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朱元璋之死
殺掉李淑妃後,朱元璋在醫生的救治下,奇蹟般地好轉。第二年的春天正月,朱元璋跑到南郊大祭天地。他的身體似乎出奇的好,對政事的處理明顯比從前更加勤奮起來。正月末,他派使者到山東、河南都督耕作。二月份,倭寇侵犯寧海,他下令指揮史陶鐸堅決打擊。四月份,有大臣鑑於朝鮮屢次跟帝國發生衝突,建議討伐。朱元璋不允。此時,他的身體已經出現了前一年末的症狀。終於在五月初八,病倒了。
開始時,他還勉強撐著病體,處理國事。他本以為和上次一樣,只要大量吃藥就可以好轉,但事未如願,這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重了。
此時,離他去世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開始怕死起來,每天都焚香禱告,乞求皇天保佑,說:"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
這段時間,他的脾氣壞到了極致。在他身邊侍奉的人朝不保夕,只有朱允炆敢在他身邊,時刻恭敬地伺候著他。他至少還沒有完全老糊塗,不敢把這個辛苦培養起來的接班人殺掉。
閏五月初十日(陽曆六月二十四日),七十一歲的老皇帝朱元璋在西宮的臥榻上永遠地停止了呼吸,離開了被他統治得血雨腥風的大明朝。臨終前,他命令所有妃子為他殉葬,只留下張美人撫養她四歲的女兒寶慶公主。同時,立下遺詔:我受天命三十一年,憂慮戒備積在心頭,每天勤勉不怠,務求有益於民。無奈出身貧寒微賤,沒有古人那樣廣博的知識,喜愛美善,憎恨醜惡,我不及他們太多了。如今我的死符合萬物有生必有死這一自然的道理,所以,並不悲哀。皇太孫朱允炆,仁愛明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天下人心歸向,應該登帝位。朝廷內外文武群臣百官要同心輔佐朝政,以使我的百姓安定。祭喪所用於禮儀的器物,不要用金玉的。孝陵山川隨順它原來的樣子,不要改作。全國臣民,哭靈三天後,就可解去喪服,不要妨礙嫁娶。眾王在封國中哭靈,不要來京城。封國所在文武衙門軍士,一律聽朝廷節制。
為了讓接班人朱允炆順利繼承皇位,他在遺囑中規定了兩條。第一,不允許眾封王進京弔喪,以免他們趁勢鬧事;第二,封國的官員都歸朝廷直接控制。
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他臨終前最為擔心的事終於在幾個月後發生,並最終毀掉了他安排的一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斬殺了皇帝朱允炆派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並以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向京城南京進發。三年後,朱棣攻進南京城,登基稱帝。
事實上,朱棣能成功,簡直是踩了狗屎運。如果不是他最後改變策略直奔京城,如果不是他的對手朱允炆心慈手軟,朱棣早進閻王殿了。
而這一切都該歸功於朱元璋,如果不是他大封同姓王,也就沒有朱棣起兵造反。那麼,他當時為什麼要封同姓王呢?
一切為了江山
如果我們把下面的事情看做是假象,從蓋棺論定的角度來看,未嘗不可。朱元璋稱帝的第三年對群臣論功行賞,封十人為公爵,二十八人為侯爵,丹書鐵券,誓言歷歷。眾人總以為"河帶山礪,爰及苗裔",但只過了幾年,朱元璋就開始誅戮功臣。
據《明史功臣世表》記載,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賞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前,此後沒有再封賜任何人。而這些人被大批誅戮也開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胡黨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在這之前有諸多功臣生病而死,因真正有罪被誅的僅三人,剩下的則多死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後。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二十八年(1395年)中,不計子嗣誅廢和病死的,公侯被殺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於胡、藍案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歸天,當初被封的功臣中只有興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還活著,但也是半死不活。整個洪武一朝功臣幾近整體覆滅。
朱元璋之所以迅速地分封功臣和當時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國家初定,君主所面臨的政治問題很多,各地農民軍的勢力猶存,蒙元殘餘舊部在北方仍舊虎視眈眈。他很希望諸大臣在這樣的國家草創、轄境內外仍存反對勢力的情況下,忠心為國,鞏固國基。另外,這些功臣們跟著自己東征西討,也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情於理都要分封一番的。
但也正因此,他所分封的諸功臣享有了政治(生殺大權)、經濟(獲得眾多的田地和佃戶)甚至是法律(免罪的鐵券)上的特權。雖然朱元璋在這些問題上也動了腦筋而使用了監督功臣們的"衛所制度",但並沒有改變功臣們仍舊被委征境內外的反對勢力。他們依舊享有上述特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在君子看來是情非得已,而小人卻認為這是天經地義。
所以,這個大封功臣的假象由於朱元璋的種種猜忌,最終提前戳穿。為了讓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朱元璋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他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洪武二年(1369年),他對臣子們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事實上,他是從周朝封建宗藩屏蔽皇室、國祚綿長的事實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而且,離他還不到一百年的大宋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沒有藩王的緣故。他能從歷史中有這樣的認識,不愧是一個有見識的皇帝。
殺掉李淑妃後,朱元璋在醫生的救治下,奇蹟般地好轉。第二年的春天正月,朱元璋跑到南郊大祭天地。他的身體似乎出奇的好,對政事的處理明顯比從前更加勤奮起來。正月末,他派使者到山東、河南都督耕作。二月份,倭寇侵犯寧海,他下令指揮史陶鐸堅決打擊。四月份,有大臣鑑於朝鮮屢次跟帝國發生衝突,建議討伐。朱元璋不允。此時,他的身體已經出現了前一年末的症狀。終於在五月初八,病倒了。
開始時,他還勉強撐著病體,處理國事。他本以為和上次一樣,只要大量吃藥就可以好轉,但事未如願,這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重了。
此時,離他去世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開始怕死起來,每天都焚香禱告,乞求皇天保佑,說:"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
這段時間,他的脾氣壞到了極致。在他身邊侍奉的人朝不保夕,只有朱允炆敢在他身邊,時刻恭敬地伺候著他。他至少還沒有完全老糊塗,不敢把這個辛苦培養起來的接班人殺掉。
閏五月初十日(陽曆六月二十四日),七十一歲的老皇帝朱元璋在西宮的臥榻上永遠地停止了呼吸,離開了被他統治得血雨腥風的大明朝。臨終前,他命令所有妃子為他殉葬,只留下張美人撫養她四歲的女兒寶慶公主。同時,立下遺詔:我受天命三十一年,憂慮戒備積在心頭,每天勤勉不怠,務求有益於民。無奈出身貧寒微賤,沒有古人那樣廣博的知識,喜愛美善,憎恨醜惡,我不及他們太多了。如今我的死符合萬物有生必有死這一自然的道理,所以,並不悲哀。皇太孫朱允炆,仁愛明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天下人心歸向,應該登帝位。朝廷內外文武群臣百官要同心輔佐朝政,以使我的百姓安定。祭喪所用於禮儀的器物,不要用金玉的。孝陵山川隨順它原來的樣子,不要改作。全國臣民,哭靈三天後,就可解去喪服,不要妨礙嫁娶。眾王在封國中哭靈,不要來京城。封國所在文武衙門軍士,一律聽朝廷節制。
為了讓接班人朱允炆順利繼承皇位,他在遺囑中規定了兩條。第一,不允許眾封王進京弔喪,以免他們趁勢鬧事;第二,封國的官員都歸朝廷直接控制。
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他臨終前最為擔心的事終於在幾個月後發生,並最終毀掉了他安排的一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斬殺了皇帝朱允炆派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並以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向京城南京進發。三年後,朱棣攻進南京城,登基稱帝。
事實上,朱棣能成功,簡直是踩了狗屎運。如果不是他最後改變策略直奔京城,如果不是他的對手朱允炆心慈手軟,朱棣早進閻王殿了。
而這一切都該歸功於朱元璋,如果不是他大封同姓王,也就沒有朱棣起兵造反。那麼,他當時為什麼要封同姓王呢?
一切為了江山
如果我們把下面的事情看做是假象,從蓋棺論定的角度來看,未嘗不可。朱元璋稱帝的第三年對群臣論功行賞,封十人為公爵,二十八人為侯爵,丹書鐵券,誓言歷歷。眾人總以為"河帶山礪,爰及苗裔",但只過了幾年,朱元璋就開始誅戮功臣。
據《明史功臣世表》記載,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賞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前,此後沒有再封賜任何人。而這些人被大批誅戮也開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胡黨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在這之前有諸多功臣生病而死,因真正有罪被誅的僅三人,剩下的則多死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後。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二十八年(1395年)中,不計子嗣誅廢和病死的,公侯被殺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於胡、藍案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歸天,當初被封的功臣中只有興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還活著,但也是半死不活。整個洪武一朝功臣幾近整體覆滅。
朱元璋之所以迅速地分封功臣和當時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國家初定,君主所面臨的政治問題很多,各地農民軍的勢力猶存,蒙元殘餘舊部在北方仍舊虎視眈眈。他很希望諸大臣在這樣的國家草創、轄境內外仍存反對勢力的情況下,忠心為國,鞏固國基。另外,這些功臣們跟著自己東征西討,也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情於理都要分封一番的。
但也正因此,他所分封的諸功臣享有了政治(生殺大權)、經濟(獲得眾多的田地和佃戶)甚至是法律(免罪的鐵券)上的特權。雖然朱元璋在這些問題上也動了腦筋而使用了監督功臣們的"衛所制度",但並沒有改變功臣們仍舊被委征境內外的反對勢力。他們依舊享有上述特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在君子看來是情非得已,而小人卻認為這是天經地義。
所以,這個大封功臣的假象由於朱元璋的種種猜忌,最終提前戳穿。為了讓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朱元璋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他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洪武二年(1369年),他對臣子們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事實上,他是從周朝封建宗藩屏蔽皇室、國祚綿長的事實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而且,離他還不到一百年的大宋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沒有藩王的緣故。他能從歷史中有這樣的認識,不愧是一個有見識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