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頁
最後雙方達成共識,強大部落的首領安佳巴.蘇吉向幕府稱臣,被封為蝦夷伯,札幌城主,幕府同期派兵出征,協助他們剿滅仇恨最深的北方,東南方,東北方三個過萬人的部族,由於事關重大,軍機府決議,還是由曾經遠征蝦夷,經驗豐富的安東隆盛掛帥,親自前往征繳,可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作為軍機參贊之一的安東隆盛,既有決策權在手,現在又成了旨意的執行者,如果他在前線發現了和旨意不同的取勝道路,作為執行者的他是應該義無反顧的照章辦事,還是行使同為決策者的權力,反駁旨意,上書抗辯?軍機參贊成立的最初目標就是快速反應,協調八省,對重大和緊急要務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行之有效的處理辦法,如果現在安東隆盛到了東北,甚至蝦夷之後,才和王旨產生分歧,那互相交換意見起來,甚至比當初八省吵架要耗費的時間還要多,這就把軍機參贊的存在意義抹殺了,就白白浪費了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的一片苦心,於是乎,兩人商議後做出應對,在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內加設名譽封號,領班軍機大臣,所謂領班者,便是單數日,王爵擇一人領班,雙數日,王爵再擇一人領班,領頭和值班的意思。作為領班軍機大臣,除非王旨親自調用,不然不得離開軍機府,剩下未被提名的軍機參贊,日常職權不變,但在離開軍機府外出勤務之時,需遵從領班軍機大臣調遣,所謂特事專辦權,可封還旨意不辦權,暫時失效,待返回京師後,權力自動恢復,並可事後抗辯,交由王爵直接審理。這樣做,進一步完善了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的運轉機制,增強了王爵的參與感和存在感(kuso...),提高了王爵的安心程度,兩全其美。
於是乎,安東隆盛以軍機參贊身份,領兵部省正官,掛帥出征,1624年(太平六年)七月十九日,只用不到兩個月時間便完成任務,蝦夷問題解決,安佳巴.蘇吉的兒子阿圖魯.蘇吉隨同作為人質前往京師,一時間群臣紛紛上表歌功頌德,說的都是文惠王怎麼英明神武,趕超先王,一舉平定東西兩大巨變,武功治世興國安邦,文惠王雖然儒弱,可還明白事理,知道這都是師父他們決策的結果,於是下旨嘉獎五位軍機參贊,當初為了防止軍機參贊利用特事專辦權為禍王室,所以定軍機參贊為正四位,現在文惠王下旨,五位大人皆正四位領縣侯薪俸,皆大歡喜。
如此後,似乎一切都平靜了,沒有左鄰右舍打擾,沒有家裡的小字輩們騷動,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們也各自潔身自好起來,好像爭權奪利是一件很下流的事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王賢臣正,日子一天天過去,很美好的過去,文惠王和他的軍機參贊,左右兩府,八省正官們一起,豐收年就減免賦稅,災荒年就開倉濟民,沒事練練兵,閒了出遊天下,遍訪名山大川,作為孟昭德的子孫,在1626年(太平八年)正月初一,二公子孟慶華代表孟氏幕府,文惠王,第一次踏上了大明的國土,在禮部官員的陪同下,祭祀了孟氏宗祠,見到了傳說中的太監是個什麼樣子,和魏公公吃了個飯,並把孟昭德的牌位供奉入了山西祖宗祠堂之內,一切的一切,非常的美好。
兩年,彈指一揮間,過去了,日本發生了許多小事,都不值一提,其中寫入史書,將來準備載入文惠王本紀的只有寥寥幾頁,比如九州人民在虎神軍嚴酷統治之下,造反無望,轉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切支丹這個名字傳入人們的耳中,切支丹教導大家,一切要看開,人世間的好與壞,都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你往生的標準,你是個好人,你死後就要到美好的地方去,你是個壞人,你死後就要被烈火焚身,其實還有許多更高深的教義,不過這幾句話最深入人心,所以被記錄下來,許多人加入成為切支丹教徒,一時間達到七八萬之多,軍機參贊真田幸村巡視九州,下達旨意,傳令天野長興規勸,天野長興規勸無效,只能換一個方法,用烈火奪走了數百人的生命,“既然你們都是好人,死後不會被烈火焚身,那我生前就先讓你們焚了好了”,很多人都害怕了,退出了切支丹教,然而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此時入教,起教名zeronimo(ゼロニモ),他就是天草時貞,不過沒有被當時的史官記錄。
另外地方上出了個能人,是1627年(太平九年)的學子,為了慶賀文惠王六十大壽,恩科的中榜者,他文辭秀美,才思敏捷,被直接拔擢為美濃縣巡檢使,上任伊始,和商人眾溝通協調,到農戶去實際考察,甚至親自動手,下田幹活,體會農民疾苦的同時,也親眼看到了農耕中存在的問題,三個月的施政時間,他就抹平了農民拖欠數年的欠款,拉進了和商人眾之間的友誼,再通過商人眾的借貸,繳納了拖欠幕府的五千兩黃金賦稅,作為軟禁孟憲傑的原天下第一農耕大藩,歷任巡檢使都是維穩為主,不求其他,只要孟憲傑不鬧事,三年一過,自然升職,可只有這位縣太爺,自己豐衣足食不算,還要拉著農民和商人重建往日的輝煌,而且還做到了,一時間被人譽為天下第一財政高手,可惜的是,就在文惠王打算提拔他的時候,他在政府的結餘中,撥出三百兩修繕了孟憲傑居住府宅的大門和前廳,畢竟興慶王的子嗣,住的不能太寒酸了,這個消息傳入文惠王耳中,他只能扼腕嘆息道,“敗官之後人,不可為官也!”於是罷黜還鄉,此人從中有所悟,奮筆疾書,十年磨一劍,死前完成家書,傳於後世,其中專講為政要務,最重要的幾條是,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道不可廢,侍君者忠,忠君一人即可,不可忠天下,其二,國民富足,皆因天無二日,若割據藩鎮再起,天下重將不寧,為臣者,奉權如豺狼虎豹,為君者,當視權如無上珍寶,不可同享於他人,其三,欲修德政,必行人所不能行,為人所不能為,亦將被人人所反,所以行大政者當得大權,為百姓之平等,則需對官員不公,為百姓之自由,只有為官之獨裁。心得體會,教育一代代後人,終於在一人心中形成綱領,把權力抓在手中誰也不給,削藩,不聽任何意見,就是他執政特色和功績的總結,此人便是恢復了本姓的坂崎氏後人宇喜多秀泉,被罷黜的人叫做坂崎直義,是坂崎直盛的小兒子。
於是乎,安東隆盛以軍機參贊身份,領兵部省正官,掛帥出征,1624年(太平六年)七月十九日,只用不到兩個月時間便完成任務,蝦夷問題解決,安佳巴.蘇吉的兒子阿圖魯.蘇吉隨同作為人質前往京師,一時間群臣紛紛上表歌功頌德,說的都是文惠王怎麼英明神武,趕超先王,一舉平定東西兩大巨變,武功治世興國安邦,文惠王雖然儒弱,可還明白事理,知道這都是師父他們決策的結果,於是下旨嘉獎五位軍機參贊,當初為了防止軍機參贊利用特事專辦權為禍王室,所以定軍機參贊為正四位,現在文惠王下旨,五位大人皆正四位領縣侯薪俸,皆大歡喜。
如此後,似乎一切都平靜了,沒有左鄰右舍打擾,沒有家裡的小字輩們騷動,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們也各自潔身自好起來,好像爭權奪利是一件很下流的事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王賢臣正,日子一天天過去,很美好的過去,文惠王和他的軍機參贊,左右兩府,八省正官們一起,豐收年就減免賦稅,災荒年就開倉濟民,沒事練練兵,閒了出遊天下,遍訪名山大川,作為孟昭德的子孫,在1626年(太平八年)正月初一,二公子孟慶華代表孟氏幕府,文惠王,第一次踏上了大明的國土,在禮部官員的陪同下,祭祀了孟氏宗祠,見到了傳說中的太監是個什麼樣子,和魏公公吃了個飯,並把孟昭德的牌位供奉入了山西祖宗祠堂之內,一切的一切,非常的美好。
兩年,彈指一揮間,過去了,日本發生了許多小事,都不值一提,其中寫入史書,將來準備載入文惠王本紀的只有寥寥幾頁,比如九州人民在虎神軍嚴酷統治之下,造反無望,轉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切支丹這個名字傳入人們的耳中,切支丹教導大家,一切要看開,人世間的好與壞,都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你往生的標準,你是個好人,你死後就要到美好的地方去,你是個壞人,你死後就要被烈火焚身,其實還有許多更高深的教義,不過這幾句話最深入人心,所以被記錄下來,許多人加入成為切支丹教徒,一時間達到七八萬之多,軍機參贊真田幸村巡視九州,下達旨意,傳令天野長興規勸,天野長興規勸無效,只能換一個方法,用烈火奪走了數百人的生命,“既然你們都是好人,死後不會被烈火焚身,那我生前就先讓你們焚了好了”,很多人都害怕了,退出了切支丹教,然而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此時入教,起教名zeronimo(ゼロニモ),他就是天草時貞,不過沒有被當時的史官記錄。
另外地方上出了個能人,是1627年(太平九年)的學子,為了慶賀文惠王六十大壽,恩科的中榜者,他文辭秀美,才思敏捷,被直接拔擢為美濃縣巡檢使,上任伊始,和商人眾溝通協調,到農戶去實際考察,甚至親自動手,下田幹活,體會農民疾苦的同時,也親眼看到了農耕中存在的問題,三個月的施政時間,他就抹平了農民拖欠數年的欠款,拉進了和商人眾之間的友誼,再通過商人眾的借貸,繳納了拖欠幕府的五千兩黃金賦稅,作為軟禁孟憲傑的原天下第一農耕大藩,歷任巡檢使都是維穩為主,不求其他,只要孟憲傑不鬧事,三年一過,自然升職,可只有這位縣太爺,自己豐衣足食不算,還要拉著農民和商人重建往日的輝煌,而且還做到了,一時間被人譽為天下第一財政高手,可惜的是,就在文惠王打算提拔他的時候,他在政府的結餘中,撥出三百兩修繕了孟憲傑居住府宅的大門和前廳,畢竟興慶王的子嗣,住的不能太寒酸了,這個消息傳入文惠王耳中,他只能扼腕嘆息道,“敗官之後人,不可為官也!”於是罷黜還鄉,此人從中有所悟,奮筆疾書,十年磨一劍,死前完成家書,傳於後世,其中專講為政要務,最重要的幾條是,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道不可廢,侍君者忠,忠君一人即可,不可忠天下,其二,國民富足,皆因天無二日,若割據藩鎮再起,天下重將不寧,為臣者,奉權如豺狼虎豹,為君者,當視權如無上珍寶,不可同享於他人,其三,欲修德政,必行人所不能行,為人所不能為,亦將被人人所反,所以行大政者當得大權,為百姓之平等,則需對官員不公,為百姓之自由,只有為官之獨裁。心得體會,教育一代代後人,終於在一人心中形成綱領,把權力抓在手中誰也不給,削藩,不聽任何意見,就是他執政特色和功績的總結,此人便是恢復了本姓的坂崎氏後人宇喜多秀泉,被罷黜的人叫做坂崎直義,是坂崎直盛的小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