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
圓明園的黃昏歲月(4)
---------------
之後,他們再次坐著舟艇到魚藻亭,然後回到勤政殿的後方,他們在那裡發現兩部進貢來的腳踏車,“製法極精巧”。他們在勤政殿附近的東朝房用午膳。到了下午他們駐足在三層高的文昌閣,郭嵩燾在第二層樓見到一座自鳴鐘。接著他們遊覽靈雨寺,遠望瓮山(即萬壽山)樓閣,“掩映煙樹間”,認為從來沒有見過此等奇景。他們從寺左的雲香閣,以及寺右的月波樓,可以欣賞到種滿松樹的山腰,以及園裡的亭台樓閣。可是,由於風大,他們不再登舟繼續遊覽,在廊如亭短暫休息之後,他們就離開這座宮苑回家了。他們差不多隻遊覽了園景的一半,而郭嵩燾對此從未見過的、極其精妙的美景,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座清漪園跟圓明園一樣,在英法聯軍入侵期間,遭到嚴重的破壞。不過,此園後來由慈禧太后重建,並改名為頤和園。這座頤和園成為今日北京近郊唯一保存良好的帝王宮苑。郭嵩燾在日記里記載,他是於1860年4月到此遊覽,距離英法聯軍燒毀之前,僅僅六個月而已。在清漪園遭遇到破壞和修復之前,郭嵩燾在日記里留下驚鴻一瞥。他在起程回家之後,應該會後悔沒有去細看壯觀的圓明園。當他在湖南老家聽到圓明園被毀,以及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的消息時,震驚不已。
---------------
第五章圓明園的組織與功能
---------------
我們在前幾章已經詳細描述了圓明園的外觀和演變的歷史。這一章將檢視圓明園的內部運作,諸如這座御園是如何管理的?誰負責日常事務?如何維護園裡的安全?當園裡的秩序遭到破壞或發生罪行的時候,將怎麼處置?由於清宮檔案的開放,園內的人文景觀至少有一部分能夠重現,就讓我們利用這些資料來檢視這一百五十年間,圓明園到底是怎樣運作的。
---------------
園政及其運作(1)
---------------
在行政管理上,圓明園直屬內務府管轄。清代的內務府源自滿洲的旗營傳統。在滿洲人奪得天下之後,此一機關就被重整為清朝皇帝的私人帳房。張德昌指出,內務府在乾隆時已經定型。
乾隆於1796年禪位的時候,內務府的人員編制已經有1623人之多。他們的主要職責只是“照顧皇帝的私人生活”。內務府最後確立的編制有三個具有特色的部門,分別是上駟院、武備院和奉宸院,圓明園就是歸奉宸院管理。
掌管內務府的是總管大臣,由皇帝從一批滿洲高官裡面挑選出來。後來顯然可以任命不止一個總管大臣,乾隆皇帝於1749年任命的總管大臣具有顯赫的正二品官銜。一般來說,輔助總管大臣的兩名副手各自負責詮選和傳令,而副手又各自有36個筆帖式相助,其中有一半筆帖式可以是漢人。筆帖式是一個早就建立的滿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631年。在筆帖式監督之下,一群助手負責各種職責,諸如後勤供應管理、會計、守衛、刑獄、營造和修繕、管理牛羊畜牧作為犧牲和祭祀之用、繡織生產、安排儀節,以及處理皇帝日常的私人事務,包括生活起居在內。
內務府的收入來自皇家的領地,包括圓明園附近所得的地租,也接受來自各省的進貢,包括當地的名產和特產,以及藩屬的貢品。亦從專賣特別是人參和毛皮中獲利,從關稅中取得剩餘配額,以及從其他各種途逕取得的罰金和充公之物品。內務府在鹽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陶博(PrestonM.Torbert)指出,“內務府的各種牟利的活動保證有持續而穩定的錢財流入皇帝私人的金庫里”。總之,內務府的財庫是巨大而充裕的,直到19世紀中葉整個帝國財政枯竭為止。
圓明園在內務府奉宸院的管屬之下,有它自己的管理組織。早在1723年雍正登基時,就正式使圓明園成為最重要的帝王宮苑,並設立了總管機構。在接下來的一年,隨著編制擴大,園內的行政管理部門就有了六個總領和十二個副總領。在1730年,這些總領享有六品的官銜,而副總領的官銜則為七品或者八品。乾隆年間圓明園大面積擴展,總領和副總領的人數也隨著急速增加。到了1741年,也就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又增編了兩名新的委署副總領,十年之後增加至七名之多,到1767年數目已上升至十六名。
園政的主要任命,通常由特旨頒布,凸顯出圓明園對清帝的重要性。主管被任命之後,他們可以推薦自己的副手,不過還是需要得到皇帝的御批;相對低階的幹部通常是從內務府的正式人員之中挑選出來。圓明園裡的升遷和降級等人事變動,全由內務府負責,然須得到皇帝的認可。在圓明園範圍內工作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日日盡全力讓皇帝感到滿意,而工作的表現有經常而嚴格的考核,定期提出考績報告,任何人若被斷定為工作不力,將立即被趕出御園。
圓明園銀庫是於1749年成立的,由乾隆皇帝任命一名地位可跟總領相當的庫掌、一名委署庫掌和六名庫守。他們主要的職責是處理各方面的出納,以及使日常的供給無虞。這些職位的任用全都要符合嚴格的條件,例如具備很好的學識和富裕家庭背景之人,才合乎任用的資格。乾隆很明顯要可信任和忠誠的人來管理財源充沛的圓明園銀庫。
圓明園的黃昏歲月(4)
---------------
之後,他們再次坐著舟艇到魚藻亭,然後回到勤政殿的後方,他們在那裡發現兩部進貢來的腳踏車,“製法極精巧”。他們在勤政殿附近的東朝房用午膳。到了下午他們駐足在三層高的文昌閣,郭嵩燾在第二層樓見到一座自鳴鐘。接著他們遊覽靈雨寺,遠望瓮山(即萬壽山)樓閣,“掩映煙樹間”,認為從來沒有見過此等奇景。他們從寺左的雲香閣,以及寺右的月波樓,可以欣賞到種滿松樹的山腰,以及園裡的亭台樓閣。可是,由於風大,他們不再登舟繼續遊覽,在廊如亭短暫休息之後,他們就離開這座宮苑回家了。他們差不多隻遊覽了園景的一半,而郭嵩燾對此從未見過的、極其精妙的美景,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座清漪園跟圓明園一樣,在英法聯軍入侵期間,遭到嚴重的破壞。不過,此園後來由慈禧太后重建,並改名為頤和園。這座頤和園成為今日北京近郊唯一保存良好的帝王宮苑。郭嵩燾在日記里記載,他是於1860年4月到此遊覽,距離英法聯軍燒毀之前,僅僅六個月而已。在清漪園遭遇到破壞和修復之前,郭嵩燾在日記里留下驚鴻一瞥。他在起程回家之後,應該會後悔沒有去細看壯觀的圓明園。當他在湖南老家聽到圓明園被毀,以及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的消息時,震驚不已。
---------------
第五章圓明園的組織與功能
---------------
我們在前幾章已經詳細描述了圓明園的外觀和演變的歷史。這一章將檢視圓明園的內部運作,諸如這座御園是如何管理的?誰負責日常事務?如何維護園裡的安全?當園裡的秩序遭到破壞或發生罪行的時候,將怎麼處置?由於清宮檔案的開放,園內的人文景觀至少有一部分能夠重現,就讓我們利用這些資料來檢視這一百五十年間,圓明園到底是怎樣運作的。
---------------
園政及其運作(1)
---------------
在行政管理上,圓明園直屬內務府管轄。清代的內務府源自滿洲的旗營傳統。在滿洲人奪得天下之後,此一機關就被重整為清朝皇帝的私人帳房。張德昌指出,內務府在乾隆時已經定型。
乾隆於1796年禪位的時候,內務府的人員編制已經有1623人之多。他們的主要職責只是“照顧皇帝的私人生活”。內務府最後確立的編制有三個具有特色的部門,分別是上駟院、武備院和奉宸院,圓明園就是歸奉宸院管理。
掌管內務府的是總管大臣,由皇帝從一批滿洲高官裡面挑選出來。後來顯然可以任命不止一個總管大臣,乾隆皇帝於1749年任命的總管大臣具有顯赫的正二品官銜。一般來說,輔助總管大臣的兩名副手各自負責詮選和傳令,而副手又各自有36個筆帖式相助,其中有一半筆帖式可以是漢人。筆帖式是一個早就建立的滿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631年。在筆帖式監督之下,一群助手負責各種職責,諸如後勤供應管理、會計、守衛、刑獄、營造和修繕、管理牛羊畜牧作為犧牲和祭祀之用、繡織生產、安排儀節,以及處理皇帝日常的私人事務,包括生活起居在內。
內務府的收入來自皇家的領地,包括圓明園附近所得的地租,也接受來自各省的進貢,包括當地的名產和特產,以及藩屬的貢品。亦從專賣特別是人參和毛皮中獲利,從關稅中取得剩餘配額,以及從其他各種途逕取得的罰金和充公之物品。內務府在鹽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陶博(PrestonM.Torbert)指出,“內務府的各種牟利的活動保證有持續而穩定的錢財流入皇帝私人的金庫里”。總之,內務府的財庫是巨大而充裕的,直到19世紀中葉整個帝國財政枯竭為止。
圓明園在內務府奉宸院的管屬之下,有它自己的管理組織。早在1723年雍正登基時,就正式使圓明園成為最重要的帝王宮苑,並設立了總管機構。在接下來的一年,隨著編制擴大,園內的行政管理部門就有了六個總領和十二個副總領。在1730年,這些總領享有六品的官銜,而副總領的官銜則為七品或者八品。乾隆年間圓明園大面積擴展,總領和副總領的人數也隨著急速增加。到了1741年,也就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又增編了兩名新的委署副總領,十年之後增加至七名之多,到1767年數目已上升至十六名。
園政的主要任命,通常由特旨頒布,凸顯出圓明園對清帝的重要性。主管被任命之後,他們可以推薦自己的副手,不過還是需要得到皇帝的御批;相對低階的幹部通常是從內務府的正式人員之中挑選出來。圓明園裡的升遷和降級等人事變動,全由內務府負責,然須得到皇帝的認可。在圓明園範圍內工作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日日盡全力讓皇帝感到滿意,而工作的表現有經常而嚴格的考核,定期提出考績報告,任何人若被斷定為工作不力,將立即被趕出御園。
圓明園銀庫是於1749年成立的,由乾隆皇帝任命一名地位可跟總領相當的庫掌、一名委署庫掌和六名庫守。他們主要的職責是處理各方面的出納,以及使日常的供給無虞。這些職位的任用全都要符合嚴格的條件,例如具備很好的學識和富裕家庭背景之人,才合乎任用的資格。乾隆很明顯要可信任和忠誠的人來管理財源充沛的圓明園銀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