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雍正之死
據說雍正大興文字獄,將呂留良全家殺掉,沒有殺掉的就流放邊遠之地。後來僥倖逃脫的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為報鞭屍之仇,而殺掉了雍正拿走其頭顱。因沒有真頭所以鑄了金頭完屍,埋葬於泰陵地宮。此傳言甚廣又很久遠,雍正是否是金頭之身遂構成了清史一樁疑案。
金頭說是否可靠,至今沒有答案,但有幾種情況可供參考。
《東華錄》記載這樣一件事,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雍正曾傳諭:"呂留良悍戾凶頑,好亂樂禍......"並以"著邪書""立逆說"公然詛咒先帝等罪名,於雍正十年(1732年)十二月將呂及其家屬斬掉,並不知道此事的呂氏子孫被發配到寧古塔。但孫輩中是否有呂四娘?呂四娘是否真的殺了雍正?並沒有這方面的史料。
又據《東華錄》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十九日,雍正要死了,召來許多大臣,又命張廷玉拿著自己的御筆親書密旨,取出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立儲詔書,宣布乾隆為皇帝,即皇帝位。二十三日,雍正死掉。
這段記載中,雍正從得病到死亡共延續五天,病中又召見諸大臣,安排了繼位人選。如是被殺割走頭顱,生命必傾刻間喪失,便無法召見諸大臣。根據此推斷,雍正被殺,換金頭完屍埋葬的說法並不可信。但又據可靠資料,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四日,乾隆曾這樣說道:"我突然接受皇帝之位,並無歡喜之心,因為老父親忽遭大故。"
"忽遭大故"一詞,一可理解為暴病而亡,又可理解為仇殺身亡,如是後者則削首換頭便有可能。
那麼,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雍正死亡的情景。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在圓明園養病,在此前,他依然照常辦公,如十八日,與辦理苗疆事務王大臣議事,命哈元生、張照一定清除苗患,否則唯他們是問。二十日,諭軍機大臣關於北路軍營駝馬事務,引見寧古塔將軍杜賚咨送補授協領、佐領人員。這些官員似乎都夠不上見皇帝的級別,但雍正以十三年的勤奮問政還是見他們了。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時候,他身體已經不好,是不會接見這一類不重要的官員的。二十一日白天,他還照常辦公,但到了二十二日中午,他就感到不適,二十三日晚上,就完蛋了。此前,他召見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宣布傳位弘曆,二十三日故世。
他的死很突然,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關於他篡改詔書,或是毒死康熙的傳說。但康熙之死已經是定論,只是因為年紀大又不注意休養,所以死掉的。那麼,雍正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雍正死後的第三天,登基的乾隆皇帝就下旨驅逐雍正養在圓明園中的道士張太虛等人,並嚴令他們不許透露宮中情況。乾隆對道士的嚴厲態度,令人不能不猜測其父的死亡很可能與這些道士有關。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雍正七年(1729年),這一年,雍正得了病,他命心腹大臣"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休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
從各種記載來看,雍正平時喜服丹藥,他曾寫過一首《燒丹》詩,誇讚丹藥之妙不可言。他還曾為紫陽道人重建道院,延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到圓明園煉丹以求延年益壽。
在《清帝外紀》中曾記載,"惟世宗(雍正)之崩,相傳修煉丹餌所致,或出有因"。因此,不少史學家認為雍正是"服餌丹藥中毒而亡的",但"此說頗有合於情理處,然而究屬推論,未可成為定讞",確定雍正的真正死因,還需要確鑿的資料。
於是,關於雍正的死就有了很多說法,其中一說就是被呂四娘所殺。但許多學者認為,呂留良案發後,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幼,俱已嚴禁,就連呂留良父子的墳墓都嚴加監視,呂家的女孩不可能逃脫。
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宮女謀害的。
在柴萼的《梵天廬叢錄》中記載,雍正九年(1731年),一宮女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等,趁雍正熟睡之際,用繩子將其縊殺。略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逸聞很顯然源自明朝嘉靖皇帝的真實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宮女楊金英等人"伺帝熟睡,以繩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當時,其中一名宮女因害怕跑去報告了皇后。皇后趕到後,解開勒在皇帝脖子上的繩子將皇帝救活。
最後一種說法更是可笑得很。居然與曹雪芹有關。在近年出版的《紅樓解夢》一書中,作者根據《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考證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名叫竺香玉,進宮為公主伴讀,卻被雍正看上了。曹雪芹哪裡能忍受這樣的屈辱,就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毒死了雍正。此後,曹雪芹將這段故事隱記在《紅樓夢》中,而林黛玉等十二釵,就是竺香玉的化身。
無論怎樣,清朝的歷史謎案太多。我們之所以要把雍正之死單獨列一節,是想說明,他的皇帝之位來得並不光明正大,這有兩個意思。第一,那些種種關於他篡改詔書的傳說;第二,他不過是康熙想要乾隆來主宰大清江山的一個幌子。
據說雍正大興文字獄,將呂留良全家殺掉,沒有殺掉的就流放邊遠之地。後來僥倖逃脫的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為報鞭屍之仇,而殺掉了雍正拿走其頭顱。因沒有真頭所以鑄了金頭完屍,埋葬於泰陵地宮。此傳言甚廣又很久遠,雍正是否是金頭之身遂構成了清史一樁疑案。
金頭說是否可靠,至今沒有答案,但有幾種情況可供參考。
《東華錄》記載這樣一件事,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雍正曾傳諭:"呂留良悍戾凶頑,好亂樂禍......"並以"著邪書""立逆說"公然詛咒先帝等罪名,於雍正十年(1732年)十二月將呂及其家屬斬掉,並不知道此事的呂氏子孫被發配到寧古塔。但孫輩中是否有呂四娘?呂四娘是否真的殺了雍正?並沒有這方面的史料。
又據《東華錄》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十九日,雍正要死了,召來許多大臣,又命張廷玉拿著自己的御筆親書密旨,取出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立儲詔書,宣布乾隆為皇帝,即皇帝位。二十三日,雍正死掉。
這段記載中,雍正從得病到死亡共延續五天,病中又召見諸大臣,安排了繼位人選。如是被殺割走頭顱,生命必傾刻間喪失,便無法召見諸大臣。根據此推斷,雍正被殺,換金頭完屍埋葬的說法並不可信。但又據可靠資料,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四日,乾隆曾這樣說道:"我突然接受皇帝之位,並無歡喜之心,因為老父親忽遭大故。"
"忽遭大故"一詞,一可理解為暴病而亡,又可理解為仇殺身亡,如是後者則削首換頭便有可能。
那麼,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雍正死亡的情景。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在圓明園養病,在此前,他依然照常辦公,如十八日,與辦理苗疆事務王大臣議事,命哈元生、張照一定清除苗患,否則唯他們是問。二十日,諭軍機大臣關於北路軍營駝馬事務,引見寧古塔將軍杜賚咨送補授協領、佐領人員。這些官員似乎都夠不上見皇帝的級別,但雍正以十三年的勤奮問政還是見他們了。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時候,他身體已經不好,是不會接見這一類不重要的官員的。二十一日白天,他還照常辦公,但到了二十二日中午,他就感到不適,二十三日晚上,就完蛋了。此前,他召見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宣布傳位弘曆,二十三日故世。
他的死很突然,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關於他篡改詔書,或是毒死康熙的傳說。但康熙之死已經是定論,只是因為年紀大又不注意休養,所以死掉的。那麼,雍正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雍正死後的第三天,登基的乾隆皇帝就下旨驅逐雍正養在圓明園中的道士張太虛等人,並嚴令他們不許透露宮中情況。乾隆對道士的嚴厲態度,令人不能不猜測其父的死亡很可能與這些道士有關。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雍正七年(1729年),這一年,雍正得了病,他命心腹大臣"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休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
從各種記載來看,雍正平時喜服丹藥,他曾寫過一首《燒丹》詩,誇讚丹藥之妙不可言。他還曾為紫陽道人重建道院,延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到圓明園煉丹以求延年益壽。
在《清帝外紀》中曾記載,"惟世宗(雍正)之崩,相傳修煉丹餌所致,或出有因"。因此,不少史學家認為雍正是"服餌丹藥中毒而亡的",但"此說頗有合於情理處,然而究屬推論,未可成為定讞",確定雍正的真正死因,還需要確鑿的資料。
於是,關於雍正的死就有了很多說法,其中一說就是被呂四娘所殺。但許多學者認為,呂留良案發後,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幼,俱已嚴禁,就連呂留良父子的墳墓都嚴加監視,呂家的女孩不可能逃脫。
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宮女謀害的。
在柴萼的《梵天廬叢錄》中記載,雍正九年(1731年),一宮女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等,趁雍正熟睡之際,用繩子將其縊殺。略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逸聞很顯然源自明朝嘉靖皇帝的真實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宮女楊金英等人"伺帝熟睡,以繩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當時,其中一名宮女因害怕跑去報告了皇后。皇后趕到後,解開勒在皇帝脖子上的繩子將皇帝救活。
最後一種說法更是可笑得很。居然與曹雪芹有關。在近年出版的《紅樓解夢》一書中,作者根據《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考證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名叫竺香玉,進宮為公主伴讀,卻被雍正看上了。曹雪芹哪裡能忍受這樣的屈辱,就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毒死了雍正。此後,曹雪芹將這段故事隱記在《紅樓夢》中,而林黛玉等十二釵,就是竺香玉的化身。
無論怎樣,清朝的歷史謎案太多。我們之所以要把雍正之死單獨列一節,是想說明,他的皇帝之位來得並不光明正大,這有兩個意思。第一,那些種種關於他篡改詔書的傳說;第二,他不過是康熙想要乾隆來主宰大清江山的一個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