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這話里已經有了擔心的意味,八阿哥雖然得了人心,卻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康熙既恨他結黨謀位,同時又怕他,提防他發難搞逼宮。他對近臣說:"朕很擔心日後必有豬狗不如的阿哥,仰賴八阿哥之恩,為之興兵,逼朕退位而立八阿哥。"
火藥味已十足,但八阿哥並沒有感覺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首先發難,在八阿哥來請安時,大肆痛斥他,並宣布從此斷絕父子關係。八阿哥最終出局。
兩個候選接班人
剩下的阿哥們真正有實力爭奪儲君之位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十四阿哥,另一個是四阿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康熙就對諸位大臣說過,朕萬年之後,必選一堅固可托之人與你等做主,必令你等傾心悅服。他所說的"堅固可托之人"到底是誰呢?
十四阿哥在眾阿哥中崛起,應歸功於八阿哥,八阿哥被康熙踢出局時,十四阿哥抱著康熙的腿為八阿哥說情,康熙氣得抽佩刀想要砍他。可在處分八阿哥時,卻把屬於八阿哥的上三旗分給了十四阿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士兵,去應付西線日益嚴重的戰事。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十四阿哥已經受到了康熙的重視。
康熙令他掌生殺重任,朝中許多大臣就有傳言,說十四阿哥現今出兵,皇上看得很重,將來太子一定是他。
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康熙召回十四阿哥,有人就說:"皇上明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後難於安頓他。"
事實上,十四阿哥遠處西北,對他競爭太子之位是很不利的。康熙當時年老多病,召回十四阿哥很有可能是想立他為太子。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十四阿哥的大將軍官職並不等於皇太子,康熙召他回來,後來又派出去,大概是康熙猶豫不定,或者是,康熙覺得自己離死還有很遠的距離,對皇太子一事還要再考慮一番。
十四阿哥最終沒有成為皇帝,原因很多。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卻不容置疑,當康熙死時他並沒有在身邊。所以這個候選人在第二次被派出去時已經出局了。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四阿哥,後來的雍正皇帝。
在諸皇子爭儲位的驚濤駭浪中,雍正眼見皇太子被廢,眾兄弟獲罪,他審時度勢,奉行"謹小慎微"、"百射重戒"的規條,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等待著羽翼豐滿、凌於浮雲之時。兄弟們爭奪儲位或孤軍奮戰或拉幫結夥,他多不參與;或一時逞其志或翻車倒大霉,他多持善態;對康熙他也是躬盡臣子之道,親而不媚。
後來,又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裝出與世無爭的樣子,康熙開始時並不相信自己眾多兒子裡會有他這樣一個異數,但康熙太老了,而且,他的那些兒子為爭奪儲位實在太露骨太盡力了。即使是出征在外的十四阿哥,也會與朝中大員和支持他的阿哥們時常通信,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康熙對此了如指掌,但他並未覺得十四阿哥過分,相比而言,這已經是在儲位爭鬥中做得相當仁慈的了。而雍正的不問世事讓康熙看到了一個正人君子,越是這種以退為進的普通招術越能起到作用,雍正做到了這一點。
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前後,儲君爭鬥的形勢已經很明朗。康熙究竟要選誰,雖然沒有透露過,但從他對諸子不盡相同的態度來分析判斷,應該略知其真意。
太子兩度被廢,已成為一具政治殭屍;八阿哥雖然得人心,有潛在力量,但露骨的謀位,為康熙所嫉恨;其他幾位阿哥雖然有人以學識贏得了康熙的重視,但都無政治遠謀和行政才幹,康熙絕不會讓這樣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十四阿哥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應該說是康熙選擇皇太子的候選人之一;雍正以年長、有才能、善於體會康熙的意圖而獲得其父的好感,所以屢受重用,到了康熙臨死前一年,雍正被重用的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國家的祭祀活動,大多時候都由雍正代勞。康熙對雍正這個人的品行--當然,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也有了重新的認識。他對大臣說,皇四子小時候喜怒無常,如今看他,卻只是一片清水,波瀾不起。
他雖然這樣重視雍正,但也並沒有想立雍正為皇太子的意思,因為他還很健康,他似乎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也有死的那一天。
其實,康熙後期的儲位之爭綿延不斷,就是在康熙死,雍正上台後,仍有陣陣餘波。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問題就出在康熙身上,康熙接受漢族文明年深日久,所以,就實行了嫡長制的世襲制度。但是,他們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清朝當時的條件是否適合這種制度的實行。他立太子,既沒有根據清朝的情況,又沒有處理好太子與其諸兄弟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看一看康熙前的清朝的皇權交接。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戰功頗多的八貝勒皇太極自立為帝。他死後,他的弟弟阿濟格與皇長子豪格等爭立,後來通過清朝貴族各方的互相妥協,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就是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死後,遺詔傳位給第三子,也就是康熙皇帝。這些事實表明清朝是沒有嫡長制觀念的,一開始也沒有立太子的制度。而康熙卻不顧這些歷史情況,貿然立了嫡長子為太子,出問題是肯定的。但他這樣做了以後,就應該完全按照漢族文明來進行對太子的妥善安排。可他在讓太子從政的同時又讓諸皇子參與政事,一方面,太子腦袋中就沒有太子是儲君的觀念,所以,大肆培植黨羽;另一方面,皇子們認為太子跟自己是一樣的,在皇位面前,人人平等。於是,出現了太子與皇帝、太子與其諸兄弟之間的雙重矛盾,造成了二廢太子的悲劇。
火藥味已十足,但八阿哥並沒有感覺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首先發難,在八阿哥來請安時,大肆痛斥他,並宣布從此斷絕父子關係。八阿哥最終出局。
兩個候選接班人
剩下的阿哥們真正有實力爭奪儲君之位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十四阿哥,另一個是四阿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康熙就對諸位大臣說過,朕萬年之後,必選一堅固可托之人與你等做主,必令你等傾心悅服。他所說的"堅固可托之人"到底是誰呢?
十四阿哥在眾阿哥中崛起,應歸功於八阿哥,八阿哥被康熙踢出局時,十四阿哥抱著康熙的腿為八阿哥說情,康熙氣得抽佩刀想要砍他。可在處分八阿哥時,卻把屬於八阿哥的上三旗分給了十四阿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士兵,去應付西線日益嚴重的戰事。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十四阿哥已經受到了康熙的重視。
康熙令他掌生殺重任,朝中許多大臣就有傳言,說十四阿哥現今出兵,皇上看得很重,將來太子一定是他。
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康熙召回十四阿哥,有人就說:"皇上明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後難於安頓他。"
事實上,十四阿哥遠處西北,對他競爭太子之位是很不利的。康熙當時年老多病,召回十四阿哥很有可能是想立他為太子。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十四阿哥的大將軍官職並不等於皇太子,康熙召他回來,後來又派出去,大概是康熙猶豫不定,或者是,康熙覺得自己離死還有很遠的距離,對皇太子一事還要再考慮一番。
十四阿哥最終沒有成為皇帝,原因很多。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卻不容置疑,當康熙死時他並沒有在身邊。所以這個候選人在第二次被派出去時已經出局了。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四阿哥,後來的雍正皇帝。
在諸皇子爭儲位的驚濤駭浪中,雍正眼見皇太子被廢,眾兄弟獲罪,他審時度勢,奉行"謹小慎微"、"百射重戒"的規條,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等待著羽翼豐滿、凌於浮雲之時。兄弟們爭奪儲位或孤軍奮戰或拉幫結夥,他多不參與;或一時逞其志或翻車倒大霉,他多持善態;對康熙他也是躬盡臣子之道,親而不媚。
後來,又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裝出與世無爭的樣子,康熙開始時並不相信自己眾多兒子裡會有他這樣一個異數,但康熙太老了,而且,他的那些兒子為爭奪儲位實在太露骨太盡力了。即使是出征在外的十四阿哥,也會與朝中大員和支持他的阿哥們時常通信,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康熙對此了如指掌,但他並未覺得十四阿哥過分,相比而言,這已經是在儲位爭鬥中做得相當仁慈的了。而雍正的不問世事讓康熙看到了一個正人君子,越是這種以退為進的普通招術越能起到作用,雍正做到了這一點。
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前後,儲君爭鬥的形勢已經很明朗。康熙究竟要選誰,雖然沒有透露過,但從他對諸子不盡相同的態度來分析判斷,應該略知其真意。
太子兩度被廢,已成為一具政治殭屍;八阿哥雖然得人心,有潛在力量,但露骨的謀位,為康熙所嫉恨;其他幾位阿哥雖然有人以學識贏得了康熙的重視,但都無政治遠謀和行政才幹,康熙絕不會讓這樣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十四阿哥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應該說是康熙選擇皇太子的候選人之一;雍正以年長、有才能、善於體會康熙的意圖而獲得其父的好感,所以屢受重用,到了康熙臨死前一年,雍正被重用的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國家的祭祀活動,大多時候都由雍正代勞。康熙對雍正這個人的品行--當然,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也有了重新的認識。他對大臣說,皇四子小時候喜怒無常,如今看他,卻只是一片清水,波瀾不起。
他雖然這樣重視雍正,但也並沒有想立雍正為皇太子的意思,因為他還很健康,他似乎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也有死的那一天。
其實,康熙後期的儲位之爭綿延不斷,就是在康熙死,雍正上台後,仍有陣陣餘波。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問題就出在康熙身上,康熙接受漢族文明年深日久,所以,就實行了嫡長制的世襲制度。但是,他們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清朝當時的條件是否適合這種制度的實行。他立太子,既沒有根據清朝的情況,又沒有處理好太子與其諸兄弟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看一看康熙前的清朝的皇權交接。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戰功頗多的八貝勒皇太極自立為帝。他死後,他的弟弟阿濟格與皇長子豪格等爭立,後來通過清朝貴族各方的互相妥協,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就是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死後,遺詔傳位給第三子,也就是康熙皇帝。這些事實表明清朝是沒有嫡長制觀念的,一開始也沒有立太子的制度。而康熙卻不顧這些歷史情況,貿然立了嫡長子為太子,出問題是肯定的。但他這樣做了以後,就應該完全按照漢族文明來進行對太子的妥善安排。可他在讓太子從政的同時又讓諸皇子參與政事,一方面,太子腦袋中就沒有太子是儲君的觀念,所以,大肆培植黨羽;另一方面,皇子們認為太子跟自己是一樣的,在皇位面前,人人平等。於是,出現了太子與皇帝、太子與其諸兄弟之間的雙重矛盾,造成了二廢太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