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坦園日記》里,還記有鄉人建醮,知縣親自帶人彈壓的事。建醮即打醮,是一種民俗活動 。因為參與者眾,看熱鬧的更多,容易出事,所以有司得防患於未然。其道理就像今世商場 開張搞有獎拋售,及歌星現場簽售CD,或舉辦大型遊藝類活動之類,極易發生擠塌櫃檯互相 踩傷的意外。因此凡有熱鬧之事、人多之處, 這份維持秩序的擔待 ,必須是落在州縣衙門肩上的。陋俗要管。比如賭坊、私娼、殺牛賣肉這些,都屬於違法現象或不良習氣,州縣衙門除 了出示明禁外,還得去捉拿。但這些歪風邪氣很難禁絕,一般來說,衙中胥吏都和搞這些活 動的地棍流氓輩有勾結,或本身就是包娼包賭者。明清時,許多老典(典史) 就專靠收取這些 場所的“月敬”、“節敬”當外快。如前引段光清的《年譜》里,就有披述:“差役、地保 俱無正身,不過招集無賴游手以充數,遂致此輩借端擾民。凡地方匿藏娼戶,隱埋賭家,無 不暗索其陋規”。還有淫祠、會賽、亂婚、溺女這些,也都是陋俗,均在 衙門禁管之列。認定是淫祠的折毀;斷定是荒誕無稽的會賽就取消;不符合法律和禮義的婚 俗,就要引導大家革除。明清時代,尤其是清朝後期,纏腳、吸鴉片煙這些現象,也都是陋 俗,各州縣衙門都有設禁或勸導的責任。四川儀隴縣曾發 現一塊明代萬曆九年(1581)時的官府石刻告示,上雲“今後男婚配應在一十 五六歲以上,方許 迎娶。違者父母,重責枷號”(《四川日報》1983年3月6日)。瞧,那會兒人 口思想有了轉變 ,連早婚早育也劃在陋俗中,而要有衙門管著些了。此外,在許多衙門看來,唱小曲、唱鼓 子詞、演髦兒戲等,也是陋俗,宜行禁斷。

  鬍子眉毛一把抓(2)

  《清稗類鈔》上,記有一則《湯圓案》,謂清朝時鄭裕國在歸安做知縣,人稱“鄭青天 ”。某日,鄰縣烏程有個鄉下人到他這裡攔轎告狀,鄭裕國問明情由後喝斥道:“此為烏程 界(事),汝應往該管衙門呈控,不得岐瀆!”鄉下人事先請教過訟師,這會兒 口口聲聲道:“ 天下官管天下百姓,官之言也!”結果鄭裕國果真為他申理了曲直。讀者在本書前幾章中, 已經知道,這類事也是經常發生的。按中國許多朝代的制度,不僅有一個知縣兼領數縣正堂 的規矩,也有將本縣公事或案件移往鄰縣經辦或覆審的規矩。崑劇《十五貫》里,就提供過 一個本縣審過鄰縣覆審的故事,這種事歷史上比比皆是。即《十五貫》發生的背景明代論, 據《淵鑒類涵》引《獻徵錄》載,明世宗時,龔起鳳當杞縣知縣,有廉平聲譽。鄰縣發生了 一樁豪強殺人的命案,又花錢賄買知縣,得以脫死。上司命龔起鳳前往覆審,原審知縣出衙 二十里相迎,再四叮囑包涵著點;到了該縣衙門後,又有一吏提著賄金來悄悄見他,被龔 起鳳痛斥,“竟窮治,伏其辜,人大稱快”。當然,老百姓見得多的,還是《十五貫》里那 種官官相護的場面,因此便有“天下烏鴉一般黑,天下衙門一樣貪”的經驗之談給總結 出來。不過《清稗類鈔》里那位鄉下人喊的“天下官管天下事”之通例,亦得 因這些故事或史實而坐實。

  第七章 衙門小官場官場大舞台

  衙門老戲文

  〔北醉太平〕書卷才拋,官運初交,文憑執照仰銓曹,限程期齎 繳。想當初只望龍門躍,到如今風塵下吏偏潦倒,吃緊的箇中經緯費推敲,試聽俺細道…… 

  

  這是什麼?這是清朝時一個在州縣衙門裡坐過大堂的裘慎甫老爺卸印歸鄉後,用散曲曲牌編 寫的一個“套數”,題名《遊宦述懷說》,此乃全套散曲中的第一支。在這位“過來人”眼 里,衙門就像是一個舞台,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所演無非老行當。上溯秦漢魏晉,下逮 宋元明清,總是衙門中的老調子唱不完,亦如舞台上的舊戲文演不盡。說起來,這也是包括 裘慎甫在內的許多由衙門中走出來者之共識,比如明代時當過淶水知縣的馮惟敏,在其《海 浮山堂詞稿》里,也有一套套比擬衙門如舞台的散曲。在這一章里,作者擬采掇馮、裘兩人 的作品為各節“引言”,揀那古近州縣衙門幾齣通行的老戲文,“試聽俺細道”——

  千里當官只為財(1)

  〔南畫眉序〕書札紛紛到,幕友長隨薦不了。要逢迎當道,怕得 罪同僚,有那大來頭任意嘮叨,那帶肚的作怪蹊蹺,門、印、倉道歹嫌好,分股子爭多競少 。看過《公門中的“自家人”》這一章後,該知道這是一出老爺赴任的前奏曲:糾合各路“好 漢”,組成“自家人”班底,吵吵嚷嚷間,把位子職掌都分配定了,油水之分成比例也說合 了大概,然後一起動身去衙門接印。依籍貫迴避制度限定,此行是個山高路遠的長途,“千 里當官只為財”,不把“分股子爭多競少”這基調兒定好咋行?南北朝時,有個叫魚弘的地 方官,先後在盱眙、竟陵等地坐衙,公然宣稱,本人在何處當官,何處就是“四盡”,即“ 水中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谷盡,村里民庶盡”,為此而得了個“四盡太守”的諢號 。這位“四盡”老爺,真算是把“千里當官只為財”的真諦參透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衙門內上起老爺佐NB032,下至長隨胥吏,什麼職份弄什麼 錢財,什麼名目用什麼法門,前面已介紹過許多,後面還少不了再說。這裡,作者僅以頗具 代表性的明清時代衙門風氣為例,把州縣衙署的幾項主要弄錢技巧描述一下——腳踢淋尖也稱“淋尖踢斛”。老百姓交納糧食時,官府用個大斛做量器, 穀物要在斛中堆起成尖,然後由 倉斗級用腳踢上幾腳。這溢出來的穀物,據說是彌補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損耗 用的,不許納糧人掃回去。其實一向都由官府留下按職務高低、親疏關係等私分了。別小看這麼幾踢,按清代戶部的估算,這一份“尖米”,與“正收”的比例,起碼是每石要 占四五升之多。後來為整頓財政,倡廉反腐,索性由戶部頒布標準,將“尖米”打入“正收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基層高府在具體操作時,又來個“尖上加尖”。明代顧炎武在 《漕糧論》中痛斥“淋尖踢斛”是“巧取於民之術”;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錢穀·倉 收陋弊》中,也有“毋許借端留難,恣意淋踢”一說,可見這個弊害從未消失過。折色火耗明清時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老百姓交納各種賦稅時, 官府也不是 全照規定徵收穀物、布帛、絲麻、棉花等實物,而是改徵銀子。又說是熔鍛銀子時會有火耗 損失,這也得彌補,辦法是正額之外加征若干。比如每收一兩地丁銀,加征幾分乃至一錢; 同時又可以藉口說銀子成色不好,得打折扣算份量,名曰折色。如果老百姓用銅錢交稅,又 可以把錢價壓低,倘市價是2000文錢合一兩銀子的話,到衙門裡就是2200文乃至2400文合一 兩銀子了。所有這些溢餘部分的去向,全和腳踢溢米一樣。包荒升科包荒即第六章第一節里講到過的勸墾荒地,州縣衙門往往謊報開 荒成績,增廣糧賦 ,實際上荒田未開一畝,增加出來的田賦都分攤到熟田上,再利用國家獎勵墾荒的種種優惠 政策上下其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