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康熙朝儲位之爭綿延了二十年,對當時以及雍正年間的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保衛和奪取儲位的鬥爭,把宗室王公、國戚、八旗與內閣的滿漢大臣,甚至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以及一些西洋傳教士一股腦地卷了進來。諸皇子黨爭鬥不休,一些集團相繼垮台,造成了政治的混亂。它使一直被我們認為非常有作為的康熙長期糾纏在儲君的問題上,大量精力被消耗,使他在處理其他一些有積極意義的政治活動中渾身無力,更為嚴重的是,使康熙末年弊政叢生。雍正繼位後,針對諸皇子結黨的事實,反對朋黨,打擊科甲出身的官僚,引用異途人員。他後來的一系列主張,比如為政務實,反對姑息,痛斥沽名釣譽,厲行革除康熙晚年的弊政,既顯示自己的政治主張,也是為徹底消滅曾經和他競爭的那些兄弟們。雍正從父親一朝的儲位鬥爭中吸取教訓,即位後就實行秘密立儲制度,可見,有些事情有弊就有利。
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從外地返回京城不過二十幾天的康熙皇帝又趕往南苑打獵,這是他最後一次打獵。由於多日勞累,身體更加虛弱的他在十一月初七徹底病倒。他趕回暢春園治療疾病。據醫生診斷,康熙雖然在床上不能動彈,但病因不過是偶感風寒。按常理來推測,一個感冒的人不應該會一病不起。但康熙的確是一病不起,十一月十五日,按照慣例,康熙皇帝須親往南郊舉行祭天大典,可他沒有去成,而是派了雍正代行祀典並令其預先齋戒。
就在十一月初十、十一、十二的三天時間裡,康熙仍然在床上處理各種政務。他並沒有在意這次感冒,因為多年以來,他一直疾病纏身,可都倖免於難。他以為這一次也會闖過去,但他錯了。
就在他病重期間,他召見大學士馬齊,對他說:"第四子雍親王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但就在十二日深夜,康熙病情急劇惡化。夜半剛過,他就急召雍正於齋所,命其速赴暢春園,南郊祀典也改派他人代理。同時,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齊到御榻之側。
康熙諭令他們說:"皇四子人品貴重,為人行事都符合我的心愿,一定能夠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擔,現在就以他繼我為君,即皇帝之位。"
這些話剛說完,雍正就從齋所趕來,趨前問安,康熙又告以數日以來自己病勢日增之況。雍正見父親被疾病折磨得蒼老不堪,十分痛苦,眼含熱淚,對康熙進行了一番勸慰。康熙艱難地把掛在脖子上的念珠摘下來,遞到雍正手上,喘息一會兒,很鄭重地說道:"這是順治皇帝臨終時贈給我的,現在我把他贈給你。佛珠可化人暴戾,你生性喜怒無常,當你想要起殺念時,就捻一捻這串佛珠,它會幫助你的。你要好好保管。我是什麼意思,你該清楚。"
雍正接過念珠,明白父親的意思,大概是想讓他善待自己的兄弟,又或者是康熙在位為政寬鬆,不希望後繼者嚴刑峻法,所以給他一串念珠。
最後,康熙又把對馬齊說的話對雍正說了一遍。雍正的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但他明白父親為什麼要把所有的阿哥都招來,並非是想讓這些人聽到傳位給自己的信息,而是想控制住這些人不要鬧事。第二天,奄奄一息的康熙皇帝再下令,在自己死後,九門同時關閉,不准任何人出入。
這天夜間,康熙死掉。這個為大清王朝的昌盛與繁榮奮鬥六十多年的一代英主,滿懷著對他的億萬子民的無限眷戀之情告別了人世,在位六十一年,終年六十九歲。
當天夜裡,在康熙皇帝諸子與隆科多的嚴密護衛下,康熙皇帝遺體從暢春園返回紫禁城乾清宮。為了防止國喪期間可能發生的各種變亂,下令關閉京城九門。十六日,向全國頒布康熙皇帝遺詔,雍正即位。
雍正繼位後面臨著繁巨的政務:幾個兄弟都不服他的統治,繼續拉幫結派,進行反對他的活動,一些大臣專橫擅權、為非作歹,需要對付,各地的糧賦虧空、官員貪污、政事廢弛的現象需要解決。
但雍正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就在登基後的第九個月,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於乾清宮西暖閣,宣布秘密建儲。
在建儲詔書中,他說:"聖祖(康熙)既然將大事託付於我,我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
十三年後,大家從正大光明匾額後拿出"答案",果然就是乾隆。
這完全可以說明雍正急迫地秘密立儲,定乾隆為皇位繼承人,乃是實現其父康熙的遺願。雍正是特別相信天命鬼神的,在他看來,康熙把皇位傳給他,乃是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康熙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出於對乾隆的寵愛和期望,所以,他在登位不久就要急切地把乾隆皇儲的地位秘密確定下來。
十三年後,乾隆登基,在其六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事事、處處以他的爺爺康熙為榜樣。在他的大量諭旨、文章、詩歌中,無數次地提到自己的爺爺康熙時,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懷念、尊敬、感激之情。
有人經常提到"康乾盛世",且不管這種提法正確與否,而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卻是,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被排除在外了。這大概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康熙是看在乾隆的面子上才把皇位傳給雍正的。
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從外地返回京城不過二十幾天的康熙皇帝又趕往南苑打獵,這是他最後一次打獵。由於多日勞累,身體更加虛弱的他在十一月初七徹底病倒。他趕回暢春園治療疾病。據醫生診斷,康熙雖然在床上不能動彈,但病因不過是偶感風寒。按常理來推測,一個感冒的人不應該會一病不起。但康熙的確是一病不起,十一月十五日,按照慣例,康熙皇帝須親往南郊舉行祭天大典,可他沒有去成,而是派了雍正代行祀典並令其預先齋戒。
就在十一月初十、十一、十二的三天時間裡,康熙仍然在床上處理各種政務。他並沒有在意這次感冒,因為多年以來,他一直疾病纏身,可都倖免於難。他以為這一次也會闖過去,但他錯了。
就在他病重期間,他召見大學士馬齊,對他說:"第四子雍親王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但就在十二日深夜,康熙病情急劇惡化。夜半剛過,他就急召雍正於齋所,命其速赴暢春園,南郊祀典也改派他人代理。同時,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齊到御榻之側。
康熙諭令他們說:"皇四子人品貴重,為人行事都符合我的心愿,一定能夠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擔,現在就以他繼我為君,即皇帝之位。"
這些話剛說完,雍正就從齋所趕來,趨前問安,康熙又告以數日以來自己病勢日增之況。雍正見父親被疾病折磨得蒼老不堪,十分痛苦,眼含熱淚,對康熙進行了一番勸慰。康熙艱難地把掛在脖子上的念珠摘下來,遞到雍正手上,喘息一會兒,很鄭重地說道:"這是順治皇帝臨終時贈給我的,現在我把他贈給你。佛珠可化人暴戾,你生性喜怒無常,當你想要起殺念時,就捻一捻這串佛珠,它會幫助你的。你要好好保管。我是什麼意思,你該清楚。"
雍正接過念珠,明白父親的意思,大概是想讓他善待自己的兄弟,又或者是康熙在位為政寬鬆,不希望後繼者嚴刑峻法,所以給他一串念珠。
最後,康熙又把對馬齊說的話對雍正說了一遍。雍正的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但他明白父親為什麼要把所有的阿哥都招來,並非是想讓這些人聽到傳位給自己的信息,而是想控制住這些人不要鬧事。第二天,奄奄一息的康熙皇帝再下令,在自己死後,九門同時關閉,不准任何人出入。
這天夜間,康熙死掉。這個為大清王朝的昌盛與繁榮奮鬥六十多年的一代英主,滿懷著對他的億萬子民的無限眷戀之情告別了人世,在位六十一年,終年六十九歲。
當天夜裡,在康熙皇帝諸子與隆科多的嚴密護衛下,康熙皇帝遺體從暢春園返回紫禁城乾清宮。為了防止國喪期間可能發生的各種變亂,下令關閉京城九門。十六日,向全國頒布康熙皇帝遺詔,雍正即位。
雍正繼位後面臨著繁巨的政務:幾個兄弟都不服他的統治,繼續拉幫結派,進行反對他的活動,一些大臣專橫擅權、為非作歹,需要對付,各地的糧賦虧空、官員貪污、政事廢弛的現象需要解決。
但雍正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就在登基後的第九個月,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於乾清宮西暖閣,宣布秘密建儲。
在建儲詔書中,他說:"聖祖(康熙)既然將大事託付於我,我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
十三年後,大家從正大光明匾額後拿出"答案",果然就是乾隆。
這完全可以說明雍正急迫地秘密立儲,定乾隆為皇位繼承人,乃是實現其父康熙的遺願。雍正是特別相信天命鬼神的,在他看來,康熙把皇位傳給他,乃是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康熙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出於對乾隆的寵愛和期望,所以,他在登位不久就要急切地把乾隆皇儲的地位秘密確定下來。
十三年後,乾隆登基,在其六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事事、處處以他的爺爺康熙為榜樣。在他的大量諭旨、文章、詩歌中,無數次地提到自己的爺爺康熙時,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懷念、尊敬、感激之情。
有人經常提到"康乾盛世",且不管這種提法正確與否,而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卻是,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被排除在外了。這大概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康熙是看在乾隆的面子上才把皇位傳給雍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