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美軍經過四周的苦戰,付出了超過10000人的傷亡之後於1944年9月21日攻占布雷斯特港,此時港區除潛艇洞庫依然基本完好外,其餘設施以被摧毀。

  洛里昂

  德軍在1940年6月21日占領洛里昂,僅僅16天後,U-30號潛艇便率先在此進行了補給。沒過多久洛里昂就變成了德國海軍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因此,此處駐紮了第2和第10兩支潛艇支隊。

  德軍首先將克諾曼半島上的一個漁船維修廠改建擴建成一個小型潛艇的維修廠,建造了一座起吊系統,可以將小型潛艇吊離水面進行檢查和維修。潛艇吊起後被安放在一個轉向台上,通過台上的軌道,推進六個維修車間之一進行修理。限於起吊能力有限,這一設施無法對大型潛艇提供維修保障。

  之後,德國人在原來的漁船維修廠上方,修建了兩座綽號叫“大教堂”的掩體,因為這兩座掩體高度很高,而且有穹隆型的頂蓋。掩體長81米,寬16米,高度達到了25米,外牆厚度僅1.5米。潛艇被直接從水中吊起,放入掩體內。這種掩體為潛艇提供了一定的防護,但是對於盟軍的“高腳櫥”,“大滿貫”這類炸彈來說,還是太脆弱。

  1941年4月,德國人在斯考夫河東岸,原有的一座干船塢上修建了洞庫掩體,並命名為“斯考夫洞庫”。該洞庫有兩條100米長的船塢,並附屬了維修車間倉庫等設施,洞庫整體長度為128米。

  很快德國人便開始為新的,更大規模的,設施更加完備的潛艇洞庫系統,尋找合適的建造地點。克諾曼半島再次中標,這次德國人一口氣圈占了50英畝土地作為基地用地。1941年起15000名勞工開始了代號“克諾曼I”號洞庫群的建造工程。

  在這裡德國人的聰明才智再一次發揮到及至,他們在此地開創性的建造了一套潛艇移動搬運系統。這做洞庫由五座封閉式保護的船塢組成,在洞庫的東頭,有一個封閉的停泊區,這裡的地板是一個斜坡。地板上沿潛艇的出入方向安裝了一座45米長的支架,地面布設了軌道。當泊位內的水被抽走後,潛艇隨水面緩慢下降,最終坐在支架上。這時在軌道上的支架就成了裝著潛艇的推車,支架沿斜坡由絞車拉動,在坡頂,潛艇被移動到另外一座48米長的類似的托架上。托架沿軌道可以在洞庫內運行,將潛艇運送到五座干船塢中的任意一座進行維修,將潛艇送進船塢後,托架再次歸位,準備運送下一艘潛艇。將潛艇從I號洞庫群,經過一片開闊地區進入II號洞庫,從開始到結束整個運送過程約1~2小時。這套神奇的裝置是由M.A.N.公司建造的,做工非常精細,至今仍運作自如。

  I號洞庫群內的長120米,寬85米,高18.5米,外牆厚2.4米,頂厚3米,每座船塢有一座行吊,洞庫群於1941年9月完工。同時德國開始修建II 號洞庫群,包括七座干船塢,洞庫群總長138米,寬120米,高18.5米。每座船塢有兩座行吊。洞庫內的八號船塢用於維修保養移動托架。

  第三座洞庫,III號洞庫群於1941年10月開始興建,至1943年1月竣工,有七座船塢,全部面向水面,每座有一部行吊,整個洞庫群長170米,寬135米,高20米,頂蓋厚7米。

  VI號洞庫,是為德國新型的XXI型潛艇設計的,但是隨著德軍在各戰場的頹勢,該工程只停留在紙面未能實施。

  洛里昂地區的潛艇洞庫群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小建築群組成的,比如在克諾曼建築群西北地區,修建了六座高度防護的魚雷倉庫,通過窄軌鐵路於其他建築群相連。整個洛里昂海軍基地有十分嚴密的防空火炮群保護,型號覆蓋了輕型的20毫米高炮,到中型的75毫米及88毫米高炮,一直到重型的105毫米甚至128毫米高炮。

  洛里昂地區的各種洞庫建築,遭受過多次,多類型的空襲,但從未受到過嚴重損失。從基地方面的統計,洛里昂基地共遭受過33次盟軍的空襲,除1943年5月 17日的一次外,所有空襲的規模都沒有超過100架。總計擊落重創敵機至少60架。兩艘老久船隻拉起的防潛網,有效的保護了洞庫的出入口不受盟軍低空轟炸或魚雷的攻擊。儘管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很掃法國,但是洛里昂憑藉合理的防禦攻勢,加上出色的防禦戰,堅持到了戰爭結束。1944年9月5日,最後一批潛艇 U-155號,陪同兩艘受傷的潛艇U-123號和U-129號離開了洛里昂基地。洛里昂直到1945年5月10日,即德國宣布投降後兩天才向美軍投降。

  聖納扎爾

  聖納扎爾於1940年夏被德軍占領,潛艇洞庫群的修建則始於1941年3月,位於港口南部。該處洞庫的14座船塢的最初四座於1941年7月即工程還在進行中,便投入使用。前五座船塢尺寸都是長130米左右,寬14米,高18米,船塢間隔牆厚1.25米至1.5米。一號船塢與北牆之間有一片寬22米的工作區。五和六號船塢間也有一片工作區,只是比船塢的長度長了8米左右。六到八號船塢和前五座船塢基本相同。九到十二號船塢比前面的都要短而寬,長124米,寬20米,隔牆厚1.25米。十二與最後兩座船塢間的工作區寬8米,最後一座船塢與外牆間的距離有20米。

  船塢後部是各種車間,整座洞庫寬度達到295米。其中六座船塢是濕船塢,但可以抽水成為干船塢。首個入住的支隊是第7潛艇支隊,於1941年6月進入。1942年2月第6潛艇支隊也進駐此地。

  1943年中期,“托德小組”開始對該地的洞庫頂部進行加固,使頂蓋厚度又增加了4米。起先,潛艇進入洞庫,首先從“諾曼第船閘”進入北部港灣,再從一個較小型的船閘進入南部港灣。1942年3月,英國突擊隊駕駛滿載炸藥的老式驅逐艦“堪貝爾頓”號突襲並摧毀了船閘,聖納扎爾洞庫群的“軟肋”通過此次突襲,暴露無疑。於是德國人立即在正對洞庫入口處修建了一座新的鋼筋混凝土加固的船閘,使潛艇可以直接進入開放水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