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段祺瑞出任執政之既成事實,孫中山既表現出不計得失的大度,也滿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的無奈。雖然並不對北京政府抱很大的希望,但他還是依然決定北上。12月4日中午,孫中山一行乘船到天津。雖然法租界已經戒嚴,不許船靠岸,但是船還未到,已經有5萬左右的群眾在碼頭等候。

  孫中山沒有見到段祺瑞前,不得不先見在天津的張作霖,事先孫中山讓汪精衛寫了一封信,與之約定往訪時間,出發前,隨行的李烈鈞提醒說,當年劉邦在鴻門宴上會項羽,有張良、樊噲隨行,代為出謀劃策,得以平安無事,“現在總理訪張雨亭,當然也要帶一些人員同去,不知道派哪些人隨去恰當?”孫中山經過考慮,決定帶邵元沖、孫科、李烈鈞、汪精衛同行,當時張作霖住在天津海河北岸的曹家花園,他得知孫要拜訪,立即傳令部署,非常森嚴。

  李烈鈞的回憶錄描寫,孫中山一行到了張的行轅門口,張作霖沒有親自迎接,派遣張學良出來引領,到了會客廳,也沒有立刻出來相見,而是等候許久,才出來,並且坐在上席,顯示出盛氣凌人之勢,孫中山看見這樣子,當然不高興,賓主之間居然陷於短時間的沉默,一時局面很僵硬,經過一番沉悶和靜寂,最後還是孫中山打破僵局,開口說:“昨天到了天津,承派軍警前往迎接,對於這種盛意,非常可感,所以今天特來訪晤,表示申謝。”接著又說,這次直奉之戰,賴貴軍的力量,擊敗了吳佩孚,推翻了曹、吳的統治,實可為奉軍賀喜。張作霖聽罷,眉宇間流露出不歡喜的樣子,說:“自家人打自家人,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更談不上可喜可賀了。”

  會談中,老奸巨滑的張作霖對孫中山軟硬兼施,他一方面勸孫中山放棄聯俄主張,由其做中介與各國公使修好,另一方面公然地對孫中山聲稱:“我是一個捧人的人,可以捧他人,即可以捧你老。但我反對共產,如共產實行,我不辭流血。”

  由於勞累和受寒,自張作霖處返回,孫中山便感身體不適,發冷發熱,肝部隱隱作痛。原打算在天津稍事停留儘早入京的孫中山,不得不在天津休養。此後,孫中山“雖然病臥在床,接見重要同志及賓客,仍是每日不斷”。然而,皖、奉軍閥的所作所為,加重了孫中山的病情。

  1924年12月7日,段祺瑞與日本記者談話中公然宣稱:“孫所言之廢除不平等條約,余殊不能贊同。”翌日,又發表宣言,表示尊重與列強所締結的不平等條約。12月18日,段祺瑞派遣代表葉恭綽、許世英來見孫中山,在病榻上的孫中山聞知此事,極為憤怒:“我在外面要廢除那些不平等條約,你們在北京,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條約,這是什麼緣故?你們要升官發財,怕外國人,又何必來歡迎我?”也許是怒火攻心,當天孫中山的病情就加重了,經診斷,肝臟上有顯著腫痛,體溫接近正常,但脈搏跳得很快。

  儘管失望日甚一日,但是在孫中山書面回答天津民眾的信件中,仍然可以看見他的堅定,“兄弟此來,不是為爭地位,也不是為爭權力,是為特來與諸君共同救國的。13年前,兄弟與諸君推倒滿清政府,為的是求中國人自由平等,然而我們中國人的自由平等,已被滿洲政府從不平等條約里賣給諸國了,以至於我們仍處於次殖民地社會,所以我們必須要救國。”

  ------------

  生命的最後時刻(1)

  ------------

  1924年12月31日上午11時,病中的孫中山和宋慶齡、汪精衛等人由天津入京,遵馮玉祥之囑迎接孫中山進京的鹿鍾麟回憶,當天天氣並不好,“颳起了凜冽的朔風,灰暗的烏雲壓得低低的”。但前門東車站一帶已有數不清的學生和民眾已經在那裡聚集了,人人手中拿著小旗幟,上面寫著“歡迎首倡三民主義、開創民國元勛、中國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

  見到孫中山前,鹿鍾麟“極度興奮”,心想總算能見到景仰多年的偉大領袖了,但是他走進車廂的時候,還是大吃一驚。“孫先生不是坐著而是正躺在臥鋪上,先生的隨行人員環伺在他周圍,從孫先生憔悴的面容上看,他的健康情況已很不好。”病中的孫中山枕邊都是書,手上也拿著書在看,見到鹿鍾麟,很吃力地將書放下,和他握手,並說了些客氣話。

  孫中山住進北京飯店,就開始請醫生診斷。1月5日,經協和醫院德、美7位醫師會診,決定以藥針治療。但經過半月診治,病情仍毫無起色。1月21日,孫中山病情加重,體溫升降失常,脈搏加快。23日,德國醫生克禮建議外科手術治療,但念及孫中山體力不支,眾人又遲疑不決。後決定由協和醫院法國醫師注射藥針,共注射11次,體溫脈搏恢復原狀。但自此以後,不能進食,進則嘔吐。

  在孫中山抵達北京的第二天,正好是1925年元旦,段派兒子段宏業和執政府秘書長梁鴻志到北京飯店向孫中山賀年,孫中山表示自己病體未愈,不能多為勞動,要幾十天後才能與段會面。事實上段在暗地裡已經開始展開了與孫的周旋鬥爭,一直操縱著善後會議。孫中山雖然明白,但是表面上還要與段應酬。因為各方前來拜訪的人極其多,他為了減少精力消耗,把自己的人分成幾組,汪精衛和于右任等人接待軍政兩界,於樹德等接待社會人士,黃昌谷、楊杏佛接待中外新聞記者,這樣他才能安心靜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