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與越飛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宣言”:“中國當得俄國之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俄時代中俄條約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這個宣言的發表標誌了孫中山的聯俄政策的正式確立。
得到蘇俄的支持後,孫中山開始致力於收復革命根據地,他在1923年1月4號發表了討伐陳炯明的電報,號召各路部隊一起討伐陳炯明。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趕出廣州的陳炯明不得不通電下野。2月1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等離滬返粵。為了爭取與北方的和平統一,孫中山決定不復任總統,以避免各方面的猜忌。1923年3月2日,一個特殊的黨政軍指揮機關——大元帥府在廣州成立,孫中山就任大元帥。
------------
改組國民黨(1)
------------
為了使國民黨認清北伐的形勢,提高黨員素質,1923年起,孫中山再次著手整理黨務。他先是在10月25日委任了包括孫科在內的9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會從成立之後,在近三個月時間裡,討論了400多個議案。當時共產黨方面在西湖會議中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政策,儘管中共黨內關於加入國民黨還有不同意見,但是加入並幫助國民黨改組的工作仍然在發動和進行。
國民黨內部也在為要不要實行聯俄聯共的政策而發生一場鬥爭,在改組過程中,一些黨員極力反對孫的政策,給改組製造種種障礙。可孫中山還是向蘇聯靠攏了,1923年8月16日,孫中山派遣蔣介石為團長,率領沈定一、張太雷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政治、軍事和黨務工作,並商談蘇聯援助等事項。商人打扮的蔣介石一行於8月16日秘密登上北的列車,一路顛簸,25日到達滿洲里,9月2日到達莫斯科。
蔣介石一行在蘇聯考察了三個月,他對此次蘇聯之行有詳細的記錄,而蘇聯對當時的搞革命的中國人也確實有其吸引力,蔣也覺得“蘇聯各地均由少年共產黨支部,集中青年力量,以充實改造基礎,是其第一優良政策”。在參加十月革命紀念活動時,也對海軍軍官的革命經歷“心頗感動”,但是他對蘇俄外交部關於蒙古問題的會談很不滿,開始懷疑他們的誠意。
在蘇聯期間,蔣介石起草了一份《西北軍事計劃意見書》,提出希望蘇聯考慮W·庫倫(即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為進攻北洋軍閥的首都北京的“臨時基地”,同時以迪倫(今烏魯木齊)為“永久基地”。但他的計劃並沒有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時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托洛茨基在接見蔣介石時說:“國民黨可以從自己國家的本土而不是從蒙古發起軍事行動。”蔣介石的“西北軍事計劃”也由此流產。回國後,蔣向孫匯報,建軍等經驗可用,但是兩國關係還是有很多問題。孫中山認為他“未免顧慮過甚”,不以為然,蔣介石於是回了奉化溪口老家,遲遲不去廣州。
1923年10月6日,鮑羅廷被蘇聯政府派遣來常駐廣州。此後,鮑羅廷積極推動孫中山加快改組國民黨的步伐。但國民黨的改組並不順利,國民黨內部成員複雜,一些資深黨員對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持懷疑甚至反對意見,他們集中攻擊鮑羅廷。
11月29日,國民黨右派鄧澤如等11人以國民黨廣州支部名義上書孫中山,要彈劾共產黨,反對改組。對這些意見,孫中山的態度很明確,他公開表示:“你們不贊成改組,可以退出國民黨啊,你們若不贊成,我將來可以解散國民黨,我一個人去加入共產黨。”他還警告堅持反共立場的人,如不放棄自己的主張,便“開除你們的黨籍”。國民黨里,最支持孫中山聯俄聯共主張的,便是廖仲愷,“無論何人反對,我都不怕,就是擊我殺我,也在所不惜”。
1924年1月20日上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除了國民黨代表外,李大釗、毛澤東、張國燾、李立三、林伯渠等26名共產黨員代表也參加了大會。
孫中山在大會開幕詞中說:
我們革命黨用了30年工夫,流了許多熱烈的心血,犧牲無數的聰明才力,才推翻滿清,變更國體。但在這30年中,我們在國內從沒有機會開全國國民黨大會;所以今天這個盛會,是本黨開大會的第一次,也是中華民國的新紀元。
孫中山為大會的順利進行傾注了全部心力,大會期間他作過八次重要講話。大會於30日閉幕,除中央和地方黨務報告外,通過了13項議案,其中最重要的議決案共有五項:(一)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案;(二)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三)中國國民黨章程案:(四)選舉中央執行委員候補委員案;(五)選舉中央監察委員候補監察委員案。
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被孫中山稱為“會中所辦重要的事”。國民黨“一大”宣言,據周恩來的回憶,“是孫中山先生委託鮑羅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譯,汪精衛潤色的”。張國燾的回憶基本相同。他說:鮑羅廷當時住在廣州的東山,忙於起草大會的各種文件。瞿秋白同鮑氏住在一起,任鮑的助手和翻譯。大會的宣言草案,就是由鮑羅廷與汪精衛、瞿秋白共同草擬的——也就是說,這個宣言是由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代表共同制訂的。宣言從起草到定稿,都是由孫中山指定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和鮑羅廷四人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反覆的討論、審議和修改才完成的。
得到蘇俄的支持後,孫中山開始致力於收復革命根據地,他在1923年1月4號發表了討伐陳炯明的電報,號召各路部隊一起討伐陳炯明。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趕出廣州的陳炯明不得不通電下野。2月1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等離滬返粵。為了爭取與北方的和平統一,孫中山決定不復任總統,以避免各方面的猜忌。1923年3月2日,一個特殊的黨政軍指揮機關——大元帥府在廣州成立,孫中山就任大元帥。
------------
改組國民黨(1)
------------
為了使國民黨認清北伐的形勢,提高黨員素質,1923年起,孫中山再次著手整理黨務。他先是在10月25日委任了包括孫科在內的9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會從成立之後,在近三個月時間裡,討論了400多個議案。當時共產黨方面在西湖會議中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政策,儘管中共黨內關於加入國民黨還有不同意見,但是加入並幫助國民黨改組的工作仍然在發動和進行。
國民黨內部也在為要不要實行聯俄聯共的政策而發生一場鬥爭,在改組過程中,一些黨員極力反對孫的政策,給改組製造種種障礙。可孫中山還是向蘇聯靠攏了,1923年8月16日,孫中山派遣蔣介石為團長,率領沈定一、張太雷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政治、軍事和黨務工作,並商談蘇聯援助等事項。商人打扮的蔣介石一行於8月16日秘密登上北的列車,一路顛簸,25日到達滿洲里,9月2日到達莫斯科。
蔣介石一行在蘇聯考察了三個月,他對此次蘇聯之行有詳細的記錄,而蘇聯對當時的搞革命的中國人也確實有其吸引力,蔣也覺得“蘇聯各地均由少年共產黨支部,集中青年力量,以充實改造基礎,是其第一優良政策”。在參加十月革命紀念活動時,也對海軍軍官的革命經歷“心頗感動”,但是他對蘇俄外交部關於蒙古問題的會談很不滿,開始懷疑他們的誠意。
在蘇聯期間,蔣介石起草了一份《西北軍事計劃意見書》,提出希望蘇聯考慮W·庫倫(即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為進攻北洋軍閥的首都北京的“臨時基地”,同時以迪倫(今烏魯木齊)為“永久基地”。但他的計劃並沒有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時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托洛茨基在接見蔣介石時說:“國民黨可以從自己國家的本土而不是從蒙古發起軍事行動。”蔣介石的“西北軍事計劃”也由此流產。回國後,蔣向孫匯報,建軍等經驗可用,但是兩國關係還是有很多問題。孫中山認為他“未免顧慮過甚”,不以為然,蔣介石於是回了奉化溪口老家,遲遲不去廣州。
1923年10月6日,鮑羅廷被蘇聯政府派遣來常駐廣州。此後,鮑羅廷積極推動孫中山加快改組國民黨的步伐。但國民黨的改組並不順利,國民黨內部成員複雜,一些資深黨員對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持懷疑甚至反對意見,他們集中攻擊鮑羅廷。
11月29日,國民黨右派鄧澤如等11人以國民黨廣州支部名義上書孫中山,要彈劾共產黨,反對改組。對這些意見,孫中山的態度很明確,他公開表示:“你們不贊成改組,可以退出國民黨啊,你們若不贊成,我將來可以解散國民黨,我一個人去加入共產黨。”他還警告堅持反共立場的人,如不放棄自己的主張,便“開除你們的黨籍”。國民黨里,最支持孫中山聯俄聯共主張的,便是廖仲愷,“無論何人反對,我都不怕,就是擊我殺我,也在所不惜”。
1924年1月20日上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除了國民黨代表外,李大釗、毛澤東、張國燾、李立三、林伯渠等26名共產黨員代表也參加了大會。
孫中山在大會開幕詞中說:
我們革命黨用了30年工夫,流了許多熱烈的心血,犧牲無數的聰明才力,才推翻滿清,變更國體。但在這30年中,我們在國內從沒有機會開全國國民黨大會;所以今天這個盛會,是本黨開大會的第一次,也是中華民國的新紀元。
孫中山為大會的順利進行傾注了全部心力,大會期間他作過八次重要講話。大會於30日閉幕,除中央和地方黨務報告外,通過了13項議案,其中最重要的議決案共有五項:(一)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案;(二)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三)中國國民黨章程案:(四)選舉中央執行委員候補委員案;(五)選舉中央監察委員候補監察委員案。
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被孫中山稱為“會中所辦重要的事”。國民黨“一大”宣言,據周恩來的回憶,“是孫中山先生委託鮑羅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譯,汪精衛潤色的”。張國燾的回憶基本相同。他說:鮑羅廷當時住在廣州的東山,忙於起草大會的各種文件。瞿秋白同鮑氏住在一起,任鮑的助手和翻譯。大會的宣言草案,就是由鮑羅廷與汪精衛、瞿秋白共同草擬的——也就是說,這個宣言是由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代表共同制訂的。宣言從起草到定稿,都是由孫中山指定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和鮑羅廷四人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反覆的討論、審議和修改才完成的。