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頁
至於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的第一任成員,經過土岐俊豐保舉,由天野長興接替真田幸村的關防印信,真田幸村從九州返回,入駐軍機,另外還有擔任過首相和財相,內廷學祭酒的竹中重門,擔任過地方大員,軍隊統帥,糧草督管的安東隆盛,其中文一武二,足以均衡一切緊急事務的處理方向,土岐俊豐故意不提自己的名字,這便是怕授人以柄,反正孟憲文不會忘了他的,果不其然,人選擬定三日後,孟憲文反覆思考,還是在詔書上多加了兩個名字,第一人,興慶王時代就擔當過右軍師,地方政務,礦物,農務,財務各方面的全才,自己的師父藤堂高虎,第二人,擔當過八省中三省各級別職務,中書掌印大臣,國之次相,自己最寵愛的新晉能臣,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的建立者之一,土岐俊豐,擁有專事專斷權,可以直接指揮兩府八省,僅次於王爵之下,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終於達到了人臣的頂峰,同時平分了幕府軍政的最高權柄。
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成立後,藤堂高虎,土岐俊豐,竹中重門,真田幸村,安東隆盛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工作,辭去日常職務之後,幕府歷史上罕見的出現了整個中書左府,只有一個坂崎直盛,以中書舍人兼督察正官,一個上杉定勝,以中書舍人兼治部正官,兩人每日照面,整個中書左府,冷冷清清,堂堂帝國文臣首領衙門,此時的功效只剩下一個,騰出更多的辦公地點,給其他六省搶占而已,其實調走五人入職軍機之後,文惠王孟憲文就立刻想補充中書的行政人員,但是掂量再三,都沒有合適的,既然沒有才能和威望都足以進入中書的人員,所以只好按下不表,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對文惠王的心理,還有群臣的斤兩摸的一清二楚,早料到精英被抽走之後,中書暫時將無人頂替,軍機雖然作為特別部門存在,可只要一步步操作,必將最終成為帝國的權力核心,吞併本屬於中書的榮耀,只不過,這需要時間而已。
在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里,領頭的自然是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兩人當初聯手,為的就是至高權柄,現在終於到手了,為了避免聯盟出現破裂,重蹈當初天草時秀的覆轍,所以二人都壓制了對獨裁的渴望,暗自做了約定,軍事上土岐俊豐支持藤堂高虎的決定,政務上藤堂高虎支持土岐俊豐的決定,外交上二人先行碰頭,如果意見不統一,則由五人共同擬票,誰也不可對結果表示異議。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面前,才從地方調往中央,尚不敢隨便開口的真田幸村,洞若觀火,自為官以來就扶搖直上的竹中重門,阿倍秀明的親傳弟子,親身經歷無數次政治鬥爭,經驗豐富的安東隆盛,三人立刻明白了這所謂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三人老老實實,跟著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的腳步,維護著兩人的權力。
1624年(太平六年)七月,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等著它出洋相的情況下,漂亮的解決了東西兩面的大問題,贏得了滿堂的喝彩,雖然多數是投其所好,看文惠王高興,跟著附和的,但還是毋庸置疑的奠定了軍機府的政治地位,打著皇帝智囊團的旗號,實際上成為了政務決策人的身份。先說西面,琉球國斬使沉船,為了當年的誓約,要保護島津氏子嗣到底,不惜和幕府為敵,軍機府做出應對,淺井井賴率海軍西日本海防務艦隊出發,封鎖琉球島和南方諸島之間的聯繫,在不動用陸軍,不涉及指揮人員才高官小,擾亂軍中官階的情況下,對琉球國完成了經濟封鎖,沒有了大明朝的米麵,南方諸島國的天然資源,甚至本國賴以生存的各類海貨,琉球國上下在一個月內就暴亂頻發,尚豐王當年作為島津氏的人質,在薩摩藩生活過一段時間,學的一身九州蠻子的執拗,如此情況下,還是要求全力抗日(我勒個去),結果被重臣軟禁,直到尚豐王同意交出島津氏島津家久後人,才被釋放。
淺井井賴在大洋上斬了島津氏殘餘十一人祭旗之後,包圍依舊不撤,要求尚豐王和屬下對斬使沉船作出解釋和賠償,不然日本國顏面無存,早先迫於薩摩藩的壓力,為了尋求幫助,其實已經成為大明朝屬國的琉球,無奈之下,只能上書大明朝廷求救,可惜三撥使者都被淺井井賴攔下,這位身體裡流淌著淺井長政血液的聰明人,對被俘使者禮遇有加,款待後分別送回琉球,本來尚豐王還期待淺井井賴能學他一樣,斬殺琉球使者,自己就可以宣稱扯平,如果再不撤圍,琉球國上下也不會怪責他,而是怪責日本人不守信用,那時候就可以一戰了,哪知道人家根本不和你動這種小家子氣,出手大方,款待後送還,明擺著告訴你,要的是你吐血傷本的賠償,1624年(太平六年)六月十八日,尚豐王下令,割讓琉球國北部的大島,鬼界,度姑,永良部,由論五島,賠償日本,淺井井賴這才滿意的收兵,未費一兵一卒,取得五處海港完備的海島,為日本國和整個東亞諸國的經濟往來提供了最為便利的中轉樞紐,文惠王接到奏報後大喜,加封淺井井賴為世子少師,同大司馬事,領中書掌印大臣,繼續擔任幕府海防總督察辦(海軍總司令),依然留在海上,軍機府這才鬆了口氣,照旨加封。
東面一方,費勁就多一些,畢竟阿伊努人的戰鬥力和人數並不是琉球能比的,他們茹毛飲血,穿越山林泥沼好似飛騰一般,雖然生產力低下,無文化底蘊,羞於和生人接觸,但是一旦拿起石矛,石斧,還有長弓來,這些人各個都是合格的戰士,所謂全民皆兵,估計就是這個意思,當年孟昭德征伐蝦夷,調動近衛軍精銳一萬五千人,欽點安東隆盛為前鋒大將,田中續繼輔佐,死傷了一千餘人,才拿下了蝦夷的西南部,設立札幌縣,可撤兵不到一個月,就被蠻族嚇得官員逃回東北,孟昭德命令斬首棄城官員後,深思熟慮,就並不在理會札幌了,連如此神武的興慶王都拿蝦夷沒辦法,更何況文惠王呢,所以慎重起見,軍機府在處理東北問題上,首先派出了治部省的官員,和欲南逃的部落接洽,同意他們搬遷,不過必須抽調三百精壯從軍,按照四比一的比例,從這一千多人中扣下人質,再派出兵部省的官員,和與這支部落有血海深仇的強大部族溝通,用幫助該部落鎮壓其他敵對勢力的條件,換取和南逃部落的冰釋前嫌。
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成立後,藤堂高虎,土岐俊豐,竹中重門,真田幸村,安東隆盛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工作,辭去日常職務之後,幕府歷史上罕見的出現了整個中書左府,只有一個坂崎直盛,以中書舍人兼督察正官,一個上杉定勝,以中書舍人兼治部正官,兩人每日照面,整個中書左府,冷冷清清,堂堂帝國文臣首領衙門,此時的功效只剩下一個,騰出更多的辦公地點,給其他六省搶占而已,其實調走五人入職軍機之後,文惠王孟憲文就立刻想補充中書的行政人員,但是掂量再三,都沒有合適的,既然沒有才能和威望都足以進入中書的人員,所以只好按下不表,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對文惠王的心理,還有群臣的斤兩摸的一清二楚,早料到精英被抽走之後,中書暫時將無人頂替,軍機雖然作為特別部門存在,可只要一步步操作,必將最終成為帝國的權力核心,吞併本屬於中書的榮耀,只不過,這需要時間而已。
在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里,領頭的自然是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兩人當初聯手,為的就是至高權柄,現在終於到手了,為了避免聯盟出現破裂,重蹈當初天草時秀的覆轍,所以二人都壓制了對獨裁的渴望,暗自做了約定,軍事上土岐俊豐支持藤堂高虎的決定,政務上藤堂高虎支持土岐俊豐的決定,外交上二人先行碰頭,如果意見不統一,則由五人共同擬票,誰也不可對結果表示異議。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面前,才從地方調往中央,尚不敢隨便開口的真田幸村,洞若觀火,自為官以來就扶搖直上的竹中重門,阿倍秀明的親傳弟子,親身經歷無數次政治鬥爭,經驗豐富的安東隆盛,三人立刻明白了這所謂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三人老老實實,跟著藤堂高虎和土岐俊豐的腳步,維護著兩人的權力。
1624年(太平六年)七月,幕府軍事機密要務參贊府機關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等著它出洋相的情況下,漂亮的解決了東西兩面的大問題,贏得了滿堂的喝彩,雖然多數是投其所好,看文惠王高興,跟著附和的,但還是毋庸置疑的奠定了軍機府的政治地位,打著皇帝智囊團的旗號,實際上成為了政務決策人的身份。先說西面,琉球國斬使沉船,為了當年的誓約,要保護島津氏子嗣到底,不惜和幕府為敵,軍機府做出應對,淺井井賴率海軍西日本海防務艦隊出發,封鎖琉球島和南方諸島之間的聯繫,在不動用陸軍,不涉及指揮人員才高官小,擾亂軍中官階的情況下,對琉球國完成了經濟封鎖,沒有了大明朝的米麵,南方諸島國的天然資源,甚至本國賴以生存的各類海貨,琉球國上下在一個月內就暴亂頻發,尚豐王當年作為島津氏的人質,在薩摩藩生活過一段時間,學的一身九州蠻子的執拗,如此情況下,還是要求全力抗日(我勒個去),結果被重臣軟禁,直到尚豐王同意交出島津氏島津家久後人,才被釋放。
淺井井賴在大洋上斬了島津氏殘餘十一人祭旗之後,包圍依舊不撤,要求尚豐王和屬下對斬使沉船作出解釋和賠償,不然日本國顏面無存,早先迫於薩摩藩的壓力,為了尋求幫助,其實已經成為大明朝屬國的琉球,無奈之下,只能上書大明朝廷求救,可惜三撥使者都被淺井井賴攔下,這位身體裡流淌著淺井長政血液的聰明人,對被俘使者禮遇有加,款待後分別送回琉球,本來尚豐王還期待淺井井賴能學他一樣,斬殺琉球使者,自己就可以宣稱扯平,如果再不撤圍,琉球國上下也不會怪責他,而是怪責日本人不守信用,那時候就可以一戰了,哪知道人家根本不和你動這種小家子氣,出手大方,款待後送還,明擺著告訴你,要的是你吐血傷本的賠償,1624年(太平六年)六月十八日,尚豐王下令,割讓琉球國北部的大島,鬼界,度姑,永良部,由論五島,賠償日本,淺井井賴這才滿意的收兵,未費一兵一卒,取得五處海港完備的海島,為日本國和整個東亞諸國的經濟往來提供了最為便利的中轉樞紐,文惠王接到奏報後大喜,加封淺井井賴為世子少師,同大司馬事,領中書掌印大臣,繼續擔任幕府海防總督察辦(海軍總司令),依然留在海上,軍機府這才鬆了口氣,照旨加封。
東面一方,費勁就多一些,畢竟阿伊努人的戰鬥力和人數並不是琉球能比的,他們茹毛飲血,穿越山林泥沼好似飛騰一般,雖然生產力低下,無文化底蘊,羞於和生人接觸,但是一旦拿起石矛,石斧,還有長弓來,這些人各個都是合格的戰士,所謂全民皆兵,估計就是這個意思,當年孟昭德征伐蝦夷,調動近衛軍精銳一萬五千人,欽點安東隆盛為前鋒大將,田中續繼輔佐,死傷了一千餘人,才拿下了蝦夷的西南部,設立札幌縣,可撤兵不到一個月,就被蠻族嚇得官員逃回東北,孟昭德命令斬首棄城官員後,深思熟慮,就並不在理會札幌了,連如此神武的興慶王都拿蝦夷沒辦法,更何況文惠王呢,所以慎重起見,軍機府在處理東北問題上,首先派出了治部省的官員,和欲南逃的部落接洽,同意他們搬遷,不過必須抽調三百精壯從軍,按照四比一的比例,從這一千多人中扣下人質,再派出兵部省的官員,和與這支部落有血海深仇的強大部族溝通,用幫助該部落鎮壓其他敵對勢力的條件,換取和南逃部落的冰釋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