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每年第一個月的第十五天都會慶祝,即使再窮的中國人,當天都會點起他的燈籠,而燈籠本身有不同的形狀、大小和價位。在這一天,全中國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宮殿裡;尤其是那些享樂的地方,這些我都會為你們描述出來:沒有一處樓閣、殿堂或門廊的天花板上沒有掛上幾盞燈籠。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澤上,也都會放上幾盞製作成小船形狀的燈籠,浮在水上來回飄蕩。在所有山丘、橋樑和幾乎全部樹上,都掛上一些燈籠,這些燈籠製作得極其漂亮,有魚、鳥、獸、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種造型。有些燈籠是用絲綢製成,有些則是利用獸角、玻璃、貝殼,以及其他上千種材料。……中國人把林林總總的燈籠展示在他們的建築物里。我佩服他們的創意之富,並且很想擁有;與之相比,我們的燈籠就顯得窮酸與貧乏。
在燦爛的煙火表演結束之後,元宵節也就告一段落了。乾隆出席於同樂園舉行的夜宴之前,先回到他的寢宮,享用一些應節的甜湯圓。夜宴過後,乾隆隨同一支燈籠隊伍,返回九州。
燈籠和煙火顯然是圓明園裡最大的樂事,在園裡任何地方都看得到,尤其在湖邊。許多曾經目睹過的人,把他們的印象寫了下來,像18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趙翼(1727—1814)就有這份榮幸,跟乾隆一起在圓明園內觀賞節慶的煙火,他說:
上元夕,西廠舞燈、放火最盛。清晨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火數十架,藥線徐引燃,成界畫欄杆五色。每架將完,中復燒出寶塔樓閣之類,並有籠鴿及喜鵲數十在盒中乘火飛出者。未、申之交,駕至西廠。先有八旗騙馬諸戲:或一足立鞍革凳而馳者;或兩足立馬背而馳者;或扳馬鞍步行而並馬馳者;或兩人對面馳來,各在馬上騰身互換者;或甲騰出,乙在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日既夕,則樓前舞燈者三千人列隊焉,口唱太平歌,各執彩燈,循環進止,各依其綴兆,一轉旋則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轉成“平”字,以次作“萬”、“歲”字,又以次合成“太平萬歲”字,所謂“太平萬歲字當中”也。舞罷,則煙火大發,其聲如雷霆,火光燭半空,但見千萬紅魚奮迅跳躍於雲海內,極天下之奇觀矣。
這位歷史學家對煙火奇觀的描述,可以從乾隆身邊的朝廷官員在其中一個慶典所作的詩,得到共鳴:
銀漢星河不動塵,
---------------
嬉戲與娛樂(2)
---------------
斜飛火鳳入勾陳;
一聲雷起地中蟄,
萬樹花開天上春。
太乙高樓燈似晝,
未央前殿月移輪;
君王行樂新年盛,
先使思光遍近臣。
18世紀末的英國使節也為圓明園裡的煙火著迷。他們當中有人形容,這些燃放的煙火數量超出他曾經看過的所有煙火的總數。他注意到無論在“氣勢、壯觀還是種類”上,在巴達維亞曾經看過的煙火要“比中國煙火低劣”。中國煙火從設計的新奇、勻稱和巧思的角度上來看,都遠勝於他以前看過的煙火,並且形容中國的煙火“編排成火山普遍的爆發,綻射出光芒和閃爍;在園內使用的甩炮、彈射器、鞭炮、火箭和照明彈等,大約一個小時之後,還積有大量不散的煙雲”。
圓明園讓人愉悅和快樂的環境,毫無疑問是最適合給皇帝慶祝自己生日的地方。按例在皇帝生日的當天早上,文武大臣都要穿上正式的服飾,集合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品位較低的官員,比方說三品以下的就集合在更遠的二宮門。皇帝會盛裝出席,並由侍候在側的官員逐一宣召殿內的官員名字,讓皇帝一一接受他們的道賀。乾隆於1757年九月二十五日壽辰那一天在熱河狩獵,政府官員就齊集在紫禁城的午門從遠方給他致賀。
乾隆的長壽讓他可以在1790年慶祝八十大壽,沒有一位清朝皇帝有機會慶祝如此盛大的壽辰。當時清帝國大致上仍然和平與繁榮,這位自傲的老人有多方面的理由去度過一個最盛大的壽宴。在生日的前夕,喜氣洋洋和鮮艷的裝飾已經呈現出來,從北京的西直門開始布置,一直沿著所有通往圓明園大門的道路,延伸出去。由一個總理欽定大臣監督整個慶祝節目的進行,包括來自全國重要官員和富商的賀禮。記載提到:來自兩淮、長蘆和浙江等富庶地區的富人,實際上支付了這整個盛大裝飾的費用。
這場八十大壽的慶典,在1790年九月二十五日於圓明園正式開始。長長的祝壽隊伍是根據以下的次序來一一覲見:皇室成員、滿洲貴族、大臣、武將和文官、耆老、安南國王,和來自朝鮮、緬甸、真臘、蒙古、台灣,以及各個回族部落的代表。在宣召之後,他們就會坐到指定的位置。待他們全都入座以後,所有賓客齊呼“萬壽”以示忠誠。位於圓明園南門西側的山丘也暫時被命名為迎壽山,在山頂上豎立了一座新建成的名叫壽星亭的亭子。“萬壽”成為當天最多人掛在嘴邊的字眼。萬壽這兩個中文大字展示在開放的戲台上,另有數以百計以吉祥的句子寫成的對聯在圓明園內到處張貼。樂隊不停地在遠處奏出愉悅的頌揚樂聲,大約有一千名喇嘛聚集在巨大的遮篷底下,朗誦佛經以祈求偉大的乾隆皇帝萬萬歲,在這座壯麗的帝王宮苑裡,所有事情都要塑造出讓人興奮的景象。一整天不斷送來數以千計未能親自出席壽典的地方官員所發出的致敬賀詞。八十歲高齡的乾隆仍然身體健康和精神煥發,他在高梁橋北的倚虹堂進用他的生辰晚膳。
在燦爛的煙火表演結束之後,元宵節也就告一段落了。乾隆出席於同樂園舉行的夜宴之前,先回到他的寢宮,享用一些應節的甜湯圓。夜宴過後,乾隆隨同一支燈籠隊伍,返回九州。
燈籠和煙火顯然是圓明園裡最大的樂事,在園裡任何地方都看得到,尤其在湖邊。許多曾經目睹過的人,把他們的印象寫了下來,像18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趙翼(1727—1814)就有這份榮幸,跟乾隆一起在圓明園內觀賞節慶的煙火,他說:
上元夕,西廠舞燈、放火最盛。清晨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火數十架,藥線徐引燃,成界畫欄杆五色。每架將完,中復燒出寶塔樓閣之類,並有籠鴿及喜鵲數十在盒中乘火飛出者。未、申之交,駕至西廠。先有八旗騙馬諸戲:或一足立鞍革凳而馳者;或兩足立馬背而馳者;或扳馬鞍步行而並馬馳者;或兩人對面馳來,各在馬上騰身互換者;或甲騰出,乙在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日既夕,則樓前舞燈者三千人列隊焉,口唱太平歌,各執彩燈,循環進止,各依其綴兆,一轉旋則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轉成“平”字,以次作“萬”、“歲”字,又以次合成“太平萬歲”字,所謂“太平萬歲字當中”也。舞罷,則煙火大發,其聲如雷霆,火光燭半空,但見千萬紅魚奮迅跳躍於雲海內,極天下之奇觀矣。
這位歷史學家對煙火奇觀的描述,可以從乾隆身邊的朝廷官員在其中一個慶典所作的詩,得到共鳴:
銀漢星河不動塵,
---------------
嬉戲與娛樂(2)
---------------
斜飛火鳳入勾陳;
一聲雷起地中蟄,
萬樹花開天上春。
太乙高樓燈似晝,
未央前殿月移輪;
君王行樂新年盛,
先使思光遍近臣。
18世紀末的英國使節也為圓明園裡的煙火著迷。他們當中有人形容,這些燃放的煙火數量超出他曾經看過的所有煙火的總數。他注意到無論在“氣勢、壯觀還是種類”上,在巴達維亞曾經看過的煙火要“比中國煙火低劣”。中國煙火從設計的新奇、勻稱和巧思的角度上來看,都遠勝於他以前看過的煙火,並且形容中國的煙火“編排成火山普遍的爆發,綻射出光芒和閃爍;在園內使用的甩炮、彈射器、鞭炮、火箭和照明彈等,大約一個小時之後,還積有大量不散的煙雲”。
圓明園讓人愉悅和快樂的環境,毫無疑問是最適合給皇帝慶祝自己生日的地方。按例在皇帝生日的當天早上,文武大臣都要穿上正式的服飾,集合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品位較低的官員,比方說三品以下的就集合在更遠的二宮門。皇帝會盛裝出席,並由侍候在側的官員逐一宣召殿內的官員名字,讓皇帝一一接受他們的道賀。乾隆於1757年九月二十五日壽辰那一天在熱河狩獵,政府官員就齊集在紫禁城的午門從遠方給他致賀。
乾隆的長壽讓他可以在1790年慶祝八十大壽,沒有一位清朝皇帝有機會慶祝如此盛大的壽辰。當時清帝國大致上仍然和平與繁榮,這位自傲的老人有多方面的理由去度過一個最盛大的壽宴。在生日的前夕,喜氣洋洋和鮮艷的裝飾已經呈現出來,從北京的西直門開始布置,一直沿著所有通往圓明園大門的道路,延伸出去。由一個總理欽定大臣監督整個慶祝節目的進行,包括來自全國重要官員和富商的賀禮。記載提到:來自兩淮、長蘆和浙江等富庶地區的富人,實際上支付了這整個盛大裝飾的費用。
這場八十大壽的慶典,在1790年九月二十五日於圓明園正式開始。長長的祝壽隊伍是根據以下的次序來一一覲見:皇室成員、滿洲貴族、大臣、武將和文官、耆老、安南國王,和來自朝鮮、緬甸、真臘、蒙古、台灣,以及各個回族部落的代表。在宣召之後,他們就會坐到指定的位置。待他們全都入座以後,所有賓客齊呼“萬壽”以示忠誠。位於圓明園南門西側的山丘也暫時被命名為迎壽山,在山頂上豎立了一座新建成的名叫壽星亭的亭子。“萬壽”成為當天最多人掛在嘴邊的字眼。萬壽這兩個中文大字展示在開放的戲台上,另有數以百計以吉祥的句子寫成的對聯在圓明園內到處張貼。樂隊不停地在遠處奏出愉悅的頌揚樂聲,大約有一千名喇嘛聚集在巨大的遮篷底下,朗誦佛經以祈求偉大的乾隆皇帝萬萬歲,在這座壯麗的帝王宮苑裡,所有事情都要塑造出讓人興奮的景象。一整天不斷送來數以千計未能親自出席壽典的地方官員所發出的致敬賀詞。八十歲高齡的乾隆仍然身體健康和精神煥發,他在高梁橋北的倚虹堂進用他的生辰晚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