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在洞庫的掩護下,儘管基地周邊城鎮都被摧毀了,但該處潛艇未因空襲而受任何損失。根據洞庫記錄,共經歷了30次大規模空襲,其中有三次異常猛烈。1943 年2月28日英國皇家空軍出動430架突擊港區,隨後又在3月22日和28日,兩次分別出動350架,320架轟炸機再次轟炸該地,三次攻擊總共有58架飛機被擊落。
D日過後,該處的潛艇全部被轉移到挪威的各個基地,最後一艘轉移的潛艇(U-267)於1944年9月23日離開。隨後,希特勒宣布此地為固若金湯的要塞,德國地面部隊對盟軍給予了堅決的抵抗,並一直堅持到戰爭即將結束時。在固守聖納扎爾期間,有數艘潛艇依舊駛入該港進行補給及維修:1945年2月期間,U-275駛入該基地維修了艇上的設備。最後一艘離開的潛艇是U-255號,U-255號因為等待維修而被困在聖納扎爾相當長一段時間,1944年秋季,一架水上飛機帶來了潛艇維修需要的零部件,U-255號終於在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的同時,離開了聖納扎爾。
最後一艘進入該基地的是剛從遠東趕來的U-510號,直到盟軍占領該基地時,它仍舊沒有離開,之後被編入法國海軍序列。
拉帕里斯
該基地也被稱為“拉羅切爾”,1940年時被德軍占領,但直到1941年秋季才成為潛艇的作戰基地。起先,駐紮在這裡的是義大利海軍艦艇,然而,1941 年春天,德國人決定在港區東部興建一座洞庫群以供德國潛艇使用。洞庫群的一期工程從1941年4月開工,於當年10月27日竣工,竣工時有兩條船塢,三周後第3潛艇支隊的第一艘潛艇便正式入住。
工程的建設隊伍主要由“托德小組”的490餘名雇員以及約1800名普通勞工組成。整座洞庫設計有10座船塢,一期工程的兩條船塢長92.5米,寬17 米,是可容納兩艘潛艇的濕船塢。3至7號船塢長度與前者相同,但寬度只有11米,僅供一艘潛艇使用。8號與9號船塢要長一點,約100米。3號至9號都是干船塢。10號船塢一直沒有完工,本來設計是一座17米寬可容納兩艘潛艇的干船塢。
與其他洞庫的船塢一樣,船塢之間有碼頭和隔牆,碼頭的寬度在4.5至5米之間,然而,7號與8號之間的碼頭比較特殊,寬度達到了15米,而且長度貫穿整座洞庫,並且向外延伸了近200米,成為一條堤岸,在堤岸上還有兩條鐵軌延伸進洞庫內部。
洞庫群主體建築長195米,寬165米,高14米,1至5號船塢的頂蓋厚達7米,其餘部分也厚達6.5米。戰爭期間,德國人還不斷的為主體建築增加新的防空層。
洞庫群所在周邊還有數量眾多的附屬建築,都是按照碉堡的設計建造的。緊貼主體建築的有:東北部一座尺寸為30米×50米,高25米的發電機房;貼著南部外牆靠近主通道的一座混凝土建造的燃料庫;東北部,離主體建築約1公里處有三座魚雷倉庫;倉庫西部另有一座指揮部和一座配電房;港灣入口還有防護船閘。
德國人對該處基地是防護有加,但是盟軍對此地似乎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戰爭期間只有八次空襲行動,而且都未傷及皮毛。真正的威脅來自,諾曼第登陸以後,如同在法國的其他基地一樣,這裡的潛艇也逐步的轉移到挪威的各處去了。空置的洞庫群被作為堡壘一直堅守到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此時,洞庫內還有一艘VIIC型潛艇U-766號,這艘艇被盟軍俘獲,最終編入法國海軍。
波爾多
波爾多在1940年秋季起就成為了軸心國海軍的基地之一。鄧尼茲決定於1941年中期在波爾多的二號泊位興建潛艇洞庫,潛艇進入該洞庫將首先通過一道閘門駛入傑若德河,進入一號泊位,再經一道閘門進入洞庫。
該洞庫有11座船塢,其中1至4號為長105米,寬20米的濕船塢,每座可停泊兩艘潛艇。5到8號長105米,寬僅14米,設計停泊一艘潛艇。9至11號為干船塢,長95米,寬11米。整個洞庫建築寬245米,長162米,高19米,頂蓋厚6米。洞庫建築的東北角是一座長73米,寬58米的水泥建築,布置有供暖設備以及發電機組等。
該洞庫主要作為IX型大型遠洋潛艇的母港,同時還是XIV型“奶牛”補給潛艇和XB型布雷潛艇的主要停泊地。該處常駐部隊為第12潛艇支隊,在義大利投降後,還收容了部分義大利海軍潛艇。這些義大利潛艇中,除一艘外,其餘的都先後被派往遠東執行運輸任務,隨後交日本帝國海軍使用,因此,這些潛艇可謂“三易其主”。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潛艇經歷千難萬險也曾經造訪此地。
像其他法國潛艇洞庫一樣,波爾多也遭受到盟國空中力量的多次打擊。從1940至1944年中期,共計經歷了7次大規模空襲,1944年8月間的兩次空襲尤為猛烈,但洞庫依舊毫髮無損。最後該洞庫在1944年8月下旬被德國放棄,隨後“自由法國”軍隊於當月26日收復該地,此前兩天,最後幾艘U艇也匆匆離開了此地一去不回。
# 第七章 戰後歸宿
漢堡
戰爭結束之後,英軍占領了艾爾伯II號洞庫,1945年11月11日,英軍工程兵使用繳獲的德國空軍彈藥對該洞庫進行了爆破,爆破造成兩座洞庫間的分隔牆倒塌,失去支撐的頂蓋也隨後坍塌下來。坍塌的頂蓋將仍在洞庫內的一艘XXI型潛艇U-3506號砸沉,另有兩艘同型艇U-2505號,U-3004號隨未受損壞但被永久困在洞庫內。
D日過後,該處的潛艇全部被轉移到挪威的各個基地,最後一艘轉移的潛艇(U-267)於1944年9月23日離開。隨後,希特勒宣布此地為固若金湯的要塞,德國地面部隊對盟軍給予了堅決的抵抗,並一直堅持到戰爭即將結束時。在固守聖納扎爾期間,有數艘潛艇依舊駛入該港進行補給及維修:1945年2月期間,U-275駛入該基地維修了艇上的設備。最後一艘離開的潛艇是U-255號,U-255號因為等待維修而被困在聖納扎爾相當長一段時間,1944年秋季,一架水上飛機帶來了潛艇維修需要的零部件,U-255號終於在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的同時,離開了聖納扎爾。
最後一艘進入該基地的是剛從遠東趕來的U-510號,直到盟軍占領該基地時,它仍舊沒有離開,之後被編入法國海軍序列。
拉帕里斯
該基地也被稱為“拉羅切爾”,1940年時被德軍占領,但直到1941年秋季才成為潛艇的作戰基地。起先,駐紮在這裡的是義大利海軍艦艇,然而,1941 年春天,德國人決定在港區東部興建一座洞庫群以供德國潛艇使用。洞庫群的一期工程從1941年4月開工,於當年10月27日竣工,竣工時有兩條船塢,三周後第3潛艇支隊的第一艘潛艇便正式入住。
工程的建設隊伍主要由“托德小組”的490餘名雇員以及約1800名普通勞工組成。整座洞庫設計有10座船塢,一期工程的兩條船塢長92.5米,寬17 米,是可容納兩艘潛艇的濕船塢。3至7號船塢長度與前者相同,但寬度只有11米,僅供一艘潛艇使用。8號與9號船塢要長一點,約100米。3號至9號都是干船塢。10號船塢一直沒有完工,本來設計是一座17米寬可容納兩艘潛艇的干船塢。
與其他洞庫的船塢一樣,船塢之間有碼頭和隔牆,碼頭的寬度在4.5至5米之間,然而,7號與8號之間的碼頭比較特殊,寬度達到了15米,而且長度貫穿整座洞庫,並且向外延伸了近200米,成為一條堤岸,在堤岸上還有兩條鐵軌延伸進洞庫內部。
洞庫群主體建築長195米,寬165米,高14米,1至5號船塢的頂蓋厚達7米,其餘部分也厚達6.5米。戰爭期間,德國人還不斷的為主體建築增加新的防空層。
洞庫群所在周邊還有數量眾多的附屬建築,都是按照碉堡的設計建造的。緊貼主體建築的有:東北部一座尺寸為30米×50米,高25米的發電機房;貼著南部外牆靠近主通道的一座混凝土建造的燃料庫;東北部,離主體建築約1公里處有三座魚雷倉庫;倉庫西部另有一座指揮部和一座配電房;港灣入口還有防護船閘。
德國人對該處基地是防護有加,但是盟軍對此地似乎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戰爭期間只有八次空襲行動,而且都未傷及皮毛。真正的威脅來自,諾曼第登陸以後,如同在法國的其他基地一樣,這裡的潛艇也逐步的轉移到挪威的各處去了。空置的洞庫群被作為堡壘一直堅守到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此時,洞庫內還有一艘VIIC型潛艇U-766號,這艘艇被盟軍俘獲,最終編入法國海軍。
波爾多
波爾多在1940年秋季起就成為了軸心國海軍的基地之一。鄧尼茲決定於1941年中期在波爾多的二號泊位興建潛艇洞庫,潛艇進入該洞庫將首先通過一道閘門駛入傑若德河,進入一號泊位,再經一道閘門進入洞庫。
該洞庫有11座船塢,其中1至4號為長105米,寬20米的濕船塢,每座可停泊兩艘潛艇。5到8號長105米,寬僅14米,設計停泊一艘潛艇。9至11號為干船塢,長95米,寬11米。整個洞庫建築寬245米,長162米,高19米,頂蓋厚6米。洞庫建築的東北角是一座長73米,寬58米的水泥建築,布置有供暖設備以及發電機組等。
該洞庫主要作為IX型大型遠洋潛艇的母港,同時還是XIV型“奶牛”補給潛艇和XB型布雷潛艇的主要停泊地。該處常駐部隊為第12潛艇支隊,在義大利投降後,還收容了部分義大利海軍潛艇。這些義大利潛艇中,除一艘外,其餘的都先後被派往遠東執行運輸任務,隨後交日本帝國海軍使用,因此,這些潛艇可謂“三易其主”。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潛艇經歷千難萬險也曾經造訪此地。
像其他法國潛艇洞庫一樣,波爾多也遭受到盟國空中力量的多次打擊。從1940至1944年中期,共計經歷了7次大規模空襲,1944年8月間的兩次空襲尤為猛烈,但洞庫依舊毫髮無損。最後該洞庫在1944年8月下旬被德國放棄,隨後“自由法國”軍隊於當月26日收復該地,此前兩天,最後幾艘U艇也匆匆離開了此地一去不回。
# 第七章 戰後歸宿
漢堡
戰爭結束之後,英軍占領了艾爾伯II號洞庫,1945年11月11日,英軍工程兵使用繳獲的德國空軍彈藥對該洞庫進行了爆破,爆破造成兩座洞庫間的分隔牆倒塌,失去支撐的頂蓋也隨後坍塌下來。坍塌的頂蓋將仍在洞庫內的一艘XXI型潛艇U-3506號砸沉,另有兩艘同型艇U-2505號,U-3004號隨未受損壞但被永久困在洞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