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節 楊奠坤:神秘的瓦爾德爾

  1937年8月13日,侵華日軍對上海發動進攻,國民黨第3戰區部隊奮起抵抗,淞滬會戰由此展開。10月底,日軍從國內和華北戰場抽調至上海的兵力已達20萬人。11月9日,在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後,第3戰區軍隊撤離防區,上海失陷。

  12月5日,外灘公園內,走過來一位身穿風衣的年輕人,他手拿一份報紙,似乎在等待什麼人。一會兒,一位身體魁梧的外國人走過來,兩個相視一笑,握了握手,向公園深處走去。

  原來,這是共產國際中國第二情報組的兩位負責人——伊萬諾夫和楊奠坤在接頭。

  楊奠坤有些焦急地說:“伊萬諾夫同志,由於淞滬戰爭的爆發,南北交通中斷,我與我的助手張逸仙失去了聯絡。”

  伊萬諾夫笑了笑說:“我們的聯繫怎麼能中斷呢?要知道這是一條真正的秘密戰線。”他小聲地告訴楊奠坤:“聰明能幹的古斯達夫裝配了一部收發報機,我們已經恢復了同他們的聯繫。”

  楊奠坤不由感到一陣欣慰。張逸仙果然不簡單,在艱苦的條件下竟能自制電台恢復通訊。

  楊奠坤問道:“那我在這裡做些什麼呢?”

  伊萬諾夫說道:“發展組織,擴大偵察範圍。”

  楊奠坤從外灘公園回到自己的秘密住所,法租界環龍路117號的一幢小樓上。

  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楊奠坤坐到桌前,拿出密寫藥水開始向關外的幾處聯絡點書寫秘密指令。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為什麼習慣於拿槍的手卻拿起了筆,為什麼習慣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如今卻躲在這裡書寫情報?楊奠坤閉上了眼睛,仿佛這26年走過了一條漫長的路。

  楊奠坤,1911年9月28日,出生在黑龍江阿城縣農村一個農民家庭,他11歲進本村私塾學習。1926年夏考入哈爾濱市第二中學,逾二年,又考入哈爾濱東省特別行政區第一中學讀高中。1929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在中共滿洲特委工作。1932年進入中共滿洲省委負責軍委工作。1932年春,被哈爾濱日本憲兵隊逮捕,任憑敵人如何逼問,也沒泄露組織機密,關押兩個星期後獲釋。出獄後,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向他布置任務,希望他到吉林的磐石地區開展武裝鬥爭。

  楊奠坤到磐石時,將中心縣委的小武裝“打狗隊”加以改編,繳獲了地主“大排隊”的二十多支槍,將隊伍發展三十多人,編成兩個小隊,做了斧頭鐮刀的紅旗,成立了“工農反日游擊隊”,並利用原有“反日會”農民群眾組織,擴大抗日宣傳,組織中朝農民聯合反日鬥爭,隊伍很快到二百多人,青年紛紛要求參軍,他們懲辦地主豪紳,沒收地主的糧食,震動了整個磐石地區。

  “工農反日游擊隊”的行動,引起了日偽軍的注意,日寇以一個中隊和兩個連的偽軍向磐石根據地進攻。游擊隊占據有利地形,對敵人的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在這次戰鬥中,楊奠坤腿部多處負傷,無法行動,而部隊又要轉移行軍,因此縣委決定送他回哈爾濱養傷。而楊奠紳的工作,由中共滿洲省委派遣楊靖宇(當時叫張貫一)到磐石來接替他。

  楊奠坤在哈爾濱就認識楊靖宇,當時,楊靖宇任全滿反日黨團書記領導哈爾濱工人群眾的反日鬥爭。楊奠坤和他同在滿洲省委工作,彼此在戰鬥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1932年7月,楊奠坤回哈爾濱養傷,10月,準備以中共滿洲省委特派代表的名義去磐石工作的楊靖宇來看望楊奠坤。

  楊靖宇拉住楊奠紳的手說:“君武(楊奠坤當時的名字),你們在磐石搞的不錯嘛,連哈爾濱人都知道磐石有個游擊隊,領頭的叫楊矮子,副手是個朝鮮人,叫李紅光。你們可是大大的有名呀!”

  楊奠坤從病床上坐起來,“老張,你的擔子也不輕,磐石那裡情況複雜,我們那支游擊隊裡什麼人都有,工人、農民、山林隊……如果不加以整頓會出大問題的。”

  “這個我考慮到了,”楊靖宇說:“我到那裡準備把這支隊伍帶好,爭取把它變成我黨在南滿的一支勁旅。”停了停,楊靖宇又忽然說:“你在那裡名氣大,聽說群眾都親切地喊你楊司令,乾脆,我也改個姓,今後就叫楊靖宇了,你看怎麼樣?”

  楊奠坤笑了。他改什么姓都無所謂,反正他的真實姓名叫馬尚德。:“姓楊就姓楊吧,你長我六歲,咱們就算做親哥倆吧。”停了停他又說,“楊靖宇,好名字,我想這一定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名字的!”

  果然,楊靖宇不負眾望,很快整頓了那支部隊,將其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後來發展成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

  1932年冬,楊奠坤傷愈後,中共滿洲省委派他和王東周(綽號“皮鞋王”)同志一起,負責國際反帝情報組織的工作,從此楊奠坤開始了秘密戰線上的特殊戰鬥。

  1938年初,楊奠坤來到原來在哈一中的老師羅稷南的家中。羅的原名叫陳小航,是著名的翻譯家,他的弟弟陳紹韓曾是華爾頓手下的情報員,1935年被敵人殺害。楊奠坤希望羅老師能給他介紹一些進步青年,送到蘇聯去學習。羅稷南給他介紹了三個年輕人,日後都成了共和國的棟樑之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