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如果讓日本人繼續這樣造假下去,等到新世紀,中國有了足夠的實力,再來揭露日本人的行為,讓「日本製造」陷入崩潰,「中國製造」就能取而代之,成為市場的贏家。

  讓子彈再飛一會,馮嘯辰有這個耐心。

  不過,這一點馮嘯辰是不會向羅翔飛說起的,穿越者的預見,還是不要隨便亂說為好。

  「如果你不打算公開此事,那麼在公司內部,也就不要說起這件事了。老吳和老薛兩個人是比較有原則性的,你可以適當向他們透露一二,以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提起注意。至於其他人,就不必說了,你可以換一個理由來解釋日方向我方轉讓技術的原因。」羅翔飛吩咐道。

  「明白!」馮嘯辰答應道,「我就說日本人先向我們的工人潑了髒水,被我們反駁之後,不得不拿出一些技術來賠禮道歉,這個理由,我相信大多數同志是會相信的。」

  「哈哈,真有你的,說瞎話連草稿都不用打。」羅翔飛半褒半貶地開了句玩笑,然後又認真地問道:「對了,小馮,你這次換回來的技術,打算怎麼處理?是讓江城鋼鐵廠直接和仙戶制鋼所洽談嗎?」

  「當然不是。」馮嘯辰理直氣壯地說道,「這個機會,算是曉迪創造出來的,屬於咱們裝備公司的財富,怎麼能白白送給江鋼?我早想好了,這些技術的轉讓事宜,可以請江鋼和其他幾家企業與我們一起去談,談回來的智慧財產權是屬於裝備公司的,江鋼充其量有優先使用權,專利使用費那是一分錢也不能少的。」

  「你不會是說,這些專利費應當交給小杜吧?」羅翔飛沒好氣地問道。對於馮嘯辰給公司賺錢的本領,他一向是很欣賞的,但實在接受不了這種紅果果的語言,這哪像個國家幹部說出來的話?

  「這倒不必了。」馮嘯辰嘻嘻笑道,「就算是小杜為咱們裝備公司做的貢獻好了。他們的實驗室每年都從裝備公司承接好幾個大型課題,為咱們做點貢獻也是理所應當的。這些專利費,是要投入到後續研究中去的,咱們光是引進了專利,消化吸收還是一項大工程呢。對於這些技術,咱們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出更先進的技術,花錢的地方還多著呢。」

  說到後面的時候,他已經嚴肅起來了。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搞工業真是一件燒錢的事情,馮嘯辰現在是深深地體會到了。

  前一世的馮嘯辰不是沒見過大錢,國家搞大飛機,一投就是1000多億,搞集成電路,又是1000多億。在那個時候,幾十億的金額對於國家來說只是一筆「小錢」,甚至有哪個城市搞個什麼產業振興計劃,投入都是論百億計算的。

  可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沒有這麼富裕了。整個國家的GDP也就是2萬多億元人民幣,財政收入3500億,要像灑胡椒麵一樣灑在國防、教育、衛生、支農、扶貧、治安、行政等方面,最終落到科技上的投入還不到200億元。而這200億,也不是能夠全部拿來做實驗搞研究的,而是要支付整個科研系統的人頭費、行政支出,可想而知,實際用來研發某項技術的錢還能剩下多少。

  財政拿不出錢,於是只能鼓勵各單位「創收」,學校開各種培訓班賺錢,醫院把科室承包出去賺錢,科研院所沒啥賺錢的手段,就拿一幢辦公樓出來租給外面的公司,收點租金改善一下職工的生活。後世有些批評家站在道德高處,指責當年的各級部門把各種民生事業都搞成了「產業化」。毫無疑問,這種指責的理由是非常高大上的,可惜缺乏了一點歷史常識。1992年的中國,如果不搞產業化經營,恐怕學校里的老師、醫院裡的醫生都已經下海謀生去了,哪還能留下什麼人才。

  裝備工業公司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作為承擔重大裝備研發任務的機構,裝備工業公司要組織全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各種技術攻關,這些攻關無不需要海量的投入。而裝備工業的研發,動輒就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誰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長期投入?

  馮嘯辰在裝備公司里最出彩的地方,就在於他擅長賺錢。用吳仕燦他們開玩笑的話說,馮嘯辰幾乎是鑽進錢眼裡去了。以往重裝辦向科研單位下達研發課題,基本上是扔下錢就不管了,根本不會考慮什麼成本收益之類的。自從馮嘯辰倡議建立裝備工業基金之後,科研在重裝辦以及後來的裝備工業公司就成為一項需要計算利潤的活動。馮嘯辰要求技術處在發出每個課題的時候,都要強調課題研究必須能夠轉化為生產力,要形成專利技術。他還特別要求研究人員在突破一個理論難點之後,不得擅自發表學術論文,必須先將研究形成的專利提交申請之後,才能公開結論。

  早些年,中國有很多科研成果都曾經犯過這類錯誤,那就是研究人員缺乏經濟意識,有一點新發現就趕緊寫文章發表,西方企業受這些文章的啟發,開發出了實用技術,並申請專利。等中國人要使用這項技術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不是技術的所有者,不得不向國外支付高昂的專利費用。

  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歸結於中國的科研人員智商不夠,低智商的人是不可能搞出創新成果的。中國的科研人員之所以不重視科研專利,在於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經濟聯繫。科研人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企業也不知道科研人員在搞什麼研究。好不容易有一項成果能夠在企業中得到應用,相關的科研人員非但拿不到報酬,還要承擔去企業指導技術應用的工作,等於憑空添了一番麻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