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女皇被禁,雖宰相亦不易見。姚崇多年受武則天的器重,恩深意厚,因此他的悲傷,倒也是真情流露。為此他馬上就付出了代價,當天被調離中樞,貶為亳州(今安徽亳州)刺史。但後來也有人認為,這正是姚崇的聰明之處。他預見到這場風波並沒有結束,為避禍而玩了一個脫身之計。雖然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但告別老主子的傷感多半還是真的。
移宮第二天,新皇帝又率領群臣前來,特別向女皇上了一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注意,這是武則天之所以叫“武則天”的最初來歷。
這樣一來,政變後的大周竟然有了兩個並行的皇帝。歷代皇朝中,國有兩帝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其中必有一個為太上皇。而現在,大周的兩個皇帝,在法律上卻是平等的。
這一“天有二日”的背謬,當時的人們只顧高興了,也不遑多論。
從二月二日起,新皇帝每隔十日來請一次安,是為定例,以表示對遜帝的尊崇。但在實質上幽禁照舊。就是借給李顯八個膽,他也不敢把女皇放出來。黃台瓜落,教訓深刻啊!
在政變第二天,監國的太子向武氏太廟告廟,天氣仍是陰霾不散。侍御史崔渾覺得怪怪的,就奏道:“陛下復國,當正唐家位號,合乎天下之心。怎的仍告武氏廟?請毀之,復唐宗廟!”
李顯被說動了心。
二月四日,政變成果進一步深化,新皇帝下詔,拋棄“大周”國號:“國號曰唐,郊廟、社稷、陵侵、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年間故例。”那麼,永淳元年是哪一年?就是高宗逝世的前一年。
讓時光倒流回去吧,忘卻這一場浩劫。
轟轟烈烈十五年的大周朝,今朝壽終正寢。
當天改制詔書一下,天氣很快就澄明見日。舉朝都嘆,此乃天人之應啊!
新皇帝這下成了真正的大唐復辟皇帝中宗了。
在詔令中,中宗給足了武則天面子,大意是說,高宗去世時,徐敬業、程務挺作亂,天塌地陷,幸虧賴有則天大聖皇帝“撥亂之神功”,安定了天下,並且“開太一之宏略”。在受河洛之圖後,惠育萬民,得享高壽。忽而有了更高的追求,嚮往無為,倦於政務,這才令兒子復辟。而且明命要繼承先緒,光復大唐之國,以為復興之基。
好一篇中興宣言,明明是顛覆了一切“革命”意識形態,卻說成是受命復辟。不過,這樣一說,武則天開創的“大周時代”倒也有了權宜之計的合法地位,不至於被定為非法。武則天在大唐的帝統中,今後雖不能公開占有一席,但好歹不會被說成是篡逆之賊了。
新的輿論基調,為何是這個樣子?這是因為“革命”已經深刻改變了大唐,完全復舊已決無可能。如果把大周說成是“偽周”,那麼政變的發動者們,十有八九都是偽官,他們自己就要陷入非法性的尷尬了。
復辟詔書還規定,將神都的名稱恢復為東都,同時再給武則天一個面子,以并州為北都。在意識形態方面,仍恢復老君尊號為玄元皇帝,令貢舉人停習《臣軌》,仍習《老子》。又令各州縣置寺觀一所,名曰“中興”。
只是遜帝的年號並沒有改,還叫“神龍”。也許,中宗覺得它很吉利?
復辟以後,“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也沒有取消,仍然有效。但是,這是哪一國的皇帝呢,沒有了了法律的依據。如果是大周的,大周已經不存在了;如果是大唐的,大唐復辟是自中宗始,沒有另外再加尊一次,官修歷史也決不會承認大唐有這樣一個皇帝。
這個名垂千古的“則天大聖皇帝”,就成了超時空的名號。
它不是屬於哪一朝的,它屬於整個華夏,屬於永恆。
它的含義,就是這片熱土上的唯一女皇帝。
(請看下一章【走向永恆】)
【走向永恆】
40、人生落幕之前她決定回歸皇后身份
從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起,武則天被移送到上陽宮,此後,她在這裡又活了300多天。
朝暮相替,春去秋來,這一歲的枯榮,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無趣和最無望的日子。
上陽宮,說來倒是個好地方,位置在東都皇城之西。南邊就是洛水,背倚禁苑。內有觀鳳、仙居、甘露、麟趾、麗春等殿宇。你就聽聽這些名字吧,皆有仙風。武則天的住處,就在觀鳳殿。
武則天自當皇帝以來,對仙家生活有所嚮往,倦勤情緒日漸滋長,若是主動讓位,當了個太上皇,這地方倒是最佳的養老處。但可惜事實卻不如此。過去被她幽禁的兒子,現在倒過來幽禁了她。這口氣如何能咽下?
看好端端的一片河山,赤旗一夜間落地。偉哉大周,竟片羽不存!這結局如何向後世交代?
前些年,還在追慕那上古三代的聖君,今日卻成了老於窗下的寂然老嫗,這豈不是要被千秋萬代嘲笑麼?
這近一年的歲月,武則天所過的生活,大概要用一句歐化語言來形容了——“她的心無時無刻不被痛苦咬齧著”。
她在上陽宮的活動,史冊上幾無記載,因而後世史家,常愛推測她這段時間在想些什麼?
我想,對張柬之、崔玄暐等忘恩負義者的恨,和對丈夫高宗的思念,也許是令她最縈繞於懷的。
移宮第二天,新皇帝又率領群臣前來,特別向女皇上了一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注意,這是武則天之所以叫“武則天”的最初來歷。
這樣一來,政變後的大周竟然有了兩個並行的皇帝。歷代皇朝中,國有兩帝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其中必有一個為太上皇。而現在,大周的兩個皇帝,在法律上卻是平等的。
這一“天有二日”的背謬,當時的人們只顧高興了,也不遑多論。
從二月二日起,新皇帝每隔十日來請一次安,是為定例,以表示對遜帝的尊崇。但在實質上幽禁照舊。就是借給李顯八個膽,他也不敢把女皇放出來。黃台瓜落,教訓深刻啊!
在政變第二天,監國的太子向武氏太廟告廟,天氣仍是陰霾不散。侍御史崔渾覺得怪怪的,就奏道:“陛下復國,當正唐家位號,合乎天下之心。怎的仍告武氏廟?請毀之,復唐宗廟!”
李顯被說動了心。
二月四日,政變成果進一步深化,新皇帝下詔,拋棄“大周”國號:“國號曰唐,郊廟、社稷、陵侵、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年間故例。”那麼,永淳元年是哪一年?就是高宗逝世的前一年。
讓時光倒流回去吧,忘卻這一場浩劫。
轟轟烈烈十五年的大周朝,今朝壽終正寢。
當天改制詔書一下,天氣很快就澄明見日。舉朝都嘆,此乃天人之應啊!
新皇帝這下成了真正的大唐復辟皇帝中宗了。
在詔令中,中宗給足了武則天面子,大意是說,高宗去世時,徐敬業、程務挺作亂,天塌地陷,幸虧賴有則天大聖皇帝“撥亂之神功”,安定了天下,並且“開太一之宏略”。在受河洛之圖後,惠育萬民,得享高壽。忽而有了更高的追求,嚮往無為,倦於政務,這才令兒子復辟。而且明命要繼承先緒,光復大唐之國,以為復興之基。
好一篇中興宣言,明明是顛覆了一切“革命”意識形態,卻說成是受命復辟。不過,這樣一說,武則天開創的“大周時代”倒也有了權宜之計的合法地位,不至於被定為非法。武則天在大唐的帝統中,今後雖不能公開占有一席,但好歹不會被說成是篡逆之賊了。
新的輿論基調,為何是這個樣子?這是因為“革命”已經深刻改變了大唐,完全復舊已決無可能。如果把大周說成是“偽周”,那麼政變的發動者們,十有八九都是偽官,他們自己就要陷入非法性的尷尬了。
復辟詔書還規定,將神都的名稱恢復為東都,同時再給武則天一個面子,以并州為北都。在意識形態方面,仍恢復老君尊號為玄元皇帝,令貢舉人停習《臣軌》,仍習《老子》。又令各州縣置寺觀一所,名曰“中興”。
只是遜帝的年號並沒有改,還叫“神龍”。也許,中宗覺得它很吉利?
復辟以後,“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也沒有取消,仍然有效。但是,這是哪一國的皇帝呢,沒有了了法律的依據。如果是大周的,大周已經不存在了;如果是大唐的,大唐復辟是自中宗始,沒有另外再加尊一次,官修歷史也決不會承認大唐有這樣一個皇帝。
這個名垂千古的“則天大聖皇帝”,就成了超時空的名號。
它不是屬於哪一朝的,它屬於整個華夏,屬於永恆。
它的含義,就是這片熱土上的唯一女皇帝。
(請看下一章【走向永恆】)
【走向永恆】
40、人生落幕之前她決定回歸皇后身份
從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起,武則天被移送到上陽宮,此後,她在這裡又活了300多天。
朝暮相替,春去秋來,這一歲的枯榮,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無趣和最無望的日子。
上陽宮,說來倒是個好地方,位置在東都皇城之西。南邊就是洛水,背倚禁苑。內有觀鳳、仙居、甘露、麟趾、麗春等殿宇。你就聽聽這些名字吧,皆有仙風。武則天的住處,就在觀鳳殿。
武則天自當皇帝以來,對仙家生活有所嚮往,倦勤情緒日漸滋長,若是主動讓位,當了個太上皇,這地方倒是最佳的養老處。但可惜事實卻不如此。過去被她幽禁的兒子,現在倒過來幽禁了她。這口氣如何能咽下?
看好端端的一片河山,赤旗一夜間落地。偉哉大周,竟片羽不存!這結局如何向後世交代?
前些年,還在追慕那上古三代的聖君,今日卻成了老於窗下的寂然老嫗,這豈不是要被千秋萬代嘲笑麼?
這近一年的歲月,武則天所過的生活,大概要用一句歐化語言來形容了——“她的心無時無刻不被痛苦咬齧著”。
她在上陽宮的活動,史冊上幾無記載,因而後世史家,常愛推測她這段時間在想些什麼?
我想,對張柬之、崔玄暐等忘恩負義者的恨,和對丈夫高宗的思念,也許是令她最縈繞於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