原真一些,第一次透露了我的“真相”,但沒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
可以想見,這套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在增記老萊子是避“楚公室亂”隱蒙時,或許有其史料來源,不能讓後人輕易否認。
但正是這漢後史籍所增載的逃“楚公室亂”,引起了人們對我“老萊子”與“老子”身份及是否為一人產生了新的疑義。
一些學者以此為據,推論老萊子是躲楚公室“白公之亂”而隱居荊門“蒙山之陽”的。尤其是流行於世的《楚國歷史大事記》中,把“老萊子為避戰亂,南適蒙山”之事記於“白公勝殺子西、子期於朝,劫惠王”的公元前479年。
有人由此推測,從我老子出生時間約為公元前571年至561年時間段看,到隱荊楚蒙山(避“楚公室亂”),其年已八九十歲了,幾乎不可能“斑衣娛親”,便認為我“老萊子”可能晚生於“老子”,而且孔子是否在楚國蒙山碰見隱者我等事關老萊子來歷的諸多問題,就成了很難說透的歷史懸疑,進而以此作為我老萊子是“生於老子之後”的另一道家學派人物的依據之一。
當然,有些學者雖不同意這個看法,但也沒有其它史證來否認。
其實,我在前面已講過,所謂“斑衣娛親”的故事是在郢郊居住時發生的,那時我才七十多歲,後人不知其故,把兩地之事混為一團,當然會引起人們對我身份的懷疑。
我父母長壽,都是在百歲左右時安然去世的,這確幸於子玉的精心照料及與我的不斷退隱,營造了一個“亂世不亂家”的和諧清靜環境。
世人若想探尋長壽之謎,這個隱逸環境是不可或缺的。
我之長壽亦如此。
第廿九章逃隱蒙山91隱地之爭
我隱蒙山之來歷,在文獻中僅存上述記載。
但這個蒙山到底在今何處呢?人們也不是沒有爭論。
關於蒙山,在今天的百度詞條里搜索,至少有5處:山東蒙山、四川蒙山、山西蒙山、湖北蒙山(古稱)、廣西蒙山。
涉及我老萊子隱蹤的有兩處:一是“山東蒙山,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谷子的足跡”;二是“湖北蒙山,即湖北荊門象山的古稱(南宋之前),歷史人物老萊子曾在此隱居。”
關於荊門象山之古名為蒙山,史料上是這樣記述的:
在“姓氏文化”中,認為高陽氏起源有四:其三是據《路史》所載,楚大夫食采於蒙(故城在今湖北荊門西之蒙山),其後以邑為氏。
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七湖廣三:“荊門州府,春秋時楚地。漢為南郡地。”“......州環列重山,縈繞大澤,西控巴峽,扼其咽喉;東連鄢、郢,為之襟帶,信荊楚之門戶,實襄、漢之藩垣。”“......東山在州治東南一里。一名東堡山。州西三里有西山,亦名西堡山。又蒙山,在州西一里,兩山對峙,如峨嵋然。麓有蒙惠二泉,舊名泉子山,一名象山。”
以上是一般認識。
在學術上,我所隱之蒙山,也有四種說法:
一是“魯國之蒙”。《漢書.地理志》云:“泰山郡,蒙陰:《禹貢》蒙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蒙山下”。《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七》載:“沂州,費縣:蒙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楚老萊子所耕處。”此蒙山,在春秋時屬魯國,即《左傳.哀公十七年》所載“公會齊侯盟於蒙”之“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