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形勢一直沒有變化,而當時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即將在羅得島舉行。可是,2月24日,以色列的一支巡邏隊(違反以一埃停戰協定向南推進,穿越埃及的西奈)出現在亞喀巴西北十英里的險峻的關口之前,四天之後才揚長而去。當3月2日停戰談判開始時,以色列方面否認曾到過該地區;但當約旦政府聲稱事實上占領了亞喀巴以北六十英里的阿拉伯谷地時,以色列譴責約旦政府企圖利用“既成事實”來破壞談判。作為反擊:以色列還297控訴③

  說,在伊拉克和約旦軍隊控制的中部巴勒斯坦所發生物一系列事件,把以色列沿海平原的最狹隘處壓縮到只有八英里寬了。3月7日,停戰談判陷於停頓。當天早晨,有兩個以色列縱隊沿阿拉伯河谷向南推進,直指亞喀巴灣。過去伊拉克政府拒絕同以色列進行雙邊停戰談判,但同意接受約旦所答應的停戰協議的約束;這時決定在以色列向其攻擊之前將其軍隊從巴勒斯坦中部撤出。這樣一來,稀疏地駐守在從亞喀巴灣至耶路撒冷以北、長達一百三十餘英里戰線上的阿拉伯軍團也就必須掩護其暴露的北翼,並且不能在南端冒發生一場衝突的危險。早在3月10日,由於駐守在亞喀巴的阿拉伯軍團的小部兵力已經撤走,以色列軍隊進入了該地以西五英里的海灣地帶——前巴勒斯但的警察哨所所在地烏姆拉什拉什,後來以色列人又把它改名為埃拉特。①在代理調解人的安排下,雙方於3月11日簽訂了一項停火協議,但兩天之後①見莫里斯?費希爾(MauriceFi射r)1948年12月28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的發言,《正式記錄》,第3年,第136號,第14—22頁;皮爾曼:《以色色列的軍隊》,第221頁,第224頁,第226頁;扎赫爾:《以色列:一個國家的建立》,第304—305頁。

  ②根據費希爾前引文所述,堅持要把“立即和全部撤出在法盧賈的駐軍”作為先決條件;但根據扎赫爾所說,埃及要求以色列軍隊撤退到10月戰爭以前的陣地。

  ③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記錄》,第3年,1948年12月增編,文件S/1152,第300—304頁。①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記錄》,第3年,第137號,第23—25頁。

  英國把亞喀巴的兵力加強至一個旅的規模時,以色列又提出了抗議,認為這種行動有礙它與約旦的和解;而約旦政府則要求英國的巡邏範圍向北擴大到死海,以便制止以色列軍侵入巴勒斯坦一外約旦的舊邊界。代理調解人在美國批評英國對亞喀巴的增援違反停戰規定時,英園外交次官則說,英國政府②

  堅信;正是由於有了這支部隊,才穩定了局勢,使以色列和約蛐停戰誅判不致中斷。英國還向以色列保證說,這支軍隊的目的只是為了防禦,不會影響③

  到以色列對前巴勒斯坦南部領土的占領。但在北面,以色列卻對約旦進行威脅,不承認阿拉伯軍團接收以前屬於伊拉克的那部分地區。在舒奈的冬宮與阿卜杜拉國王所進行的一次秘密會談中,魯文,希盧阿(以前叫扎斯拉尼,現負責以色列外交部的“特種工作”)和摩西?達揚上校兩人,以恢復敵對行動為要挾,迫使阿卜杜拉國王接受其姜求,使阿拉伯軍團從其五十五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二英里。這樣,就解除了對以色列手中的特拉維夫和哈德臘以東沿海平原地帶所受的壓力,從而也使以298色列得以毫無阻礙地控制那條越過卡爾邁勒山脈至埃斯德拉埃隆溪谷和加利利兩地的主要戰略公路。這次後撤還使大片阿拉伯村民的耕地落到以色列方面,使這些村民變得④

  無依無靠(正如在加薩走廊一樣)。⑤後來,阿卜杜拉的阿拉伯敵人就把這件事用來作為反對他的一種新的宣傳武器。⑥但根據4月3日所簽訂的停戰協定,約旦299在希布倫地區所拿到的領土卻非常有限。分界線使耶路、撒冷城被兩國軍隊的鐵絲網從西南向東北分割開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如希伯萊大學和哈達薩赫醫院同以色

  (按原圖譯製)列的新城被割裂開來的問題、阿拉伯舊城同耶路撒冷發電廠被割裂開來的問題,以及通向聖所的一般權利問題等等,則提交給一個特別委員會處理。

  由於敘利亞國內局勢不穩定,以色列和敘利亞的談判延期了。1943年選出的民族集團政府,在1945年曾藉助於英國的干涉擺脫了法國對敘利亞的軍事控制,①並於1947年在一次多少是自由的選舉中,再度得到選民的信任,繼續執政,但在1948年對以色列作戰中卻顯得軟弱無能。軍事上的恥辱和日

  ②見s·蘭茲胡特:“中東穆斯林國家的猶太人”((S.Landshut:Jew--

  ishCommunitiesintheMuslimCountriesoftheMiddleEast),倫敦,《猶太紀事》周刊(JewishChronicle),1950年,第33—38頁);關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對猶太人的報復,同上,第47—50頁,第59—60頁。③警察局長在群眾示威時被一個開羅大學學生打死以後,12月8日埃及政府命令解散伊赫萬穆斯林黨,為此,伊赫萬穆斯林黨殺害了埃及首相作為報復。1949年2月13日,該黨領袖哈桑?班納亦被槍殺,兇手不明。哈桑班納原是個不出名的中學校長,大家認為是他的戰爭狂;促使他產生了不採取常規的政黨活動途徑來奪取政權的野心(見J·海沃思—鄧恩:《現代埃及的宗教和政治趨勢》(J.Heyworth--Dunne:BeligiousandPoliticalTrendsinModernEgypt),華盛頓,由作者出版,1950年版,第48頁,第74—76頁)。④見上文,原著第130—136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