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750年新創立的官署器皿庫,乃是圓明園銀庫的一個擴充機構。新官署人員的任命與其他人員一樣,從一班聲譽良好的官員中挑選出來,不過他們的任期只有三年,作為防止濫權的保證。從1763年開始,又推行一套新措施來防止出軌的行為,其中一項政策,就是庫守要輪流值夜班,並配置十名守衛跟值班的庫守在一起。再者,乾隆皇帝為了讓圓明園的財務健全,要求每一年清點帳冊,每五年給銀庫做一次徹底的覆核,督察員會謹慎地審閱呈報的帳目、申請補貼、歸還未消耗的物資和報銷手續等程序。如果在既定的期限之內無法釐清帳目的話,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各個位階管理人員的數目隨著圓明園的擴建,不斷地在增加。每當一座殿堂、廟宇或樓閣完工時,就立即需要一批新的工人和主管去維護和守衛這個新的地方。御園行政管理部門的成長,遲早需要更多的高階層行政人員。到了1742年的夏天,內務府就給圓明園各委任了兩名新增的副使和筆帖式。兩年之後,也就是四十景完成之際,乾隆又增置了新的職位:六品的主事、七品郎中和八品員外郎。

  內務府在乾隆的同意之下,於1749年又任命了新的六品庫掌,專門監管圓明園內的大量白銀、絲綢和器皿的庫藏。這位新庫掌從幹部中挑選一名副手和任命六名庫守來幫助他。當長春園於1751年完工時,又任命了另一組管理人員,包括一名六品的主事、兩名七品郎中和兩名八品員外郎。在1759年,分別把主事與郎中改稱為苑丞,員外郎則改稱為苑副。當綺春園於1774年被併入圓明園之後,就需要委任一名新的六品苑丞、一名七品苑副,一名八品苑副,以及一名筆帖式。

  當道光皇帝於1821年繼承大統之時,圓明園行政管理體系已經固定下來。人員包括兩名郎中、1名員外郎、1名主事、1名委署主事、1名六品庫掌、8名六品苑丞、1名七品庫掌、1名七品苑丞、8名八品苑副、15名委署苑副、14名筆帖式、18名庫守、2名學習筆帖式、6名效力柏唐阿、35名園戶頭目、615名園戶、53名園隸、148名匠役、54名水門侍衛和3名水手蠻子等。這些數字顯示,圓明園從18世紀之初建園以後,人員的編制已經增加了三倍。

  ---------------

  園政及其運作(2)

  ---------------

  圓明園內太監的總數在乾隆禪位的時候已達到502人,他們由內務府委派、調動和獎懲。他們是園內最大的族群之一,並且不斷在增加;他們的人數於1805年已經增加至620人,其中包括88名太監主管和532名一般太監。

  太監是皇帝御用的忠僕,負責必要的雜務諸如清理房間、侍桌、守門和植樹種花。大部分的太監必須隨時聽候差遣,以滿足皇帝的需求。他們負責卑微而且吃重的工作,但所得月俸相對微薄,以1754年為例,他們的月俸按照資歷計算,大約是在0.66到1.3兩白銀之間。當時1兩白銀的價值差不多是1.5美元。例外只見於極少數獲得皇帝特別寵信的資深太監,像在皇帝書房養心殿侍候的太監頭目,每個月的俸錢最多可得到7兩白銀外加7石米。如果我們以1000文錢兌換1兩白銀的話,按照乾隆晚期的物價,7兩白銀可以買到14隻鵝或70隻家禽。不過,一個普通太監的所得,只相當於一個中國農民的收入。

  除了太監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佛僧和道士在圓明園內生活和工作,他們的人數也隨著園內擴建廟宇和道觀而增加。許多僧侶和道士看來都很年輕,例如在1753年,乾隆意外地發現有二十名男童在道觀里當道士;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乾隆覺得園裡的僧侶和道士可能過多,因此要求大幅削減。然而,由於圓明園裡特別是新建的長春園內有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和祭典,新落成的廟宇和道觀更需要新進僧侶和道士在那裡供職,結果是佛道人數不僅未削減,反而持續上升。

  雍正皇帝於1729年第一次引進園戶到圓明園,所有園戶的成員都屬於滿洲一個旗營。他們是可靠的工人,提供各方面的勞務,例如有些人被安排在北遠山村充當蠶戶,他們於1762年與位於萬壽山腳下的織染局發展出工作關係。

  在園內的漢人僕役被劃分為匠役,根據工作的性質分為花匠、工匠、木工、水手蠻子、瓦匠、搭材匠、僧道及兵丁。在圓明園內工作的滿漢僕役人數,隨著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都在同步增加。長春園於1760年完成多座大型噴水池之前,就立即聘用了30名以上的花匠和工匠。園戶的人數於1770年有600人之多;17年之後,亦即是1787年,又增加了67家園戶住在園裡面。這些園戶都由園戶頭目監管,而頭目的人數也在同一段時間裡增加了18到20人。不久之後,園方由於園戶人數的快速增加,再多委任了15個頭目。

  圓明園的日常維護既繁重又複雜。理論上,圓明園是依賴內務府的支援,但實際上圓明園有它自己獨立的財源以應付不斷增加的開支,其中一個財源就是徵收圓明園附近土地的地租。據報這些地租在18世紀期間,至少可以支付園內的維修之需,這個時候的圓明園財政是相當健全的。圓明園的行政部門也接受有錢人像富裕的兩淮鹽商之現銀捐獻。商人黃源德於1757年向圓明園孝敬了100萬兩白銀。有些錢顯然是園方從鹽商獲利甚豐的生意中所得到的利息。

  當乾隆在18世紀末龍御歸天的時候,圓明園的財政仍未有吃緊的跡象。事實上,剛登基不久的嘉慶皇帝於1799年的2月,發現圓明園的帳冊里尚有693290兩白銀的盈餘,這個數目還沒有把銅錢算進去。當時1兩白銀相當於1.388美元,所以圓明園的結餘大約是962287美元。乾隆一生在圓明園花了巨額金錢,居然還有這個盈餘數字,當然讓人印象深刻。乾隆在1794年到1799年的五年裡透支了448582兩白銀,大約是622732美元。如果乾隆活得更長的話,他會耗掉園裡所有的盈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