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第二年,他首封了二至十子為親王。朱棣就是這九個親王中的一個,王號為燕,駐守當初元朝的都城北京。後來,又把其他兒子(共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重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分封到邊塞的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十萬,大寧的寧王士兵有八萬。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藩王勢力的膨脹,逐漸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指出封建諸王的弊病,並預言數世之後,定成尾大不掉之勢。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葉伯巨在離間皇親之間的關係,將他扔進了監獄。葉伯巨人是死了,但他的話卻在朱元璋心裡起了點反應。後來,朱元璋對分封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縮小了藩王的政治權力,但仍繼續保留甚至擴大他們的軍事權力。開國功臣被清除後,守邊和出征的任務都交給鎮守邊地的藩王。無疑,這些藩王所代替的並不僅僅是功臣們的征戰,同時由於他們的實力而讓他們對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形成了威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就問當時的伴讀黃子澄:"爺爺萬歲後,我新立,諸王年長,各擁重兵,何以制之?"
黃子澄就把漢朝景帝削奪諸藩的事情給他講了一遍,但朱允炆並沒有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他真心不想發生漢代"七國之亂"那樣的事情。
有一次,朱元璋對他說:"我已經把防禦外敵的重任交給了你那些叔叔們,你以後會很安全的。"
他反問:"外敵不安分,有諸王防禦,諸王不安分,怎麼辦?"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問道:"你的意思是......"
他回答:"先以德感化,以禮制約,如果不成,就削其地,再不成,就廢其人,還不成,就舉兵討伐之。"
朱元璋臉色一變,但隨即平和,嘆氣道:"看來,也只有這個辦法了。"
但過不久,朱允炆就收到了爺爺朱元璋送來的一個小冊子,名字叫《皇明祖訓》。
無能為力的《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是一部傳授治國之道的皇室家訓,朱元璋編寫此冊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日後的大明皇帝能依此保江山永固。所以,這本冊子其實就是朱元璋專為訓導後世子孫而作的皇帝家訓。那麼,這本冊子到底都有什麼內容呢?
這本小冊子主要有五個內容,第一,就是永遠廢除中書省建制和丞相一職;永遠廢除一些殘酷的刑罰;實行永不對外擴張的政策,並列了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十五個周邊國家為"不征之國";皇帝即位實行父死子繼之法,無皇子,則兄終弟及;有皇子,則立嫡不立長。第二,在皇帝素質上,提出重持身、慎國政、嚴祭祀三個要求。第三,皇帝以後當謹防三件事:慎出入;謹後宮;禁止宦官干政。第四,主要對皇帝與宗藩的關係提出要求,首先,皇帝當遵親親之儀,給予親王以崇高地位。親王可設侍衛軍,有警還可調動守鎮兵。遇朝廷有奸臣,親王可訓兵待命,聽天子密詔,起兵擒奸人。臣民必須尊重親王,風憲官亦不可以親王有細微過失而上奏;親王若犯有重過,可以派遣皇親、內官宣召,罪大亦不加刑,只貶為庶人。第五,在禮儀典章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規定。
朱元璋把這個冊子交給朱允炆,是想告訴他,對待親王不可太過分,因為我已經規定了。這個小冊子是被朱元璋極其看重的,他就告誡過朱允炆:"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朱允炆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最終沒有遵守祖宗的訓示。他剛登基不久,就開始削藩,也就等於說,是他首開違背祖訓之例。而朱棣趁勢援引"朝有奸臣,親王可起兵擒奸"的祖訓,率兵反叛得逞。因為有人開了先河,後人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朱棣稱帝後,繼續削藩。明宣宗以後,皇帝更是加強了對於宗室皇親的管制,廢除諸王入朝之事,廢除宗室做官之令,親王無故不得出城。觸犯禁令者,去鳳陽看墳。
不但在這方面,就是在其他方面,朱元璋的子孫也沒有做到。發生了皇帝不理政事、宦官干政、後宮淫亂等現象。朱元璋的子孫們都自作聰明,把《皇明祖訓》改得一塌糊塗。
大概,朱元璋永遠都想不到後世子孫會那麼混蛋,自己一死,所說的話都成了廢話。而第一個讓他的訓示成為空話的就是他選的接班人。
事實上,他給朱允炆看《皇明祖訓》,並非是完全擔心朱允炆做出違背《皇明祖訓》的事情來,他不過是想告訴朱允炆,我在這上面已經把親王的地位提得非常高了,他們已很知足,不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所以,你不要動手。如果他們真的先動手了,你再動手也不遲。
這種思想之所以會在朱元璋腦中盤旋,並且揮之不去,原因只有一個,他雖然封了那麼多親王,但真正被他積極扶持起來的只有三個,鎮守西安的次子秦王朱樉、鎮守太原的三子晉王朱和鎮守北京的四子燕王朱棣。
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指出封建諸王的弊病,並預言數世之後,定成尾大不掉之勢。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葉伯巨在離間皇親之間的關係,將他扔進了監獄。葉伯巨人是死了,但他的話卻在朱元璋心裡起了點反應。後來,朱元璋對分封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縮小了藩王的政治權力,但仍繼續保留甚至擴大他們的軍事權力。開國功臣被清除後,守邊和出征的任務都交給鎮守邊地的藩王。無疑,這些藩王所代替的並不僅僅是功臣們的征戰,同時由於他們的實力而讓他們對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形成了威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就問當時的伴讀黃子澄:"爺爺萬歲後,我新立,諸王年長,各擁重兵,何以制之?"
黃子澄就把漢朝景帝削奪諸藩的事情給他講了一遍,但朱允炆並沒有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他真心不想發生漢代"七國之亂"那樣的事情。
有一次,朱元璋對他說:"我已經把防禦外敵的重任交給了你那些叔叔們,你以後會很安全的。"
他反問:"外敵不安分,有諸王防禦,諸王不安分,怎麼辦?"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問道:"你的意思是......"
他回答:"先以德感化,以禮制約,如果不成,就削其地,再不成,就廢其人,還不成,就舉兵討伐之。"
朱元璋臉色一變,但隨即平和,嘆氣道:"看來,也只有這個辦法了。"
但過不久,朱允炆就收到了爺爺朱元璋送來的一個小冊子,名字叫《皇明祖訓》。
無能為力的《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是一部傳授治國之道的皇室家訓,朱元璋編寫此冊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日後的大明皇帝能依此保江山永固。所以,這本冊子其實就是朱元璋專為訓導後世子孫而作的皇帝家訓。那麼,這本冊子到底都有什麼內容呢?
這本小冊子主要有五個內容,第一,就是永遠廢除中書省建制和丞相一職;永遠廢除一些殘酷的刑罰;實行永不對外擴張的政策,並列了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十五個周邊國家為"不征之國";皇帝即位實行父死子繼之法,無皇子,則兄終弟及;有皇子,則立嫡不立長。第二,在皇帝素質上,提出重持身、慎國政、嚴祭祀三個要求。第三,皇帝以後當謹防三件事:慎出入;謹後宮;禁止宦官干政。第四,主要對皇帝與宗藩的關係提出要求,首先,皇帝當遵親親之儀,給予親王以崇高地位。親王可設侍衛軍,有警還可調動守鎮兵。遇朝廷有奸臣,親王可訓兵待命,聽天子密詔,起兵擒奸人。臣民必須尊重親王,風憲官亦不可以親王有細微過失而上奏;親王若犯有重過,可以派遣皇親、內官宣召,罪大亦不加刑,只貶為庶人。第五,在禮儀典章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規定。
朱元璋把這個冊子交給朱允炆,是想告訴他,對待親王不可太過分,因為我已經規定了。這個小冊子是被朱元璋極其看重的,他就告誡過朱允炆:"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朱允炆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最終沒有遵守祖宗的訓示。他剛登基不久,就開始削藩,也就等於說,是他首開違背祖訓之例。而朱棣趁勢援引"朝有奸臣,親王可起兵擒奸"的祖訓,率兵反叛得逞。因為有人開了先河,後人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朱棣稱帝後,繼續削藩。明宣宗以後,皇帝更是加強了對於宗室皇親的管制,廢除諸王入朝之事,廢除宗室做官之令,親王無故不得出城。觸犯禁令者,去鳳陽看墳。
不但在這方面,就是在其他方面,朱元璋的子孫也沒有做到。發生了皇帝不理政事、宦官干政、後宮淫亂等現象。朱元璋的子孫們都自作聰明,把《皇明祖訓》改得一塌糊塗。
大概,朱元璋永遠都想不到後世子孫會那麼混蛋,自己一死,所說的話都成了廢話。而第一個讓他的訓示成為空話的就是他選的接班人。
事實上,他給朱允炆看《皇明祖訓》,並非是完全擔心朱允炆做出違背《皇明祖訓》的事情來,他不過是想告訴朱允炆,我在這上面已經把親王的地位提得非常高了,他們已很知足,不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所以,你不要動手。如果他們真的先動手了,你再動手也不遲。
這種思想之所以會在朱元璋腦中盤旋,並且揮之不去,原因只有一個,他雖然封了那麼多親王,但真正被他積極扶持起來的只有三個,鎮守西安的次子秦王朱樉、鎮守太原的三子晉王朱和鎮守北京的四子燕王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