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宣言》的起草也經歷了一個激烈的爭論過程。汪精衛不滿意初稿中突出工農將成為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堅力量,要求用“群眾”、“人民”等概念代表,對初稿中強調工農利益的政策,汪精衛也提出異議,認為改革工農生活是革命勝利以後的事。鮑羅廷則認為宣言必須體現國民黨對工農利益的關心,改變輕視工農的陳腐觀點和政策,並對汪精衛不懂得新生國內民主力量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批評,將“耕地農有”的口號列入宣言草案。

  共產黨代表根據中央指示,為保證一大朝革命方向發展而每日磋商,海外華僑代表則“每晚聚集在一起”,他們反對在宣言中過分“刺激”帝國主義,也不贊成分給農民土地的“赤化”政策,他們經常見孫中山,要求用“建國大綱”來代替宣言,孫中山也曾一度發生動搖,企圖撤回宣言草案,改為“建國大綱”以便大會通過,1月23日午後,他特地約見了鮑羅廷,徵求意見,經過了鮑羅廷對他的長時間說服後,他放棄了原來的打算。在下午的會議上,當他將宣言付諸表決時,居然整個會場“歡呼若狂”,一個有歷史性的政治文件順利通過了。

  “一大”《宣言》通過以後,孫中山很快發表關於三民主義的演說,公布《建國大綱》。這說明《三民主義》演講、《建國大綱》更準確地代表了當時孫中山的思想。“一大”《宣言》則是國共兩黨以及各派政治家論爭及妥協的產物。把“一大”《宣言》視為百分之百地反映孫中山思想的看法顯然是不妥的。正如一位學者所言,“我們必須將他同時期在同類問題上所發表的思想觀點與《宣言》進行認真比較,才能真切地了解孫中山,而不致曲解孫中山,以至把他放到了不適當的位置上。”

  1月28日的會議上,國民黨人方佑麟提出,要在黨章中更改,規定“本黨黨員不得加入他黨”,就是針對加入了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張繼也在會上大鬧,結果被孫中山軟禁了一個晚上,並且要開除他的黨籍,孫中山最後在閉幕詞裡說:以前奮鬥不充分,才把全黨拿來改組,而奮鬥不充分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辦法,“而從此以後,拿了好辦法去革命,便可以勇往直前,有勝無敗。”

  ------------

  改組國民黨(2)

  ------------

  國民黨“一大”以後,孫中山對民生主義中“平均地權”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蘇俄政府“把全國的田地都分到一般農民,讓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對國家納稅,另外便沒有地主來收租錢,這是一種最公平的辦法。我們現在革命,要仿效俄國這種公平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徹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沒有田地,每年還要納田稅,那還是不徹底的革命”。“我們解決農民的痛苦,歸根結底是要耕者有其田”。

  實行“耕者有其田”,反映了孫中山晚年對民生主義的思考。但孫中山生前並沒有嘗試,仍將“耕者有其田”的規劃看成是將來努力的方向。

  但是孫中山扶助農工,支持工農運動的思想主張,對國共合作初期的反列強反軍閥亦即反帝反封建運動起了積極的作用。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後來被定義為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但這並不是這一時期孫中山自己的說法,他生前也沒有講過“三大政策”的話,這一概念是他去世後人們根據他為了實現新三民主義而確定的革命方略而概括出來的。

  在第一屆國民黨中央委員名單中,孫中山拿掉了不贊成改組的孫科,決定讓給一些“老同志”,當時馮自由不支持改組,還到北京告密,說孫中山拿了蘇聯的25萬盧布,脫離革命黨已經16年的章太炎在上海組織了一批老國民黨員,討論“挽救之策”,專門針對孫中山。可是孫中山都沒有讓步,在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的努力下,廣東的工人、農民、婦女等方面的工作都發展起來,廣州當時被稱為“東方莫斯科”。

  ------------

  創辦黃埔軍校

  ------------

  孫中山幾度出任“大元帥”,卻始終沒有自己的軍隊,而依靠軍閥勢力則處處碰壁。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時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孫中山欣然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派李大釗、林伯渠等人與孫中山進行多次會談,討論了兩黨合作共同革命的問題和如何建立革命軍隊的問題。

  在國民黨一大上,正式決定建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軍校”,並成立了籌備委員會。1924年1月28日,孫中山指定以黃埔長洲島的原清代水師學堂和陸軍小學為軍校校址。2月6日,黃埔軍校籌備處設於廣州南堤,負責籌建的具體工作。5月5日,黃埔軍校正式成立,因校址設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人們才習慣稱之為“黃埔軍校”。時間一久,它的正式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反而鮮為人知了。

  孫中山將黃埔軍校校長人選鎖定了蔣介石。蔣介石與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共患難的經歷,使孫中山說出這樣的話:“新辦的軍校,如果不讓介石來當校長,寧可不辦。”但蔣介石雖然有孫中山的支持,還是覺得困難重重。在籌辦工作展開的時候,2月21日,他就以“環境惡劣、辦事多所掣肘”為辭,提出辭職,孫中山未予批准,但蔣還是回了上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